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變是什麼時候 當時的歷史背景如何

甲申政變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歷史背景如何?一場政變毫無疑問必然是流血的,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一場政變的發生必然與他的背景息息相關,今天探討一下甲申政變背景。甲申政變背景主要分為兩個流派:開化黨和守舊派。

甲申政變背景

何謂開化黨:19世紀末,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風雨搖擺的,名族危機慢慢加深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憂外患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放棄舊思想、舊制度,尋求新思想希望能夠救國救民,開化黨就是在這羣封建地主階級的開明人士中誕生。開化黨是受到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而且這些先進的開明人士在朝鮮打開自己的國門以前就形成開化派。在朝鮮開港以後,開化黨就加速了形成,它的形成又與日本有着很大的關係,在開港後的幾年間,不斷的有公派和私費的朝鮮貴族子弟們去日本,進行考察,他們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打開了新的景像,所以這些貴族子弟就是所説的開化黨 。

與開化黨相對的,就是長期執政的守舊派又稱事大黨。守舊派堅持事大主義,墨守成規,不思改革。這兩個黨派一個守舊一個維新,彼此互相對立。在這其中有一些人士的觀點並不這麼鮮明,往往是保持中立的態度,這就是中間派又稱穩健開化派。他們贊同開化黨效仿西方實行改革,但是又沒有開化黨那麼激進;同時他們又主張維持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

1882年的7月,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對開化黨進行打壓。在中法戰爭中日本又重新對開化黨熱心,開化黨又開始活躍起來,並利用形勢變化發動甲申政變,甲申政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1884年,由朝鮮開化黨主導的甲申政變爆發。甲申政變結果是失敗了。他們利用讒言將高宗挾持,並用計將守舊派大臣一一殺害。當天夜裏,時任中國駐朝商務委員的陳樹棠從郵政局逃回清領事館,將開化黨勾結日方發動政變、劫持國王、殺害大臣的消息告訴清方。

甲申政變

清方緊急召開會議。然而由於其他清軍將領一致認為師出無名,須得請示上級方可行動,加上美英德三方的施壓,會議最終結果是清軍按兵不動。然而袁世凱認為清廷與朝之間路途遙遠,需要好幾天才能得到上級命令,到時早已延誤戰機。

於是12月5日,整合手下的部隊,並聯絡朝方右議政沈舜澤,準備出兵鎮壓政變,解救高宗。而此時,由於王妃密旨製造輿論,本就沒有羣眾基礎的開化黨被民眾所仇視。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袁世凱果斷聯合其他將領,承諾到“如若獲罪,我一人受罰,絕不牽連諸位”,以此打消其他將領的疑慮。

12月6日下午,清軍聯合朝軍共計2千人,兵分幾路對昌德宮發起猛攻。在攻入昌德宮之後,並未發現高宗,於是袁世凱便與退守樓台的日軍展開新一輪激戰。金玉均與竹添見狀挾高宗逃走,在途中竹添違背諾言先行撤離。夜間,袁世凱在北關廟截住金玉均,成功救回高宗。於此同時,開化黨的主要領導者都被盡數斬殺。至此,僅維持三日的甲申政變結果失敗,這次政變以清軍的完勝收場,朝鮮政權也重新回到了高宗手上。

甲申政變意義

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在近代國際關係史上也有重要的影響。日方在此次政變中雖然是戰敗方,但卻憑藉其強硬的外交手段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使得中日在朝地位成為對等之勢。並且準備與清朝在朝鮮決一死戰。因此,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也成為了意料之中的事。

關於甲申政變意義,尤其是在對其定性時,由於所處時代和自身觀點的不同,各學者達不成一致。當時的朝方認為甲申政變就是一場叛變奪權的行動,而日本學者在早期則認為中日兩國只是因為不瞭解朝方國情而被利用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第二任總統樸殷植則稱其推動了韓國獨立運動。

到了現代,朝鮮起初認為甲申政變是革新分子在外國勢力的影響下所計劃的陰謀,但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認為它是朝鮮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首次嘗試,在當時朝鮮的背景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0年代,在主體思想確立後,朝鮮史學界又將其定性為資產階級革命,並延續至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8 字。

轉載請註明: 甲申政變是什麼時候 當時的歷史背景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