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科技的發展正在飛速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習慣,餓了的話有隨叫隨到,口味繁多的外賣,購物的話有各大網購平台,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待在温暖的房間裏動動手指而已。而科技發展為我們省下了那麼多的時間,我們卻總是漫無目的地將這些時間花在瀏覽網頁,開關手機界面中度過,總而言之,現在的生活看似非常輕鬆,而我們卻並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

  一些心理學家,尤其是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導致我們"不快樂”原因,是因為很多生活在相對富裕環境下(比如經濟發達地區,國家)的人,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被動的活動上了,比如在無事可做的時候點開視頻網站看看有什麼劇集更新,亦或是刷刷微博朋友圈看看有什麼新鮮事發生;卻不是去做那些主動的,能另我們內心感到真正快樂的事情,就像體育運動,烹飪,音樂,閲讀等等。而這些活動,正是能打開我們常説的“心流”的鑰匙。

  那什麼是心流呢?

  心流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從而會全身心投入到某項事物中去。每個人都會經歷過流,在這種狀態下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忘我,能力達到了極限。對時間的感知和情感上的問題都消逝,並且對自己所進行的事感到興奮與預約。

  有研究提出這種忘我的現象有 8 種主要因素,當人們描述在他們經歷流的時候的感受時,起碼有一種,通常全部因素都會被提到:

  我們有能力完成將要面對的任務

  我們必須能夠對我們進行的事集中注意力

  這項任務有明確地目標

  這項任務有即時的回饋

  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行為消除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瑣事煩惱與擔憂

  鍛鍊了自己的能力

  感到忘我

  時間飛逝

  這些因素的組合引起了深層次的投入與享受,進而使人們認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能量去進行某項事物是值得的。

  當然,這些活動並非必須是體力活動或是腦力活動,比如,最常見的心流經歷是在閲讀喜愛的書籍,或是與喜歡的人相處。藝術家在進行自己的創作時也是如此。 進行挑戰性的行為也會激發流,因為在挑戰的過程中我們提升了自我,但是一旦挑戰結束,這種感受也會隨之消失。

  概括來説就是,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時,這種積極性的經歷會使我們產生流的狀態,從而忘我忘記時間,即使任務繁重,這種挑戰性也讓我們感到自我的提升,從而投入更多的經歷而不會感到疲憊。 反之,當遇到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就不會產生這種感受。

  那麼既然心流的感受這麼好,為什麼我們卻不常遇到,並且也不努力去尋找打開心流的鑰匙呢?

  最近一個新的研究就探尋了我們生活中的這種困境,為什麼我們明知道一些活動能對自身更有益,並且能讓自己更快樂,卻反而會去做那些在長遠對自己毫無幫助並且無法帶來長時間快樂的事呢?

  心理學家們調查採訪了大約 300 名被試(平均年齡為 34 歲),詢問他們自己對不同活動的看法,其中一些活動比較被動,比如看電影,聽音樂,而另一些則更為主動並且跟容易引發“心流”,比如作畫,冥想。另外,這些被試還需要根據他們個人的偏好對這些活動的趣味性,耗費精力的程度以及厭惡程度打分,並且要説明他們每週做這些活動的頻率是多少。最後,這些被試還需要從所有選項中挑出他們認為的最能以及最不能帶來長遠快樂的活動。

  結果發現,儘管大部分人在理智層面會把需要更多精力的活動與更多更長久的快樂聯繫起來,但是他們的身體卻很老實,仍然會去選擇做那些被動的,更為輕鬆的活動,比如看電視。因此,他們對這些被動狀態的活動打分也更高,也覺得更為享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儘管那些能引起我們“心流”的活動看上去很美,但是做起來的時候卻沒那麼“美”了,因為我們本來就可以一動不動葛優躺,為什麼還要費勁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為長遠的快樂去“奮鬥”呢?

  這就像是一個關於快樂的悖論,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活動能在長遠時間裏給我們帶來收益和幸福,但是在短期內(尤其是現在進行時),這些活動卻顯得格外的苦悶無聊。因此,經過大腦“激烈的抉擇”,我們最終還是屈服於大腦及時行樂的強烈意願,選擇了那些能立即產生輕鬆愉快效應的活動 --- 葛優躺着看劇或者發呆,慢慢地“享受”時間流逝的感覺。

  專家們提出的應對方法也與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方法差不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好預備工作,以健身為例,選擇一個可以步行到達的健身房,並在健身房存放好自己的健身裝備;或者在練習繪畫書法時提前備好書畫用具,肯定是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更樂於去嘗試這些原先“費時費力”的活動的。以我自己為例,即使我很想練習書法,但是一想到我得清理桌子,準備墨水紙筆,我“奮發圖強”的慾望就直接降到谷底。同樣,對於其他的事物,比如下廚做菜,去學習一項新技能,都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有人幫我們提前備好一切用具,在我們結束之後還能負責收拾爛攤子,或者接送,相信很多人會突然變得“勤奮好學”很多。而另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冥想或類似效果的方法,比如瑜伽,來使自己“靜心”,使我們更容易堅持自己的目標(這個看似雞湯,但是的確是有科學依據的),從而能使我們去克服進行有益活動的最初的精力消耗,得到長遠的收益和快樂。

  ---

  其實後來我自己重新思考了下,想到了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窮且懶 =。=

  Schiffer, L. P., & Roberts, T. A. (2017). The paradox of happiness: Why are we not doing what we know makes us happy?.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and Mihaly Csikzentmihaly.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Vol. 41.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9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