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稍微有點時間了,在 900 多個邀請裏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來回答。
正巧看到這個問題。
我看了幾個高票答案,圖片倒是搜索的很認真,好幾個答主還心有靈犀選了一模一樣的照片,
我決定還是得罪你們一下。
現在回答攝影問題的朋友,自己的實踐成果怎麼樣不知道,倒是非常熟悉事後理論分析這一套,把大師的,有名的,得獎的照片拿出來逆向分析一下,
“哇這個是三分法耶
你看這個引導線哦
這個是三角形構圖
這個多層次碉堡了
你看看這個趣味中心嘖嘖嘖
這個圓形構圖能帶來強烈的效果”
好了然後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構圖法則。
你看這路人要正好這麼站就對了
你看着幾根線條這麼走才好看
你看你下次也得找個框來拍。
好,大家看了之後這就來到街上:
“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車車車車車車車車車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我和相機,一臉懵逼】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 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
全都在動啊我咋拍啊?????
我去哪兒找三角形構圖找視覺引導線啊????
我在火車站,我就想趕緊滾蛋,這麼擁擠我還等着幾個看報紙的大哥逆光站在引導線上呢????
這少數民族同胞咋看着鏡頭就躲呀,回來站我黃金分割點上唄,你別跑!
這房子下面咋全是樹啊,都給擋完了怎麼拍啊,説好的仰拍顯得氣勢磅礴呢???
誒誒誒那個老人抱着小孩兒不錯啊別走讓我來抓一張!左邊這個小販也好帶感!
等你一次次端着相機走到街頭,看着複雜紛亂的世界的時候,一次次地發現把這些條條框框記下來也並沒有什麼卵用。
也許我話説絕對了,我改口——大概有個卵用。
拿我上週拍的廣州歌劇院舉例:
你看 三分法 消失點 嘖嘖嘖
你看優美的線條引導着你的視線
你看人物處於黃金分割趣味中心
你看這人物關係三角形很好啊,
三個人的層次動作,互不遮擋,又各有動態,交錯有致。
一切看起來很美好對不對?有沒有一種學好構圖就可以出發的感覺?
這才是現實。
拿着別人的成片事後分析的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
你只看到了產品沒看到工藝
只看到成果沒看到研發過程
只知道這玩意兒好用啊好看啊
卻對拍攝過程一無所知
這些條條框框用來是賞析可以的,就像品嚐美食,誒這個菜色香味俱全,你看一點酸味兒提胃口,一點辣味刺舌頭,多好吃——然而這酸味是放了多少醋,紅醋還是白醋,還是蘋果醋,什麼時候放的,你一無所知。又怎麼做的出一樣的菜呢?
想靠着看照片逆向腦補攝影師的思路來培養現場構圖的感覺,那已經不是緣木求魚了,那是在試圖打破熱力學第二定律。
要想了解攝影師的前期構圖拍攝思路,就算不能全程跟着攝影師看,也至少看看他前後 20 張廢片,瞭解當時的創作環境,瞭解攝影師的構圖考量,什麼時候注意到拍攝對象的,準備怎麼拍,最後為什麼這麼拍。
先破後立。
攝影是個非常典型的實踐活動。
尤其是這個問題所説的“鏡頭感”“構圖感”的培養,對攝影師而言,這是一種近乎“肌肉記憶”的本能,相機到我手上我就知道該怎麼拍,區別只是在於拍什麼。
跟騎自行車游泳一樣,你能指望在這兒看了游泳法則就能扔水裏不淹死麼?
怎麼辦?
練習,大量的練習,讓你精疲力竭的練習!!!!!!
這裏面又有一個問題:
攝影是高尚的藝術我怎麼能夠通過無腦啪啪啪來提升呢?一定有秘籍訣竅高深的理論啊!
首先攝影是不是高尚的藝術我就不想説了,反正我覺得不是。
退一萬步講,就算攝影在你們心中地位崇高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
那繪畫藝術家的基本功,舞蹈雕塑的基本功,不是無腦勤練得來的嗎???
畫筆都拿不好,雕刻刀都拿不穩,有什麼秘籍訣竅高深理論能拯救你我的朋友??
《三年拍照五年模擬》嗎?
