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出現了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幕。劇中,宋仁宗的女兒徽柔公主在嫁給駙馬李偉之後,卻稱呼自己的婆婆為"嫂子",在她的婆婆提出疑問時,徽柔的侍女解釋道:"尚主之家,例將昭穆一等以為恭",意思是説娶了公主的家庭,公主名義上的公公和婆婆在宗族的排行,要自降一級輩分表達對公主的尊敬。這是為何呢?
原來這是宋初的獨特製度,被稱為"駙馬升行"。意思是公主下嫁時駙馬的輩分升高一行,駙馬的身份也發生了轉變,宋代劉放記載:"國朝公主出降,皆以祖為父,以父為兄,遂廢公主事舅姑之禮。"可見,宋初實行此制度的目的,常被解釋為:"避舅姑之尊",其實,宋初推行此制度的目的遠不止於此。在宋初,"駙馬升行"制度通過平衡公主的輩分,規範了皇室的輩分,不僅樹立了皇室的權威,也體現了宋的政治政策。它的背後,隱藏着宋初皇帝對權臣的拉攏和控制,與宋初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但是,自宋英宗開始,穩定的政權和政治環境下,此制度沒有了繼續推行的必要,最後被廢止。
第一,駙馬升行制度駙馬升行制度,是專門針對宋太祖和宋太宗的駙馬之間的輩分差異而實行的制度。因為宋太祖去世後宋太宗繼位,宋太祖和宋太宗雖是親兄弟,但是年齡卻相差12歲。如此一來,也導致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公主,在輩分上地位相同,但是,卻因為年齡差距而相繼嫁給了年歲不同的兩輩人,後世皇室的輩分亂了套。於是,到了宋真宗時期,為了保持皇家和駙馬輩分上的平衡,宋真宗正式實行了"駙馬升行制度"。
只是,此制度雖然彰顯了皇家的權威,卻給當時的社會人倫造成了混亂的影響。因為它違背了中國自古以來的禮節,被後世所不喜,在宋神宗時期被廢止。《宋史》中就出現了英宗與神宗關於此制度的對話:"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升行"的意思是公主出嫁之時,駙馬在行輩上改為和他父親一致,意味着輩分上和父親平級,為的是避免公主屈尊降貴給公婆行大禮;宋英宗還説:"以為廢人倫,不可為天下法,思所以釐正之"、"義甚無謂",意思是此制度罔顧社會人倫禮法,很沒有意義,不可以被全天下所效仿,應該矯正。
因為公主出嫁不僅僅是皇室之事,從政治高度來看關乎社會倫理。公主身份的特殊,意味着她的婚姻和舉動,對整個社會倫理禮儀的規範和約束,會有很大的垂範作用。所以,此制度從推行到廢除,必有當時特殊的原因和理由,和宋代當時的背景息息相關。
第二,駙馬升行制度的由來1,駙馬升行制度開始執行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詔令
首先,駙馬升行制度開始執行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詔令。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對於宋代幾位公主的婚嫁有非常詳細的記載,關於宋太祖、宋太宗的幾位駙馬的情況也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其一,宋太祖的昭慶公主嫁給了王審琦之子王承衍,"為左衞將軍、駙馬都尉",並無"駙馬升行"情況出現;其二,宋太祖的延慶公主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為左衞將軍、駙馬都尉,賜襲衣玉帶塗金勒馬......後又加賜絨毛暖座",可見,並無"駙馬升行"情況出現。
