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源自《2021考研英語核心詞彙筆記》一書的前言《考研英語詞彙學習之誤區與“四通記憶法”》,作者是叢書主編陳採霞老師,內容經整合改編。
考研英語詞彙學習之誤區
與“四通記憶法”
伴隨着冬季凜冽的寒風和冰冷的空氣,《考研英語核心詞彙筆記》的修訂工作終於告一段落了!
我深呼了一口氣,看着三兩個瑟縮的行人不時匆匆從窗外走過,再看看自己這個充滿着温暖氣息的家,於是隱隱有種安全感。拉上厚厚的窗簾,坐在椅子上,喝着茶,暖洋洋的,不再去想窗外那個冰冷的世界。一會兒功夫,似乎就漸漸淡忘了外面的肅殺寒風和那掙扎前行的人們。原來,隔開兩個世界只需要一層窗簾和一段短短的時間。那拉近兩個世界呢?或者改變一個世界呢?我看着書桌上那厚厚的書稿,心裏有了肯定的答案:是的,只需要一本好書。
目前,我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的考題越來越難,題型更是變化多端。提到英語詞彙學習,很多考研的同學更是如臨大敵,似乎無論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在考研英語輔導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上學路上,有人拿着詞彙書邊走邊看;上樓梯時,有人抱着詞彙書若有所思;課間休息,有人捧着詞彙書爭分奪秒。
我很佩服同學們的學習精神,但我同時不禁在想:大家如此勤奮努力,為什麼學習中還有那麼多障礙,考試時還有那麼多麻煩呢?
通過分析和研究,我發現同學們背單詞時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們一般只記一個單詞的一個詞義和一種用法,而考研英語對單詞各個詞義及其各種用法的考查則相當全面。然而,有些考生的單詞記憶卻還停留在一詞一義、一詞一用的階段,儘管所掌握的詞彙量很大,但做起題來仍然捉襟見肘、處處被動。
在2020年的完形填空中,第5題的正確選項issue常常被理解為名詞“問題”,但其實它作為動詞也有“流出”之意,進而又衍生出“發佈、頒佈、發行”之意。這些題明顯是考查我們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
至於一詞多用,同樣是在這篇文章中,第14題句中出現的詞rumour主要用作名詞,表示“傳聞,通常不確切的消息”,但在本句中詞尾加了-ed,顯示是用作動詞,表示“傳言、流傳”之意。可見,不瞭解詞彙的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我們會在考試中遇到很多麻煩。
第二,只知大概,不辨具體。
由於英語考試多數題型採用選擇題(multiple choice)形式,考生在學習過程中易養成“只知大概,不辨具體”的毛病。adapt,adept,adopt三個詞在四級考試時就應該弄明白,但有的考研考生對此仍是模稜兩可;raise,rise,arise的區別對很多人來説又是一筆糊塗賬;
更有甚者,有些考生把ignorant(意為“無知的”,2018年翻譯第47題)直接理解成“忽略的”,因為動詞ignore的釋義實在太容易讓人望文生義。考生丟分不一定是單詞背得少,而往往可能是記得不夠細緻、不夠精確。
第三,只知詞義,不辨詞用。
詞義是掌握詞彙最基本的要求,而考研僅僅知道一個詞的詞義遠遠不夠,還必須知道這個詞與其他詞(尤其是其同義詞和近義詞)在用法上的區別。在寫作課上,我曾看到同學寫下這樣的句子:“With our own car, we don’t have to cost a lot of time waiting for a bus.”。
在這個句子中,cost一詞應該換成spend,出錯原因顯然是沒有弄清這兩個詞的區別:雖然都表示“花費”,但cost常用sth.作主語,而spend常用sb.作主語,句中主語是we,所以要用動詞spend。
2018年的完形填空第9題也是個典型:context表示外部的“環境、周圍”,而mood是主觀的“心境”,顯然人體產生的這種激素會讓人自身的“心境”更好,而不會改變周圍的客觀環境。對於詞的區別使用,同學們只有通過熟悉例句、觀察這個詞的使用情況作出判斷,如果只知詞義,恐怕很難辨得清楚、用得正確。
第四,只知詞義,不會使用。
如果説認詞和辨詞是掌握詞彙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那麼用詞便是掌握詞彙的高級階段。“考研英語難”的詠歎調之所以經常掛在考生嘴邊,不是因為它要求的詞彙量特別大,而是因為需要我們學得更深。
5500左右的詞彙量跟TOEFL、GRE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誰敢説考研比考託福或考GRE更容易?以翻譯和寫作為例,翻譯就是五句話,句中一般沒有生詞,但是考生所譯的中文往往邏輯不通、語意含混;寫作只需200個詞,但考生寫的往往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出現這種情況,其根本原因是對詞的用法掌握不夠,一個句子、一篇文章不是詞的簡單組合,它要求詞與詞、句與句能夠銜接和連貫。這就説明背單詞重要,掌握單詞的用法更重要。
第五,只會死記硬背,不會正確識別。