這種求秘籍求理論的思路,
一是深受應試教育荼毒,覺得學攝影也一定有一個可以奉為圭臬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去走套路一定能拿高分。
二是國內攝影普及和藝術教育搞得太差,幾乎是在愚民;而又有一幫老法師把攝影搞得玄之又玄,高深莫測,不是動輒藝術理論就是器材鏡頭的味道,然後把攝影推向另一個高不可攀的極端,藉此獲得無知羣眾的頂禮膜拜——包括大量的高校攝影教師,教授,名人。
而攝影實際上最本體的功能就是記錄,
然後是精確地,清晰地,主題突出地,好看地記錄。
我們能不能先把這個基礎打牢了再走玄學路線?
噴了這麼多,到底怎麼辦呢?
還是這個辦法:
先練習,大量的練習,讓你精疲力竭的練習!
拿着相機,在頭腦裏確定一個主題,然後上街啪啪啪!
按照精確 / 清晰 / 主體突出 / 畫面好看 四個層次去要求自己。
就好像之前吃了三個包子,最後一個包子叫“優美的構圖”
現在全部都來告訴你第四個包子能吃飽
我現在就來把前三個包子送給大家。
首先按照記錄的標準,甭管什麼亂七八糟的構圖,能不能讓取景框把自己想拍的東西,準確地記錄?
地鐵上看到一個老頭,能不能把他拍到?別看這一步輕鬆,這裏答題的不知道有沒有 50%的人能隨心所欲地精確拍到想拍的對象。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你必須學會一個最重要的技能——提早開始觀察,注意了乾貨來了——你必須看到身邊 3-10 米左右的人物和背景,最起碼的,不然你根本沒時間準備你的相機。等人走到身邊了才反應過來基本來不及——除非他突然坐下來 Say Hi.
如果是風光和建築呢?你必須學會繞場一週或多角度勘察。哪個角度最好?哪個時間光線最好?前景背景如何選擇最好?如果不進行勘察,大中午下了旅遊大巴上來就構圖,標準姿勢三分法,刀鋭奶化毒德大,結果太陽落山時往回走才看到最好的景色哭吧少年。
比如這張最終選定的照片,前後我繞着這個小山頭走了很久,斟酌了很久也拍了不少
最終才選擇了這一張。
其次,清晰地記錄。別跟我説什麼大師的照片模糊也是經典——那是因為不可重複!那個年代相機就那樣別挑了!現在有條件獲取清晰影像的時候不去獲取,強行拍糊是要讓大家感受 3D 眩暈嗎? 如何清晰地記錄?街拍的話,熟悉自己的安全快門嗎?瞭解常用的 ISO 和光圈的搭配嗎?景深尺會看嗎?盲拍構圖準確嗎?——這些實實在在的操作技巧,看起來很低級,沒有這個法那個法高大上,但若是你學不會不熟練,構圖永遠只能紙上談兵。 風光一樣,三腳架和獨腳架該怎麼用會了嗎?景深合成操作快速準確了嗎?反光板預升搭配快門線用過嗎?逆光大光比時候的手動對焦熟練嗎?前期包圍學會了嗎?這些基本功讓你看起來像個器材黨,但沒有這些基本功,你連照片都不一定拍的清晰,先學一大堆做減法的構圖技巧最後乾脆把清晰度也減掉算了。
再次,是主體突出地記錄。怎麼樣突出主題,才是本問題下這麼多答案主要講的一件事。但是我還是想説,突出主體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構圖上的,也可以是色彩設計上的。甚至更多時候,是內容選擇上的。“你把一個裸女放在畫面中,隨便你扔哪裏都是趣味中心”人從畫面中獲得信息是多維度的,絕不是僅僅靠着畫面元素的排列組合來尋找重點。除了內容本身突出以外,還可以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色彩設計來突出,通過冷暖色調對比來突出,通過大量色塊結合來突出。誰説非要通過構圖中的畫面元素排列來突出?
比如這種自帶箭頭的異裝癖小哥……
這些都要學好,不可偏頗。並且這種能力的培養,是要基於前面兩點的。如果不會準確的記錄,不會清晰的記錄,一切構圖都是妥協,都是矮中取長。
最後,好看地記錄。符合視覺審美規律的記錄,這才是其他答案在回答的事情,我也就不廢話了。
練習完了要反思,仔細全面的反思。
1.為什麼沒有拍到理想的畫面?是當時懶得走過去了,懶得蹲下去了?還是當時慫了,不敢掏出相機?還是基礎不牢,沒有提前準備好參數?總結為什麼沒做好
2.哪裏還可以提高?周圍的環境是不是雜亂了?下次該不該在走近一點?這個視角是不是太無聊了?下次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提高的空間,對比下一次的拍攝是否進步。
3.心態:我是否正視了自己的優缺點,是否急於求成,是否謙虛謹慎——對於初學者而言,內心是敏感脆弱的,很容易大悲大喜患得患失,我也是過來人嘛。遇到別人提意見的時候,是否虛心聽取?遇到親友愛的鼓勵的時候,是否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水平?