其三,宋太祖的永慶公主嫁給了魏仁浦之子魏咸信,"為右衞將軍、駙馬都尉",可見,並無"駙馬升行"情況出現;其四,宋太宗的蔡國公主,嫁給了吳廷祚次子吳元糜,"為右衞將軍、駙馬都尉",可見,並無"駙馬升行"情況出現。以上幾位公主嫁人時,史書中都沒有提到她們的駙馬有"升行"情況的出現,可見,公主駙馬輩分錯亂問題在當時還沒有出現。宋太祖駙馬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等都是賜一個較高的官職,但沒有談及輩分上的升行問題;宋太宗在位時,也並未給自己女兒的駙馬升行。
2,到了宋真宗時期,開始出現駙馬升行的情況
其次,到了宋真宗時期,宋太宗另外幾位公主嫁人時,開始出現駙馬升行的情況。比如,《宋會要輯稿》記載:其一,宋太宗的魯國長公主,嫁給了柴禹錫之孫柴宗慶:"宗慶,禹錫之孫,太子中舍宗亮之子,及尚主,令稱禹錫子",柴宗慶從柴禹錫之孫,變為了柴禹錫之子,開始出現"駙馬升行"的情況;其二,宋太宗的懿賢長公主嫁給了太師王溥之子王貽永:"為右衞將軍駙馬都尉,選尚懿賢長公主。貽永以祖為父,如柴宗慶例",王貽永從王溥之子,變成了王溥之弟,也是"駙馬升行"的情況。可見,宋真宗年間宋太宗的另外幾位公主嫁人時,由於所嫁之人的輩分由平輩大臣之子,降為了其孫,平輩的公主嫁人後卻因為丈夫的輩分高低,出現了輩分混亂的情況,於是出現了駙馬升行的情況。
所以,雖然宋代"駙馬升制度行"的出現並沒有明確的詔書規定,但是,柴宗慶卻是首位升行的駙馬。之後的駙馬也多依照他的情況紛紛升行,比如,王貽永升行的時候史書中明確記載是"如柴宗慶例"。這和宋人做事喜歡效法先例有關,先皇所創之例,後人多效仿其制度。
3,後人對"駙馬升行"制度的評價很低
再則,後人對於宋代"駙馬升行制度"的評價很低。而後世在評價此法之時,説:"宋駙馬尚主多易其名,使與父同行",説古代娶公主的人,在自己家裏輩分要升一格外,還須改名,與上一輩的人名字相符。比如,王貽永原名王克明,他父親名為王貽正,和公主成親後,升行改名為王貽永,名字中的"貽"字和他父親王貽正名字中"貽"字一致。而中國古代起名之時父子用同一個字屬於有違禮法之事,比如元代的陶宗儀在《説郛》中就説:"自此為例,實亂人倫。"可見,駙馬升行的制度在後代風評很低。
綜上可知,駙馬升行制度,開始於宋真宗時期。是為了解決宋太祖、宋太宗兩兄弟的幾位公主輩分相同,其駙馬輩分卻差輩的問題,而魯國公主的福安柴宗慶是宋代駙馬升行的首例,甚至還搭配了改名的行為。可見,駙馬升行制度規範了宋代皇室的輩分,也樹立了皇室的權威,是皇權亂社會倫理的表現。駙馬升行制度,與宋初政治不穩的時代大背景息息相關,公主所嫁之人多為重臣之子、之孫,更是隱藏着宋初皇帝對權臣的拉攏和控制。因為,宋代的駙馬,娶了公主之後基本就斷了仕途之路,沒什麼希望可以投身報國大業了,身份雖然隨着尚公主而得到提升,於家族仕途發展並無益處。
第三 、駙馬升行制度與宋代政治1,古代公主"行舅姑之禮",實質上是社會人倫秩序肅整的反映
首先,宋代實行"駙馬升行制度"的公開原因,一般是"避舅姑之尊"。上文也簡單提及,説駙馬升行的背後單純是為了周全皇家禮節。而所謂的"舅姑之禮",意思是説女子出嫁之後在拜見公婆、長輩時所需行的禮和相應的儀式,比如,舉辦婚禮時的"見舅姑禮"、"盥饋舅姑禮"等等,更是早在先秦的《禮經》中就有相關記載。可見,"舅姑之禮"是古代女子所需要遵守的重要禮節,而公主既為女性,也需要遵守,在歷代也很常見。
