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孔子都有哪些朋友
偉大的“聖人”孔子曾經説過:“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些好壞朋友之分,也就成為孔子交朋友的準則。孔子結交朋友,不拘小節,不拘地位,他可以和自己的弟子成為很好的朋友,真正的做到良師益友。
孔子(右)和老子
孔子眼中好朋友有三種,分別為“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是指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剛正不阿,不阿諛奉承,要頂天立地,不諂媚。在你怯懦的時候能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啓發,做出決斷。
“友諒”就是寬容了,人犯了錯誤,除了給予其教訓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押給予其適當的寬容,適當的寬容不會使別人放縱,反而會使別人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所以,在孔子看來,交一個有着寬容之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友多聞”是見識廣博的意思,古時的資訊非常的不發達,人們信息的獲取,大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所以交一個見識廣博,消息靈通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多聞”的朋友,在自己碰到難題或遇到困惑的時候,都可以隨時為自己解惑答疑,這樣自己才能進步,這個朋友才交的值。
孔子眼中的三種壞朋友,分別是性情暴躁的、兩面派和言過其實,誇誇其談這三類人。
孔子一生之中,交友大都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的,可是符合他的交友標準的很少。在孔子的生命之中,能算得上是他的好友的,可能只有他的師傅襄子和曾經探討過學問的老子了,他的弟子顏回,和他也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作為世界文明的的聖人--孔子,關於他的身世也只是一個不解之謎。自千百年來,對於這個問題的正真原因,引來不少人的關心。雖然歷史資料中有些記載,但大部分都是被神化或者是大概的描述,總之也給我們可留下了破解孔子身世之謎的依據。
孔子身世之謎
對孔子身世的記載,最為詳細的是在《孔子家語》一書中,在這本書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的家世,還對他如何向顏氏求婚,如何與顏徵在結合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但在司馬遷指書中就有一句“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至於其中的“野合”究竟是什麼意思,引來多數人的猜測。第一種説法就是,所謂“野合”,是指這位少女(顏徵在)在野外被老奴隸主叔梁紇強姦,迫使她懷孕而生下孔子”,這種説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還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廣為流傳。第二種説法就是所謂的“野合”是指不合禮儀的交合。在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引》就是這麼認為的,又比如在《論語》中説:“野者,由也”,“先進於禮樂,野人也”,都説明了“野”是不合禮的。第三種説法是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來説,“野合”就是在室外、野外交合,由於叔梁紇和顏氏女在尼山之上交合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為孔子還有一個哥哥。還有一種説法就是,“野合”指孔子是有他的母親生在尼山野外的,那時顏氏女把他生在一個山洞裏,老虎把他銜出山洞,這個山洞就叫“夫子洞”或“坤靈洞”,現在還有遺蹟。那裏還有一口“扳倒井”,傳説顏氏女在生了孔子之後,曾扳倒此井飲水解渴,而且井水流出以後形成了所謂的“智源溪”。這些説法都有模有樣的,但至於哪種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六經是孔子著作的嗎
孔子是一位儒生,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時期編著了6本著作,分別是《詩》《書》《禮》《易》《樂》《春秋》,但是後人對於孔子與六經的説法卻各不相同。有説法稱六經是孔子著作的,另外一種説法則稱孔子只著作了《春秋》,卻只是《易》的注者,修訂了《禮》和《樂》,編寫了《詩》和《書》。
孔子六經
這兩種説法一直在相互抨擊,但是得出的結論是孔子在六經上都沒有孔子什麼事。孔子曾經有過想修訂禮樂的想法,但是不要忘記了孔子是保守派,他在很多方面都是維護傳統的。如果要修訂禮樂,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要糾正一切偏離傳統的標準與做法。
不僅如此,在《論語》中,孔子沒有任何想法想要為後人著作什麼作品,而且也不存在着私人著作。在古代,私人著作這個概念是從孔子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孔子這個時代以至於早期的時代只存在着官方著作。在所有的文獻資料中記載,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私人教師,但是卻沒有記載其實歷史上首位私人作家。
而且在孔子之前已經有六經的出現了,六經的出現是整個時代的文化遺產,包括在孔子之前的整個數百年的教育基礎,所以要説是孔子著作了六經顯然説不過去,這是數百年的教育基礎與經驗的傳承,這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產物,從這裏我們也更多的看清了孔子與六經的關係了吧。
