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錯司馬遷是一家人嗎 司馬錯論伐蜀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司馬錯司馬遷

很多人不知道,説難道司馬錯和司馬遷有關係嗎?有,關係還不一般。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襲的史官,從周朝開始就是宮廷史官,司馬錯更是他的直系祖先。

司馬錯劇照

司馬錯是戰國中期秦國的名將領,在秦國的歷史上,司馬錯和白起兩個人作出了突出貢獻,司馬錯的主要功績是為秦國三徵巴蜀,因為他的堅持,巴蜀成為秦大後方郡縣,為秦國疆域的擴展,百姓的富足提供了幫助。

司馬錯是整個司馬家族在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對司馬遷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突出祖先的豐功偉績,司馬遷在《張儀列傳》的表述中,將司馬錯的功業生動具體的記錄下來,對於司馬錯和張儀的“伐蜀論”雙方爭執的焦點更是,毫不保留的記錄。

當時的秦惠王在是否要先滅蜀國的問題上拿不定主意,秦惠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國力逐漸強大,想要一統當時的動盪局面,張儀主張直取中央,可以挾天子令諸侯。司馬錯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秦國還只是小國,領土也不夠大,只有先打下蜀國,才有可能讓國家富強擁有與六國抗衡的能力。

其實司馬錯的計劃在當時幾乎天衣無縫,一來蜀國本來就國力不強加上內部動亂,很可能不攻自破,這樣也不會受到世人的譴責,名利雙收卻又不費半點兵力,這正是冉冉升起的秦國最需要的。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強化了國力,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司馬遷也對自己祖先的故事非常感興趣,祖先的雄才大略很早就在司馬遷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司馬錯也成為了年幼時期司馬遷的精神楷模,時刻激勵着司馬遷要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司馬錯和司馬夷的關係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將領,隸屬縱橫派,秦惠王的時候,巴、蜀兩國互相作戰,秦惠王覺得是個好時機,想出兵蜀國,擴張自己的勢力,但是自古巴蜀之地就險惡,易攻難守,秦惠王當心對手下戰士將會是個挑戰,還有個顧慮就是韓國可能會前來進攻。

司馬懿

秦惠王猶豫不決的時候,司馬錯主張打蜀國,大韓國會招來各諸侯國聯合對抗秦國,到時候不僅韓國沒打下來,自己也會給賠進去。而打蜀國,首先蜀國內部已經動亂,再加上蜀國地勢偏遠,和各諸侯國聯繫不大,沒惹願意去管這塊土地,而司馬錯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他認為拿下蜀國,非但不會受到誤會,甚至能在獲得蜀國土地和財富後名利雙收,而正真的目的直指當時綜合國力最強的楚國,相信這也是秦王會採納司馬錯建議的關鍵一點。當時的楚國和周天子就像兩座大山押在各諸侯國上。秦國吞併蜀國後,取得了豐盛的收穫,而他的目標正瞄向當時還自以為高枕無憂的楚國……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傑出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建立和他密切相關,除了軍事方面,司馬懿在選拔人才上為魏國帶去了新鮮血液;在經濟方面,司馬義推廣屯田,讓全國百姓有了充足的糧食供給,尤其是軍屯事業對魏國局勢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曹魏軍軍屯推行的算是比較多的,曹魏和吳蜀兩大軍屯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司馬錯和司馬懿二人都生在亂世,戰亂對二人的影響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二人都走上了謀士這條道路,輔佐一代一代君王,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


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和張儀在關於是否要率先攻打蜀國,在秦惠王面前起了爭執,秦惠王也很難決斷,就讓兩人分別説了自己的看法,然後再互相比較,避害趨利。

司馬錯論伐蜀

張儀不主張攻打蜀國,應該先和魏國楚國求和,我們三國一起圍攻周王朝,那天子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一定會交出九鼎。這樣我們不僅有了兵權也有了神權,就可以挾持天子,用他的名號來發號施令,試問誰敢反抗,那我們建王立業還遠嗎。

蜀國地勢偏僻,我們現在攻打蜀國,難道不是浪費兵力嗎,這樣會使士兵疲憊,老百姓要忙於戰備,一來不能完成一統的偉業,二來就算打下了蜀國,也得不到什麼好處。爭奪名利就應該在朝廷上爭,現在放着周王室不管,卻要去到偏遠地區打仗,你這是不考慮成效的做法。

司馬錯當然據理力爭,建立國家容易,難在治理國家啊,我説張儀啊,你難道不知道要是國家強盛,和我們領土的遼闊、軍隊的強大、百姓的富足都有關係嗎!這三個條件實現了,大業自然就會成功。現在蜀國最容易攻打,而且他們現在內部動亂,可以説我們不用費多少兵力就可以將它收復,這難道不是對士兵作戰經驗的一個鍛鍊嗎。

我們攻打蜀國能過大我們的疆域不説,就好比豺狼驅趕羊羣,佔了他們的地,不會被説暴虐,拿了他們的前,不會被説貪婪,這種名利雙收的戰局您怎麼就看不懂呢。

相反,現在去脅迫周天子,必然會招致壞名聲,不僅如此,周天子和和韓網還會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甚至會聯合其他國家,先對付我們,這樣動盪的局勢下,秦王一定要三思啊。

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蜀國歸屬後,秦國實力愈加強大。

司馬錯怎麼死的

關於司馬錯的生平,他取得的成果,他對秦惠王的幫助,以及他作為司馬家族的名人等諸多記錄,都算比較完整的。但是關於在和司馬錯是怎麼死的,史書上似乎沒怎麼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史料大概推測一下。

司馬錯劇照

司馬錯的政治生涯,是伴隨這三位帝王度過的,也就是説司馬錯在秦國任期較長,雖説並沒有得到重要,但能從他政治生涯後期參與的一些活動中知曉一二。

秦昭襄王也就是宣太后年間,司馬錯擔任國尉一職,率領軍隊打魏國,之後因為白起等一些傑出的年輕將領的出現,司馬錯有一種退居二線的感覺,但是還在為秦國賣命是肯定的,雖説不再是絕對主力,但是司馬錯憑藉自己的餓戰略遠見,還是留在軍中,時不時為大將出謀劃策,為扭轉戰局做點小貢獻,為秦統一六國默默努力着。

秦軍有了充足的力量過後,南征北闖,不僅大敗魏軍,還獲得了魏國獻出的領土。之後楚國也在蜀國滅亡後一蹶不振,被秦統一。

可以判斷,司馬錯也算是戰功累累了,雖然總遊離在組織邊緣,但也是組織的一份子啊,有好處,當然大家共享啦。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錯和張儀爭論的時候是公元前316年,估計司馬錯正是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時候,大概也就20歲左右,到公元前280年,差不多是人到暮年,小老頭一個,而且司馬錯是宣太后身邊的臣子,宣太后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65年,司馬錯可能早就不在了。

那麼一位戰功了得的老將在有生之年既沒經歷政變,戰局又是偏向秦國的一邊倒,那麼我們不難推斷出司馬錯正常死亡的幾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