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梁啓超 張之洞故居在哪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張之洞與梁啓超

張之洞和梁啓超是兩個立場上的人,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主張。張之洞是封建地主利益的代表人,梁啓超是維新派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人,兩人在政見上不一,但是在才華上確是不相上下的。這兩人之間還有着一段小故事呢。

梁啓超照片

張之洞在湖北任總督,駐地武昌,在此期間興利除弊,做了很多好事,於是名聲在外,聲名遠播,其本人也成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一日,梁啓超遊歷武昌,於是來拜見張之洞,遞上一張名片,上面寫着“新會士子梁啓超”,要求拜見張之洞。張之洞是科舉出身的所以看見這名片心中大不悦。

會見時,梁啓超沒有長揖也沒有叩拜就昂然而入。張之洞看見梁啓超小小年紀卻頗有志氣心中不免歡喜,於是打算考考梁啓超的才學。於是做一上聯,用天比喻成圍棋盤,星辰比作棋子,通過這種形式來展現開闊的胸襟。梁啓超一聽就有了下聯,他將地比作琵琶,路比作琴絃,通過這種形式來展現博大的胸襟。

張之洞再出一聯,梁啓超對答如流。張之洞對梁啓超咄咄逼人,但是他每機智應對,通過詩對答表現了自己就算在大名人面前依然不畏懼,不卑不亢。

張之洞和梁啓超的一番對答,張之洞為之嘆服不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梁啓超最後成為戊戌變法的一大能人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張之洞簡介

張之洞是晚晴時期的人物,一生政績頗豐,興辦新式教育,發展軍工及重工業,為整個中國文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不僅如此,現在武大,華農等多所高校都是張之洞創辦的學校的前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張之洞的一生。

張之洞照片

1837年,張之洞出生了,生在興義府官舍(其父親任知縣的地方),排行老四。張之洞出生於一個仕宦家庭,他的祖父及曾祖父,父親都是通過科舉入仕,任職地方官。張之洞自幼聰慧,天賦異稟,5歲的時候入私塾接受教育,13歲之前就將四書五經等在內的儒家經典學習完畢,不僅如此還學了史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類,甚至自學了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多本兵學名著。

1850年,13歲的張之洞回到家鄉參加縣試,中秀才;15歲參加鄉試,中進士資格;27歲,中第三名進士及第,成功進入翰林院,開啓了仕途之路。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啓用退休老將,擊敗法軍,同年設立學堂書院,武裝及文事教育共同進行。

1889年-1907年,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擔任洋務派首領,這段期間,大力扶持民族工業,這段期間先後開辦了鐵廠,兵工廠,煤礦,織布局等工業企業,還建造了蘆漢鐵路,為中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1893年,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

1898年,張之洞反對戊戌變法,提出自己的理論。

1901年,張之洞開始大力支持教育業,擬定學堂章程,創辦師範學堂。

1907年,被授予大學士之位,同年與袁世凱一起被授予軍機大臣知之職。

1909年,張之洞去世,享年72歲。

張之洞書目答問

張之洞書目答問其實一本“答卷”,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他以不知道讀那種書為主體編纂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導讀目錄,收錄了多本重要書籍,其版本也是從人們經常接觸的作品中挑選,不刻意追求宋槧元刊。

張之洞書目答問

《書目答問》是一本舉要性目承書,全書共有5卷,收錄了近2200多種書,這些圖書都是經過精心刪選而收錄的 ,刪選條件較傾向於學術著作和科技圖書,編排上按照經、史、子、集、叢書這5大塊精心,然後這些大類下面再細分小類,遇見類目相同的情況則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不僅如此,對於收錄的書名,版本等都有標註,在重要圖書後面附有按語,講明閲讀方法。

在書的最後附有《別錄》(正文的配套品,由淺入深)、《清代著述諸家姓名略》(這主要列舉了收錄的知名學士的姓名籍貫等)這兩個附件。

《書目答問》於1874年初刻完成,後來經過多次重印,1931年後,由範希曾糾正書中的錯誤(包括原書作者,姓名等方面的錯誤),同時增收了1930後出版的性質相近的1200多種圖書。到了1959年,又進行了修訂,結合了孫文泱多年心血最終而成。