大儒孔子世系都有哪些人
“文聖”孔子,在他人生的前半年,鬱郁不得志,等到他晚年的時候,孔子的理想抱負,才被世人逐漸的接受。孔子死後,他的學説,被其後世子孫和弟子發揚光大,他的思想被後面很多朝代的國君所接受,並且大力推崇。
孔子後裔(局部)
後世,孔子雖然出了很多傑出的弟子,例如“亞聖”孟子,但是他的子孫之中,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治學人才。漢武帝時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儒家學説,開始得到很大的發展。孔子的後人也開始逐漸受到皇帝的重用,漢元帝時期,孔子的十三代孫孔霸,作為成帝的老師,被封為關內侯,褒成君。後來,孔子的子孫非富即貴,他的直系後人,都被各代皇帝賜有爵位。
宋仁宗璟祐二年(1035年),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被封為“衍聖公”,任國子監主簿,總管天下文事,而且這一爵位,由每代孔子的嫡系後人繼承。自此直到1920年,接近千年的時間裏,總共出現了三十二代“衍聖公”,最後一代“衍聖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衍聖公”這一稱號從出現到結束,歷經九百多年的時間,不論朝代怎麼更替變化,這一稱號的繼承從來沒有就沒有斷過。
“孔子世系”是指以中國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為為中心,建立的家族譜系。自黃帝至孔子父叔梁紇,歷四十七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家世正系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民國九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韓詩外傳孔子過而不式故事
孔子一生的貢獻巨大,關於他的故事也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了下來。“孔子過而不式”是選自與《韓詩外傳》中的一篇文章,他的主要內容講述了孔子一些的事蹟。
中華儒師
“孔子過而不式”這則故事講得是當時,楚國討伐攻打陳國,結果陳國戰敗,楚國佔領了陳國。那時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於是就讓投降的陳國百姓來修繕。孔子剛好經過這裏沒有對人們行式禮,於是他的徒弟子貢就問孔子説:“根據《禮記》記載上説,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行式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做式禮,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説:“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的行為;知道了卻又不反抗,這是不忠於國家的表現;現在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説明他們沒有這樣的勇氣。現在,眼下修城門的人雖然有很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説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會對他們行禮。”
從這篇小故事就可以看得出,孔子不對這些不聰明、不忠於國家、不勇敢的人們行禮,説明了他對於自己民族和國家非常的重視,有自己是非道德觀,而不是不拘泥於禮法.他用自己不用行禮的方式告訴他的弟子以及後人,一個人如果不能忠於自己的國家,沒有自己的氣節或者也並不能勇敢的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抗爭,是不值得尊重的,也就是教育弟子及後人,要做忠於國家、有氣節的人.
儒家孔子聞韶樂三日不知肉味
孔子在齊國韶地,聽到了當地最著名的韶樂之後,發出一聲感慨“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後來,他的弟子就將他的這句感慨,寫入了《論語》之中,“三月不知肉味”的説法,就開始流傳了開來,後人一直將這句話比作是對音樂的美好讚美。
孔子聞韶樂紀壁雕
韶樂,史稱舜樂,是漢族傳統宮廷音樂。起源於5000多年前,為上古舜帝之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後來,韶樂傳入齊國,齊國百姓根據自己地方的特點,將韶樂改變成了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音樂。
孔子不但是“文聖”,他對音樂也是有着很高的造詣,他強調讀書人不僅僅只能讀書,對於其他的一些東西,應該要多加涉獵,全面發展。公元前517年,35歲的孔子投奔齊國,想要得到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那時的孔子,在高昭子的家中做家臣,一邊等機會見到齊王,一邊就找一些事情來打發時間。恰好當地的韶樂,非常的著名。
孔子在高昭子家裏,一直見不到齊景公,閒得無聊,高昭子就給他請來了一個樂隊,演奏了韶樂。韶樂雅俗結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為孔子是個音樂世家,他曾跟隨蘘子學過琴,懂得音樂,所以當聽到齊國樂師給他演奏的韶樂時,完全被這美妙的音樂陶醉了,以至於3個月嘗不出肉的味道。他讚歎道:想不到韶樂的完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並稱贊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
後來,孔子沉醉韶樂的地方,還被人立碑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