因為,公主身份尊貴,對整個社會倫理禮儀的規範和約束,會有很大的垂範作用。只是按照"舅姑之禮",公主也需要對公婆行跪拜禮,為公婆斟酒、端飯、盥洗飲酒飲食器皿等。這樣的禮儀是為了表現女子的恭順和提出公婆字在宗法倫理上的地位,雖然公主在法治上出身尊貴,但是公主下嫁受到天下矚目,公主尊奉舅姑之禮,對於天下女子來説都是巨大的表率作用,在厚人倫 、正風俗方面發揮的引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公主拜見舅姑之禮,在唐代很受到皇家重視。比如,唐太宗的女兒南平公主下嫁王璉子王敬直,唐太宗命公主對公婆行"見舅姑之禮",王璉"遂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公主行"行舅姑之禮"稱為是天地之大倫,是社會禮教森嚴的表現:"天地之尊,人倫巳極,舅姑之敬,禮經攸重。"中唐之後,社會混亂倫常敗壞,一些公主才開始不行舅姑之禮,被評價為"自家刑國,有愧古人",是倫理敗壞的表現。可見,在古代公主"行舅姑之禮",實質上是社會人倫秩序肅整的反映。
2,宋初,在禮儀方面重視對前代的繼承,仍然強調公主"行舅姑之禮
"
其次,宋初,在禮儀方面重視對前代的繼承,仍然強調公主"行舅姑之禮"。比如,《宋史》記載:"初被選尚者即拜駙馬都尉,賜玉帶 、襲衣、銀鞍勒馬、採羅百匹......皆行舅姑之禮。"意思是即便是帝王的女兒仍需要對公婆行舅姑之禮,表示後輩對長輩的尊敬。再如宋太宗的蔡國公主在嫁人之時,因為駙馬的父親早逝,以長兄代替父親接受公主的跪拜。可見,宋太宗也與前代帝王一樣認為公主需要恪守禮儀。
可是,宋真宗時期開始推行駙馬升行的制度,此目的並非是為了"避舅姑之尊"。因為,"避舅姑之尊"表面上有可行之處,可是唐代的帝王甚至是宋初的帝王,為何沒有為公主提出此法呢?為何獨獨宋真宗有此論?宋真宗並不昏聵,不會認識不到駙馬升行會對社會倫理造成衝擊。事實上,他也與前代帝王一樣認可公主行"舅姑之禮",《宋史》記載:"景德初,子宗慶選尚,召禹錫歸闕,令公主就第謁見,行舅姑禮。"可見,所謂的"避舅姑之尊",並非是宋真宗推行駙馬升行的真實目的。
3,宋真宗推行"駙馬升行制度",是維持公主等皇室在倫理地位上的平等
再則,宋真宗推行"駙馬升行制度",是維持公主等皇室在倫理地位上的平等。因為,北宋初期宋代的帝王常常將公主嫁給開國功勳的後代,比如,上文提及的王審琦、石守信、魏仁浦、柴禹錫、王溥、李崇矩等幾人,都是開國重臣,是宋朝的官一代。而宋太祖的駙馬如王承衍 、石保吉等是開國勳賢之子,屬於宋朝的官二代;宋太宗的駙馬如柴宗慶、王貽永、李遵勖等是開國勳賢之孫,屬於宋朝的官三代。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上文也提到宋太祖、宋太宗是同輩的親兄弟。而他們的公主也是倫理輩分平等、身份地位同樣尊貴的堂姐妹,可堂姐妹卻先後嫁給了不同輩的子侄,造成了皇室中同一輩分的人卻與大臣家不同輩分的人在構結婚姻。為了維持公主等皇室在倫理地位上的平等,宋真宗才通過駙馬升行制度來彌補宋初駙馬輩分上的差異。可見,"避舅姑之尊"只是一種對外的説法,不是主要原因。
4,宋初的駙馬升行制度,是帝王對於大臣的籠絡
另外,宋初的駙馬升行制度,是帝王對於大臣的籠絡。因為,宋初通過杯酒釋兵權,諸如石崇信等開國大將的兵權被解除。但是為了保證他們不生反叛之心,除了賜予他們節度使的虛職、賞賜金銀財寶外,宋太祖還與很多開國大將結為了兒女親家,比如,上文提到的他的幾位公主分別嫁到了開國大將王審琦、石守信等家,作為政治聯姻來籠絡大臣。