4.繼續參照自己喜愛的攝影師作品,尋找差距,尋找追趕的方向。
那麼最後總結一下,想要培養好的構圖,好的視覺感,在各種構圖法則之外,
要學會的技能:
1.觀察——把注意力分散到周圍的能力:一邊跟朋友聊天,一邊大概準確地説出走過去的路人的數量,性別和衣服顏色。
攝影師的世界,分辨率要比普通人高好幾個級別。
身邊 10 米之內,明察秋毫。
路人的動向,背景中的車輛,路人衣服的顏色,甚至是神態和情緒,都需要你下意識地去觀察。首先要成為一個,隨時對周遭世界保持着密切觀察的人。
這是初級。
稍微進階一點的,要學會觀察人流的速度,雲彩運動,提前預判拍攝窗口
廣州大劇院開放日這麼多人依然無法阻攔我拍攝到極簡的畫面,因為我能把注意力放到 5-10 米外的人羣身上,感受他們的行走速度,預判一拍攝窗口的出現。
我看着這個藍色衣服的太太從起碼 50 米遠的地方走來,就在這個指示牌下面等着她,
高階的,是像守着陷阱一樣,能預判合適的人進入畫面,最後獲得精彩有趣的畫面——比如合肥著名的合肥抄表工劉濤 Grinch 的作品,充滿了幽默感的巧合。
這個嘛……
2.走動——橫看成嶺側成峯,很多時候你觀察到的主體並不在最適合拍攝的位置上。邁開腿去走啊!新手最忌諱長焦街拍,看起來刀鋭奶化主體清晰,其實丟失了走動觀測的能力。用小廣角,28-35 的視角去觀察你想拍攝的對象,走一圈,去了解你拍攝對象的各個側面,再選擇最符合心意的。時常看見拿着手機拍還強行放大的照片,真想給攝影師屁股上來一鞭子——你倒是給我走近點兒呀!拍建築和風景更是如此,建築先繞場一週,風景繞不了一週也要來回走幾百上千米來考察角度——這一切都是下意識的。
本來只是想拍一下右邊陽光下的路人剪影,結果走了一圈之後發現更適合拍這種黑白對比的主題——男性與女性,單人與雙人,白人與中東人,陰影與高光。
這張略污的:《別。。。你父皇還在後面看着呢》,也是繞場一週之後發現了一個奇葩的視角
3.熟悉相機——尤其是鏡頭的視角——鏡頭不是你的工具,鏡頭就是你的眼。
用大量的時間去
拍攝 - 對照,拍攝 - 對照,
習慣用鏡頭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走到這個位置的話應該剛好能裝下旁邊這個人"" 不行這個焦段太廣拍下來後面的人太小”——至少達到這種程度。
有一次跟一羣朋友去了一個機位,剛剛爬到樓頂我就知道跪了,這必須屬於我的焦段盲區(70-150mm),朋友們讓我試試,我説不用試一定得接片,結果掏出相機架起來就發現果真,120mm 的焦段剛剛合適,而我只能用 150mm 接。
對自己的焦段必須爛熟,才能夠達到自由地在心中反覆斟酌構圖,真到了現場,在取景框裏慢慢思考慢慢糾結,那不知道慢了多少。
4.學一點平面構成,學一點色彩構成。
5.看優秀的作品,模仿,嘗試,反思,永不停止。
最後是一點私貨:
為什麼能對周遭的世界保持着這麼高的關注度?觀察我們都懂,怎樣才能形成下意識的觀察的習慣?
是時候上一碗雞湯了——勿忘初心。
對我而言:
拍照,是為了記錄美好,有趣的場景。
心中始終有着追求美,追求趣味的童心,就永遠不會對周遭的世界失去好奇。
有了好奇心,自然就會保持高強度的觀察,總期待着能平凡的生活能產生各種不平凡的瞬間。
“拍照,好玩兒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