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進入理想的大學,但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明顯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上大學,也並非所有上大學的學生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找一份工作對很多大學畢業生來説都顯得十分奢侈。在連續數年的就業報告中,大學生就業率依然不理想,甚至不及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如今,多元化教育讓學子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對於學子們而言,目前的出路有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學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現如今對於大家更關心的是就業問題。不是高分生放棄重點大學選擇上技校,碩士去技校回爐學技術,生活中這些“逆光飛翔”的例子越來越多。“掌握一門技術,做大國工匠”的概念也逐漸得到認可。
精湛技藝,創造出彩人生
“一紙空文憑,肯定不如一技在手。”吳超的父母經常教導他,現在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好好學習,畢業後拿到手的只是一個空頭文憑,並沒有真才實學。受到父母的啓發,吳超便決定培養自己的特長,而不是去擠高考的“獨木橋”。
今年他直接參加了春季高考,報考的是濰坊的高職,學的是室內設計。“我爸媽乾的都是裝修,我這幾年一直都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去那學些專業的知識再加上我有這麼多的便利條件可以實習,相信我的將來一定會不錯。”他告訴記者,這個假期他已經跟着爸媽去工地轉悠,跟一些老師學習,這樣等着開學後絕對可以理論加上實際,路會越走越寬。
俗話説,“家有金錢萬鬥,不如一技在手”。而且當今社會,高級藍領尚是極缺人才。記者在東營職業學院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採訪時,瞭解到該學院今年的畢業生早就被搶購一空,化工技術專業、石油化工、應用化工這些專業根本就不夠分,一年招生也就是五六百人,不少企業來要人就是幾百人的要。“高職這邊的就業是非常好的,有不少孩子在實習的時候就已經被實習單位給定下了。我們學院6個專業,目前就只剩下一個孩子還沒有就業,其他的都就業了,有些學生申請去實習,有企業提前錄用,可以説我們的學生是供不應求。”東營職業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老師周連兵説。 “我學的是汽車維修,當時高考成績沒有過本科錄取線,家裏人就説學個手藝。在學校三年,學校特別注重將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操作之中,我多次在學院校企合作的單位參加實習,於是在上學期間就熟練掌握了不少技能。從學校出來後進了一家汽修廠。三年學習中,我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所以工作起來上手非常快,技術優勢很快凸顯出來,不久我就被晉升為車間班長。因為技術比較好,一家4S店過來挖我,年薪十萬。”今年34歲的李先生説。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李先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逐漸,很多同行開始找他請教問題。再後來他和朋友合夥開了家家汽車維修店,因為技術過硬,生意一直不錯。“無論是什麼學歷,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打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打鐵還須自身硬
“傳統觀念中,只有讓孩子上大學才有出息,讀職業院校則覺得沒面子。不過現在這種觀念在慢慢的轉變,現在在高職院校內,二本分數線的孩子讀高職已經不在少數了,而且現在不少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都超過了本科院校了。”周連兵説。在周連兵看來,高考取得優異的成績可稱為“文狀元”;在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上獲得佳績則是“武狀元”。
採訪中,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劉志剛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學院四名學生先後因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分析檢驗”賽項中榮獲團體一等獎,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聘用。 “不要以為學技術就業就不一定好,其實我們學院學生高端就業的也不少,高質量就業,不僅是學生技能大賽成果的轉化和提升,更進一步弘揚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今年,我們學院又有孩子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學院劉志剛老師説。據介紹,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是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從事核武器研製生產的事業單位,其招聘條件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高職專業和產業對接密切,技術與能力可能與文憑有關,但更需要從工作實踐中獲得,擁有再高的文憑,若不能將技術、能力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最終也將會被淘汰。因此,文憑與技術、能力既有對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在實踐工作中,擁有技術和能力,勤奮努力,工作就會非常出色。”周連兵老師説。近年來,國家提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總體上從以輕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以重工業和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為主轉變,這都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如今,很多企業用人方向也開始從“學歷型”向“技能型”逐漸轉變,如果沒有向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意向,選擇學門“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有的學生不就業,並不是不能就業,而是留學或者有其他安排。”周老師告訴記者。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其實任何工作和職業都一定會是這樣,想做好必須自身有條件,只有具備科學的就業觀和工作技能,在專業領域有好的技術才會在職場有競爭力,才能憑藉自己的真本領、真技術參與社會競爭。只有學好技術的同時兼顧文憑,才能為為將來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