只是,宋太祖、宋太宗與王溥、李崇矩等均為同輩人,他們的女兒卻分別嫁給了王、李等的孫輩,若不提高駙馬的輩分,就等於皇家白白降了一級輩分。而讓駙馬升行,則可以保護婚姻雙方輩分的平衡。同時,大臣的父子、祖孫之血緣關係卻不能更改,而皇家的威嚴自然更為重要,於是只好將讓諸大臣父子變為兄弟,祖孫變為父子。這種皇權下的人倫混淆,充分體現了還價權威的至高無上。
5,駙馬升行制度,與宋朝對宗室、外戚採取的政策有關
另一方面,駙馬升行制度,與宋朝對宗室、外戚採取的政策有關。宋朝對待皇族宗室的方針一直是"養之以豐祿高爵,而不使之招權擅事",只讓他們養尊處優;而公主更是沒有參政的機會,駙馬也不能擔任要職:"國朝故事主婿未嘗居職"。因為宋代起於外戚姻親奪位,所以對於外戚一直持防範心態。可是,駙馬出身顯貴,還要多加撫慰,於是只好通過提高駙馬在宗族中的地位,來以示補償,比如,駙馬"每坐諸叔之上"。
如此可見,駙馬升行制度,雖然名為使公主"避舅姑之禮",實際上卻是為了解決宋太祖和宋太宗的諸位駙馬輩分不一致的問題;同時,公主下嫁之家,多為開國重臣之家,是政治問題,駙馬升行解決了駙馬和皇家的輩分問題,樹立了皇家高貴的地位,還保證了公主和駙馬在家族裏的地位。可見,"駙馬升行"體現了宋的政治政策,也隱藏着宋初皇帝對權臣的拉攏和控制手段,與宋初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
第四、駙馬升行制度的廢止1,駙馬升行制度,宋在英宗和宋神宗時期遭到異議
首先,駙馬升行制度,在英宗和宋神宗時期遭到異議。因為,宋代從宋真宗到宋仁宗時期約四十年,宋朝都沒有公主出生,也沒有公主出嫁之事。一直到了慶曆七年,宋仁宗的福康公主才嫁給了章懿太后之弟李用和之子李偉。可是,宋仁宗和偉是表兄弟,如果實行駙馬升行制度,宋仁宗就成了李煒的晚輩,所以宋仁宗時期不會實行駙馬升行制度。
其次,到了英宗和神宗對駙馬升行制度進行了深刻檢討。因為,宋朝到了宋英宗和宋神宗時期,政治已經趨於平穩,帝王的專制統治也十分穩固,同時,駙馬也沒有早期需要改變輩分的需要。所以,在宋英宗為自己的德寧公主議婚的時候,開始斥責駙馬升行制度會帶來的倫理混亂。當時的大臣也深表贊同,比如被英宗稱作"真國器"邵亢説:"陛下初政欲治天下,必 自正家始,今皇子授室,願於古婚禮不可廢,公主下嫁不可殺舅姑之尊,以屈人倫之序。"
所以,宋英宗批評了駙馬升行制度。比如,《宋史》記載:"朕嘗思此,寤寐不平",説他想起來這樣的制度就睡不着覺。他認為人倫長幼是社會秩序建立的基礎,皇權也不能將改變,只是他還來不及改變就去世了。於是宋神宗接過了父親的改革大棒,推行了《公主行舅姑禮詔》,從國家制度的高度,肯定了"公主行舅姑禮"是正人倫的大事;而駙馬升行制度是"亂昭穆之序,廢長幼之節"的惡行。於是,他下令從法律層面上出發,徹底廢除了駙馬升行制度。
總結綜上所述,駙馬升行制度在宋代建立之初,使公主的輩分得到了平衡,避免了皇室輩分混亂的現象。同時,駙馬升行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制度,還是帝王拉攏大臣的手段,也有顯著成效,穩定了宋初的政治局面,可見駙馬升行制度與宋朝前期的政治緊密相關。只是,這一制度對於尚公主的家庭所帶來的倫理混亂,也是不可忽視的;到了宋英宗、宋神宗時期,駙馬升行制度在宋代已經沒有了推行的政治背景,於是被徹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