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説,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為了保護這種細長的指甲,娘娘們特在手指上加罩一個套筒,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這就是人們俗稱為“護指”的器物,也叫它指甲套。
養長指甲也算是很久的風俗,清朝以前就有,很多古人的畫像上都可以看出留着長長的指甲。留指甲是身份的象徵,因為留着指甲就不便於勞動,所以一般都是士大夫或者是有錢有身份的人才能留長長的指甲,除大拇指需要靈活不受限制外,其餘各指均可飾戴,既可以對稱成套地戴,也可以單手或單指戴飾。清宮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琅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
清 雙蝠捧壽金質指甲套(一對)
清 鏨金蝙蝠紋指甲套(二件)
在諸多的清朝宮廷劇中,很容易看到一些身份尊貴的妃子們手上會佩戴一些色澤豔麗、作工精巧的指套飾品,不僅如此,直至如今清朝傳世的指甲套仍舊很多,這大概與清朝類似於旗袍的滿族服飾風格有着很密切的關係。滿族貴婦梳兩把頭,髮髻高聳向上伸延;厚達四、五寸的高底鞋將腳部托起;上衣袖口呈馬蹄狀將手背遮蓋;雙手飾戴纖長的護指,可以達到與服飾和諧統一的裝飾目的。試想如果梳着高聳的髮髻,穿上半尺厚的鞋子,寬肥的馬蹄袖下是短而禿的手指,從唯美主義的角度來衡量、來審觀,是很不搭配的。滿族貴婦的盛裝十分適合護指的飾戴,所以清代十分流行,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向精、美、貴的趨勢發展,使女性的護指套形成一種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甲人物要數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將裝飾性的金屬假指甲套於小指、無名指上,以增加其指甲的長度,顯示其尊貴地位。那裝飾性的金屬指甲套上雕刻着圖案,非龍即鳳,異常精美。
清 白玉指甲套 (一對)
清 銀雕花卉紋指甲套 連銀雕花卉紋圓盒
清代護指傳世實物較多,製作也更為精緻。絕大多數以金銀製成,隨着指甲的增長,護指的長度也明顯增加,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美國畫家為慈禧太后所畫的油畫肖像中,慈禧的手上就戴着以金、玉兩種質料製成的長護指。
慈禧愛留指甲,尤其是一雙手的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最長可達七八寸,當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愛留指甲。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指甲,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製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切切實實地保護好,以免受到外來損傷。冬天指甲脆,更要加意保護。老佛爺有專盛指甲的匣,對剪下的指甲非常珍惜。
平時,宮女們給太后洗完臉、浸完手和臂以後,就要為她刷洗和浸泡指甲了。用圓圓的比茶杯大一點的玉碗盛上熱水,挨着次序先把指甲泡軟,校正直了(因為長指甲愛彎),不端正的地方用小銼銼端正,再用小刷子把指甲裏外刷一遍,然後用翎子管吸上指甲油塗抹均勻了,最後給戴上黃綾子做的指甲套。這些指甲套都是按照手指的粗細,指甲的長短精心做的,可以説都是藝術品。
清末民初嵌珊瑚松石烤藍銀指甲套 (一對二枚)
老佛爺自己有一個小盒,保存一套專門修理指甲的工具:小刀、小剪、小銼、小刷子,還有長鈎針、翎子管、田螺盒式的指甲油瓶,一律白銀色,都是外國進貢的。指甲又分為片指甲和筒指甲,大拇指屬片指甲,修大拇指時要修成馬蜂肚子形,片大好看。無名指、小手指屬筒指甲,要修成半圓的筒子形。指甲講厚、硬、亮、韌,這是身體健壯的表現。如果指甲有變質、起黃癍的跡象,就要用藥治了。
其實,中國古代婦女蓄指及飾戴護指套的傳統由來已久,由於古代男子對於女性美的評判標準不僅僅是豐腴的身段和嬌好的面孔,還在與其纖細較小的雙手,唐代詩人韓翭專作《詠手》詩來讚美女性的雙手:“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揹人細撚垂胭鬢,向鏡輕勻襯臉霞。悵望昔逢褰繡幔,依稀曾見託金車。後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玉筍芽即是讚美、形容女性纖柔修長的指尖,如剛生出的鮮嫩筍芽一樣。
自古以來女性對於手的保養、裝飾就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不管哪個年代,擁有一雙修長,嬌嫩,白皙的手,便是所有身份的體現,華麗的指甲代表着非富即貴,多半屬於上流社會階層。
6000年以前埃及人將鮮花染色於指甲上,金色代表着太陽的高貴,千年後,人們在埃及豔后的墓中,發現了一個木匣子,人們疑似古代的化裝盒,裏面記載着,塗上指甲油為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用。
1800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一雙纖纖玉手同樣得到了英國淑女的關注,潔白的手指粉嫩的指甲,代表着出身顯現出教養。
大約在1000年前的唐朝,婦女們就有染指甲的風氣。常常等鳳仙花開了之後,取其花,摘其葉,放於小缽搗碎後,加少量明礬,這種腐蝕性極強的鳳仙花,只要指甲經過連續浸染三到五次,顏色數月都不會消失。這樣就使得指套在古代貴婦人中顯得格外流行,使其從最初作為保護指甲的護具漸漸發展為一種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