有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存在着厭學心理。有的家長抱怨説,孩子時不時會用“生病”這樣的藉口來讓父母不得不向老師請病假,滿懷擔心地帶着孩子去醫院就診後醫生卻説沒問題,孩子就以這種方式達到不去上學的目的。這樣的“謊言”多了,則每逢遇到孩子生病時,都會下意識認為孩子是“裝”的,但是也會有孩子的確真實生病的情況,這該如何是好?
此類孩子善於用“謊言”來逃避“學習”,有的孩子則選擇直接給父母吐露不想上學的真實想法,不藏着掖着。在這個學歷至上的社會背景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常常會以“棍棒之下出人才”來作為教育孩子的依據。
所以,當發現孩子出現“厭學”心理後,第一反應不是冷靜思考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反而選擇從打罵的方式試圖掐斷孩子的“厭學”心理,這樣極端的方式真的有用嗎?
很多失敗的教育事例證明,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會讓孩子產生怨恨以及逆反心理。甚至於有的家長對孩子這樣的心理做出了令人唏噓的舉動,縱容孩子不去上學。
厭學是指孩子在對學習上失去了興趣,並在行為上擺出了對學習的倦怠和冷漠的態度。
若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心理,不是問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兒,而是要問一問: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現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需探討孩子厭學的原因:
1. 沉迷於網絡遊戲隨着社會科技發展隨着孩子的年紀增長,曾經的玩具已經從洋娃娃、積木、玩具車等等變成了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設備。這裏面充斥了太多五花八門的網絡遊戲,讓孩子深深地沉迷其中,甚至生活中有些成年人都擺脱不了這些東西的掌控,更何況所具備的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夠完善的孩子。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熊孩子沉迷遊戲,偷偷將父母的積蓄拿去充值,當被父母發現後,才知認錯。最後父母向遊戲公司一邊哭一邊説自己孩子不懂事,為了遊戲公司能夠退回這些錢財。但是遊戲公司退回這筆錢之後,這件事就結束了嗎?不。這只是個開始。也有孩子不敢亂用父母的錢,但是他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升級打怪,最壞的情況有小孩因沉迷遊戲不斷熬夜而猝死。究竟遊戲是有多大的魅力?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人性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父母以及周圍老師、同伴的認可,於是導致他們沉迷於網絡遊戲。因為在遊戲裏孩子的確可以通過打怪升級和與他人攀比遊戲中的裝備等等來獲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價值感,這也是沉迷於遊戲的原因之一。曾經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你是否常常會貶低孩子,常把“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你看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常把“看你這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等等這類的惡言惡語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若孩子長期在這樣的言語下成長,則會導致他會把自己的“價值感”全部寄託於虛擬世界,從而沉迷網絡遊戲,導致厭學。
2. 父母的情緒在這個物慾縱橫的時代,每個父母都忙着在外賺錢,在工作中有一句話想必是每個職場人都人盡皆知的:不要把生活的情緒帶到工作當中。但是卻沒有人告訴你:不要把在外工作的情緒帶到家裏,特別是帶到孩子的面前。
所以很多為人父母的職場人都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壞情緒都帶到了家裏,在家裏的沙發上抱怨工作、在一家子吃飯時抱怨刻薄的領導、在和伴侶聊天時抱怨一改再改卻依舊不能通過的工作方案、抱怨每天都需要去面對刁鑽的客户等等。
在我們未察覺的小細節中,這些隨口的情緒宣泄卻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每個父母都卻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還小他聽不懂,説這些對他不會有任何影響。我們每個人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都需要面對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的壓力,我們都需要面對不一樣的“人生難題”,都在各自面對着人生時不時給我們帶來的不一樣的考題。
父母隨口宣泄的負面情緒,就很有可能在無形中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看似小事,卻對孩子的思想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父母的消極情緒會充分地感染到孩子。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很多的瓶頸,但是當從父母那裏聽到了太多的抱怨後,遇到這些需要他們克服的學習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會學着父母一直抱怨。當抱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去逃避,可能從一開始的不交作業變成不想去上學了。
3. 高度期盼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羣中的佼佼者,能夠在未來的人生裏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於是就狠狠的抓孩子的學習,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那條千軍萬馬都在奔赴的“獨木橋”中能夠脱穎而出。對孩子報以高度期盼,讓他們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所謂的“快樂成長”都被週末的補習班安排得滿滿當當,都以“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點”這句話作為教育孩子的標誌語,甚至於有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受到更好的照顧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辭職在家陪孩子讀書。
然而,在這些付出的背後都充斥着這樣的言語。“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那麼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我為你放棄了自己的自由”等等。當這些高度期盼全部壓在孩子身上時,作為父母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們的心理感受?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嗎?這樣的“為他好”真的能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幫助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樣的高度期盼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氛圍的緊張,只會讓孩子更加逃避學習,因為害怕自己完成不了父母想要的標準後必須要面對來自於父母的種種苛責,還不如自甘墮落好了。
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學會自省,當“複印件”出現了問題,絕對包含了“原件”的因素。那麼,當發現孩子出現厭學心理時,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決?
首先,針對孩子厭學心理是由於沉迷網絡遊戲時,我們就應該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孩子一定的“價值感”。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揚和鼓勵,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時,哪怕是細微的進步時,作為父母都應當告訴孩子“你很好,下次會更好”。同時,也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付出在工作上,更多的時候也應當抽出一點時間用來陪伴孩子,帶孩子去公園或者圖書館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才不會使得孩子一昧地沉迷於虛擬世界帶給他的快樂。也應當和孩子進行一定的溝通,瞭解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從而選擇讓他去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照着自己的觀念把孩子塞進鋼琴班、素描班等等。
其次,美國醫學界證明,人類的疾病,80%以上都來自於情緒,而抱怨是諸多不良情緒中製造疾病的頭號殺手,所以,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你口中的抱怨。在孩子面前不要把抱怨掛在嘴邊,儘可能地去給孩子傳遞積極的情緒。
最後,孩子出現的“厭學”問題,一大半都是因為家長的過度關注,高度期盼所導致的。所以希望各位父母在今後的教育過程中,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儘可能給孩子一個較為快樂輕鬆的童年。不能一直“盯”着孩子學習,而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愛上學習,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