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哲學大師和經學家。他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的思想不僅有利於當時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和社會穩定,也對之後近千年的封建王朝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學識淵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艱辛。有一個跟他有關聯的成語“目不窺園”就可以瞭解董仲舒讀書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相傳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自幼便對讀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官僚家庭,家裏面有豐富的藏書,這對於董仲舒來説簡直是沒有更加讓他感到興奮的事情了。於是他夜以繼日地熟讀家中的藏書,有時候讀到入迷處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他的父親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擔憂。為了讓孩子在讀書之餘可以放鬆一下身心,他決定在家後面的空地上修建一個花園,這樣董仲舒在讀書讀到疲乏的時候就有一個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個花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學習,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園的,同時準備各種材料。開始動工的時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請他來到院中觀賞但是他只是捧着書簡,謝絕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時候,小花園已經初具規模了,旁邊的鄰居和親戚家的孩子都來到園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卻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第三年,花園終於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來到花園觀賞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來玩,他雖然點了點頭,卻依舊埋頭學習。在中秋佳節的時候,他的家人都在園中賞月吃月餅,唯有他仍舊捧着書簡不放手。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為一代大家,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經提出過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這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主張。董仲舒一生還撰寫了許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應該是《春秋繁露》了,在這本書中,董仲舒幾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張有所提及,可以説是完整體現和闡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論。
董仲舒雕像
這本著作產生於西漢中期。當時諸侯戰亂頻繁的局面已經基本結束,社會和人民生產生活逐步得到恢復,出現了政治大一統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局面。為了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神學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體系。他的這些哲學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體現。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為書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書《漢書·藝文志》和《漢書·董仲舒傳》中所記載的並不一致,因此後人也曾經懷疑過書中有些文章並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這個名字是後人根據董仲舒流傳下來的文章彙集而成的,署名是彙集者自己添加的,這個書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後才出現。
目前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計台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而這本書進行註釋的的書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詳盡的應該是蘇輿所注的《春秋繁露義證》。
《春求繁露》這本書是董仲舒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此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西漢的著名學者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的人性論
董仲舒關於天和人的關係是這樣闡述的:他認為宇宙的變化和運行是有一個目標的,在宇宙中的每一個事物的生長也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宇宙運行的目標所服務。他認為宇宙這個總的目標就是孕育出人類和建立封建社會。他還所道,人是天的附屬,是整個宇宙的一個縮影,因此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就是宇宙的精華所在,是凌駕於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認為人是有自己的個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陰有陽一樣。一方面,情感和個性是一個人從出生就具備的東西,但是情和性的關係又是相互對立的,這就與天有陰陽的對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這點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來説就是:在陰陽這兩個對立獨立面之中,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陰則是不佔優勢地位的。聯繫到人的話,就是個性是主要的,感情則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質顯現出來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雖然承認人有善良的特質,但是他並肯定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經説到過,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貪念也有仁愛,,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當成是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這裏面的關係要注意進行辨別和區分。
總得來説,董仲舒的人性論既繼承了先秦儒學關於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關於人性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的主張
在中國古代近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出現了許多閃爍着耀眼光芒的學者和思想家,他們依據當時社會和時代的變化及變遷,提出了許多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和發展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不僅有利於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西漢時期,就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學識淵博和治學嚴謹的著名學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刻的便是針對當時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董仲舒的這一主張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戰國時的陰陽家鄒衍,他認為歷史中朝代和政權的更替是由五德運行來決定的。當時董仲舒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改,他認為朝代的更替是依據“三統”,即黑統、白統和赤統來依循的。
他的第二個思想主張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權神授”理論。在漢朝以前的歷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從祖先那裏繼承來的。當時西漢的開創者是一個平民,他要君臨天下不僅需要軍事和政治上的支撐,更需要一種理論來加以強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時制宜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不僅來自於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來自上天的旨意,這就為君權神授統治權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第三點就是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和信”。這一理論一直被後世所沿用和繼承,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和規矩。
從當時的情況來説,董仲舒所提出的這些理論無疑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理論都是錯誤和嚴重壓抑人的個性的東西。
董仲舒天人感應論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個神學術語,是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具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學説。它的主要意思是説天命和人事的互相響應,認為天能夠對人事進行干預,也能預測人的吉凶禍福,同時人的行為也能被天所感應到。在這方面,西漢時期的儒學大事董仲舒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主要的理論來源是陰陽五行學説或者《春秋》一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同時也有自己的闡述和創新之處。董仲舒認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相生相剋,因此才構成了合理的宇宙關係。按照他的宇宙構成學説,宇宙被五行合理地安排,因此才會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變換和更替,而災害的出現則是由於宇宙的五行關係被打破了,五行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中,於是災害就這樣出現了。
董仲舒雖然用五行理論解釋了災害發生的原因,但是要説明天人之間的感應還是不夠的,因此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人的行為是如何破壞五行的合理關係從而導致災害的發生的。董仲舒提出的就是氣化學説。他認為天地萬物由氣化所形成,人生活的空間就是一個天地之間陰陽之氣匯聚的地方。因此天地之間雖虛而實。在這一氣化的天地之間,人的氣息和天地的氣息互相混合,如果這兩股氣息和諧共生,則天下太平;而一旦這兩股氣息混亂和排斥,天地之間就會有災禍發生,董仲舒的氣化學説的提出使他的天人感應學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不得不説,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董仲舒能夠提出如此完備的學説實在是一件讓人歎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