整部作品介紹了中國古書及目錄版本常識,深受業界人士的喜愛,出版後不斷被重印刻印,廣為流傳。在書中更是提出了善本的意義,善本的三性也在後來書籍的流傳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香帥張之洞

“香帥”是時人對於張之洞的一種稱呼,張之洞是晚清名臣,張之洞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在教育上創辦了多個新式學堂,其學堂涵蓋了各個方面,如有針對普通教育的,有針對軍事教育的,有針對實業教育的,有針對師範教育的,從不同層面培養專業人才。在政治上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主張;在工業上,創辦了鋼鐵廠,槍炮廠,煤礦廠,棉紡廠等多個企業促進發展。

走向共和張之洞劇照

張之洞不管是在清朝還是在現在都是一位名人,而他有一個稱號更是讓人深深的記住了他,那就是“香帥”,張之洞為什麼被稱為香帥呢?張之洞號香濤,後任總督一職,總督又稱之為帥,所以將兩個一結合就有了香帥這一説法。

但是香帥這個稱呼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説法,一部分學者認為香濤是號,而另外一撥則認為是張之洞的表,記載大不相同的,調查其原因研究者認為張之洞有好幾個字,一個是孝達,又字香濤;第二種説法是文獻記載者對於字號的看法與觀念不同,所以導致有所偏差。

在《張文襄公傳家遺墨》中記載,香濤為張之洞早年時候使用,所以常以香濤,香帥,張香帥等稱呼稱之,還有人稱他為薌濤。

但是不論張之洞的稱呼為何,他深深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香帥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名稱與成功的標誌。

張之洞是哪裏人

張之洞的祖籍是位於河北滄州南皮,但是張之洞的父親張瑛早年中舉後就去興義當知府了,1837年,張之洞在貴州興義(也就是現在的安龍縣)出生,所以要説張之洞是哪裏人,可以明確的是河北南皮人。

走向共和張之洞劇照

張之洞是晚清時期的名臣,晚年自號抱冰老人,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並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理念。清朝末年這個亂世時期,張之洞的出現無疑給了這個封建末端王朝一個強生劑,在張之洞的努力下,中國才有了一個快速的發展。

張之洞大力倡導一個新式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及治安,在張之洞的大力倡導下,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幼兒園,結束了1300年的科舉考試製度,引進了新式教育,並且創辦了工農商兵等多個種類的學堂,支持學生出國留學深造,籌辦近代工業企業,創辦了鋼鐵廠,槍炮長,紡織局等多個工業企業,還修建了多條鐵路,不僅如此還操法練兵,編練新兵。

總體來説,上面的所以事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辦新式教育辦失業練新軍。這就是張之洞用一生在奮鬥的,張之洞在重工業和教育上的貢獻是巨大的,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張之洞:提起中國的重工業,是不能忘了張之洞的。足以看出張之洞在重工業的貢獻及地位,沒有張之洞的努力與堅持,那麼中國能再用多少時間來補救這個洞呢?

張之洞故居

張之洞故居位於北京百米斜街11號,是張之洞晚年時期居住的宅院。百米斜街位於什剎海南邊,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街道,卻因為張之洞這個了不起的人而成為了一條名街。張之洞故居是一個大宅院,與其他的四合院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廣亮大門,有着灰色照壁。

張之洞故居內景

張之洞就是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1907年,張之洞已經年近70了,朝廷宣召張之洞進京任大學士及軍機大臣,進京後張之洞就搬入了這個大宅院。在這個宅院裏住了兩年後,張之洞就病逝於此,享年72歲。

張之洞故居是一座三進院落,其原址是一座富家花園,後來經過整修才有了後來張之洞居住的院落樣式。據説,這座院落的門後面就是後海,可謂是好地方。但是在五十年代,這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法,一大批翻蓋房子出現,所以也很難還原曾經的最初面貌。

整體來論張之洞故居,大門正對百米斜街,後臨什剎海,3幢小樓還有2間花廳,四面環廊,主體建築是一個高台建築,東側建築是2層樓5間房,西面是2層6間房。

現今的張之洞故居西面是府邸,東面是花園,東西兩院通過門相連相通,其府邸的後門直接通向什剎海,但是現今的張之洞故居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屬宿舍,其整體建築風格依然保存,但是大部分已經被現代化,蕩然無存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2 字。

轉載請註明: 張之洞與梁啓超 張之洞故居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