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將的巔峯對決:項羽韓信垓下一戰,成大漢四百年基業

歷史上名將與名將的對決,尤以先秦居多,但是説到經典,楚漢時期的垓下之戰不得不提,雙方統帥韓信、項羽均是不世出的名將。一為勇戰派代表人物, 一為謀戰派代表人物,雙方都希望在此戰畢其功於一役,使出渾身解數,所以頗為精彩。
千古名將的巔峯對決:項羽韓信垓下一戰,成大漢四百年基業
源於項羽分封天下未能滿足各方利益,天下迅速四分五裂,各諸侯蠢蠢欲動,尤以東邊的田榮和西邊劉邦為甚,甚至劉邦趁項羽伐齊之機,一度拿下楚國國都彭城,之後項羽雖然奪回國都,但是經此幾戰,楚軍元氣大傷,楚漢雙方只能對峙於滎陽成皋一帶。因為楚軍缺乏蕭何一般的內政之才,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 韓信、 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 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 張良、 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 戰略追擊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垓下之戰拉開序幕。
劉邦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 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
千古名將的巔峯對決:項羽韓信垓下一戰,成大漢四百年基業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 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 大司馬 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 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 英布等會合劉邦後, 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項羽被迫退守垓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鋭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 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 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 垓下之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 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千古名將的巔峯對決:項羽韓信垓下一戰,成大漢四百年基業
垓下一戰,讓我們看到了從古至今最強武將的巔峯對決,頗為經典。項羽的勇氣、韓信的計謀都同時為後世所稱道。更何況《孫子兵法》裏提到的避其鋭氣,擊其惰歸也被被韓信發揮的淋漓盡致:趁項羽東歸,發動大軍攻楚,將楚軍圍困垓下;以楚歌瓦解楚軍鬥志,使得項羽僅率領二十八騎逃到烏江邊,也因此韓信被後人稱為兵仙,就是指的他用兵出神入化。
而項羽方面,儘管敵軍數量是自己的數倍,且己方糧草斷絕,他還是激勵士氣,儘量帶領楚軍突出重圍。即使之後被四面楚歌一夜之間吹散十萬楚軍,還是能以二十八騎逃到烏江,儘管失敗自刎,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被歷代文人所謳歌,“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這些都是對他的正面評價。
此戰不光是兩個千古名將的終極對決,更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正是因為此戰,劉邦得以開創四百年天下,奠定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基礎,民族之魂。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古名將的巔峯對決:項羽韓信垓下一戰,成大漢四百年基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