同學們往往碰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詞稍有變化馬上就“不識廬山真面目”。practice是“實踐”,形容詞practical的意思是“實際的,實用的”,而副詞practically卻是“幾乎,簡直”;stumble明明是“絆,跌”的意思,stumble upon怎麼就成了“偶然發現”呢?語言具有規約性,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正確翻譯習語的意義,如中國人比喻“很容易”時就用“小菜一碟”這個詞,而英國人卻説a piece of cake,背單詞時我們就要抓住這一特點,把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作為背記的重點,光背基本詞彙和基本用法是遠遠不夠的。
最後,只能機械背誦,不能靈活理解。
詞典上的解釋是死的,語言的運用是活的,如果只是機械地背單詞,勢必與考試的要求相去甚遠。2020年完形填空第19題的正確選項campaign多數同學背成“戰役、運動”,但其實根據上下文,這裏表示“宣傳活動”,如果只把“運動”這個字眼代入題中,恐怕很多人會覺得“食監局發起運動”這樣的説法很奇怪而錯過正確選項。有鑑於此,我在課上不得不經常提醒同學們説:“詞典解釋不可靠,語境很重要。”
為了幫助同學們在較短的時間裏徹底端正詞彙學習態度,改進詞彙學習方法,從而在根本上解決詞彙學習難題,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潛心研究,終於總結出了一套既簡單又有效的詞彙學習方法——“四通記憶法”。中國人常説“四通八達”,通達通達,“通”與“達”可以説互為因果:通則達,不通則不達;達定通,不達肯定不通。背過的單詞不會用,不能得分,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通,一旦真的通了,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那麼,學習詞彙究竟要做到哪“四通”呢?
第一,通詞的發音。
首先,發音有一定的規律,反過來説拼寫也有規律可循,知道詞的發音可以幫助記住這個詞的拼寫,機械的死記硬背結果往往事倍功半。其次,重視詞的發音有助於提高聽力和口語。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某個詞聽十遍還朦朦朧朧,一旦看到這個詞被寫下來便恍然大悟;明明背了一大堆單詞,張口説話時卻發現口齒不夠伶俐,這種反應遲鈍其實都是不重視詞的發音造成的。再者,有些單詞有好幾種發音,發音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如suspect讀作/səˈspekt/時是動詞,表示“懷疑”;讀作/ˈsʌspekt/時是名詞,意思是“嫌疑犯”,不瞭解這些區別顯然不行。最後,熟悉詞的發音還可以提高興趣,增強自信,很難想象一個發音輕鬆自如的人會對英語沒有興趣,對自己沒有信心。因此,我們認為背單詞的第一步是弄清詞的發音,我們不僅要檢查詞彙表是否注有音標,而且要腳踏實地練好每個詞的發音。
第二,通詞的詞義。
通詞的詞義是指做到“一詞多義”而不是停留在“一詞一義”上。有些詞的幾個意義比較接近,如postpone在任何時候都表示“延遲,延期”,一看上下文便能看出區別,對於這種詞我們只記主要詞義或中心詞義,用時臨時發揮便已足夠。
但是對於意思“變化多端”的詞,如survive一般表示“倖存”,而在“She survived her husband by three years.”中survive表示“比……活得長”,這種情況我們就應多加註意。意思離主要詞義很遠的詞義更是掌握的重中之重,如establishment除了表示“建立”外,還表示“機構”。以上三種情況我們應該分清主次,找出重點,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掌握詞義,否則就會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第三,通詞的關係。
單詞不是孤立的,必定會和其他單詞有一定的關係,如同義關係、反義關係、派生關係。多瞭解這些關係就等於是在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花些時間在這上面不僅值得,而且還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augment與increase是同義,inferior與superior是反義,defy派生出defiance和defiant,記住這些關係比機械而孤立地背記這些單詞有效、輕鬆得多。所以通詞的關係是掌握詞彙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
第四,通詞的使用。
顧名思義,通詞的使用就是了解詞的使用方法,如這個詞通常和哪些詞搭配使用(如use one’s head,head a delegation)、有什麼樣的固定表達(如head for,keep one’s head,lose one’s head)以及具體的中文意思(參見書中翻譯)等等。
這顯然是詞彙學習的最高境界。同學們有時候為了一口氣拿下考研英語要求的5500個左右的單詞,往往會蜻蜓點水似地背記考研英語大綱的詞彙表裏的單詞,這樣做好像見效很快,實際上卻是自欺欺人,不知道這些單詞怎麼發音已是一大損失(前面已有説明),不瞭解這些詞怎麼使用更是留下了隱患,這便是我們單詞背了一大堆而考試分數不見漲的最根本原因。我們要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狀況。
以理論為依託,以詞彙為核心,以紮實為基礎,以通關為目的。
以上建議給大家,希望這廣大考生從以往背單詞時那個混沌迷茫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出來,從而突破考研英語詞彙難關,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