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到底有哪些是真的致癌物?
很多人「談癌色變」,因為患癌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的《2014 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2012 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達到 1 400 多萬例,並預計在未來 20 年可達到每年 2 200 萬例的水平。
醫學界對於癌症的共識是:相對於治療,預防的意義更為重大。
要實現癌症預防,找到致癌物是一個重要環節。
什麼是致癌物?
致癌物,顧名思義,就是能誘發人患癌的物質。
廣義的致癌物,應稱作致癌因素,包括任何能增加人類患癌風險的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物質,以及生活、工作方式等。
1965 年,世界衞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成立。該組織成立之後就開展了確定致癌物的工作。每年 IARC 都發布權威資料,及時更新致癌物的信息。最終,IARC 確定了致癌物的概念,並將其分為了 4 類。
解讀致癌物分類
第 1 類致癌物,是「明確」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生活中常見的有煙草、酒精飲料、檳榔、黃麴黴素、石棉等等。
第 2A 類致癌物,是「可能性較高」致癌的物質。
含義是動物實驗已證實有明確的致癌作用,但人羣研究的證據還比較有限。
常見的有丙烯酰胺、高温油炸食品、高温油煙、作息顛倒、無機鉛化合物等等。
第 2B 類致癌物,是「可能性較低」致癌的物質。
這類物質的「致癌可能性」在動物實驗和人羣研究的證據暫時都不太有力。
常見的有氯仿、蕨菜、DDT(一種殺蟲劑)、硝基苯、汽油(汽車尾氣)、手機輻射(電磁輻射)等。
第 3 類致癌物,是「尚不能分類」的致癌物。
所謂「尚不能分類」的致癌物,有兩種類型:
動物實驗、人羣研究的致癌證據都不充分;
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但人羣研究則明確無致癌作用。
常見的有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安定、靜電磁場、有機鉛化合物等等。
第 4 類致癌物,就是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
相關研究中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其具有致癌性。
目前 IARC 公佈的資料中只有「己內酰胺」一種。
如何應對致癌物?
1 類和 2A 類致癌物要儘量避免
對於 1 類、2A 類的致癌物,國家會出台公共衞生政策,降低人羣暴露水平,同時我們也應當儘量避免接觸這些致癌物。
這裏舉兩個例子來談。
煙草 屬於 1 類致癌物
北京市在 2015 年 6 月 1 日開始實施所謂「史上最嚴厲」的禁煙條例。
歸納起來,就是任何「帶頂兒」「帶蓋兒」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全面禁止各種形式的煙草廣告。
長期吸煙不僅會增加肺癌的風險,還會增加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等等的風險,推薦閲讀 一圖讀懂 · 吸煙所致癌症排行榜。
丙烯酰胺 屬於 2A 類致癌物
丙烯酰胺與腸癌密切相關,生活中比較多見的,就是炸薯條中含有大量丙烯酰胺。
美國農業部通過政策,准許一種轉基因馬鈴薯(RNAi 馬鈴薯)商業化種植,而這種馬鈴薯就能大大減少油炸過程中產生丙烯酰胺。
2B 類致癌物不必太緊張
對於 2B 類致癌物,國家尚不需要出台公共衞生政策,個人防護也是非強制的。
2B 類致癌物的典型代表,就是非電離輻射,常見的就是手機、電腦、Wi-Fi 設備等發射出來的射頻電磁場。
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非電離輻射有致癌作用,所以沒有國家通過公共政策,聲稱非電離輻射會影響健康,而限制其使用。
但一些權威機構還是給出了一些個人降低手機電磁輻射暴露的建議,包括減少使用時間、使用免提裝置接打電話等。
要注意這些只是建議性的意見,非強制性。
3、4 類致癌物可以安心
對於第 3、4 類的致癌物,我們大可不必太在意,因為目前的相關研究都沒有發現它們可以致癌。
小結
不管是哪一類的致癌物,致癌強度與這種致癌物的分類無關;
致癌物的分類只是告訴我們致癌物證據等級的高低;
致癌強度與致癌物本身特性、致癌物的暴露水平(劑量)有關。
喝過幾次酒、吸幾次煙並不意味你就會患上癌症。但是,長時間、大量飲酒吸煙,患癌風險則會顯著提高。可以點擊 一圖讀懂 · 你是癌症高危人羣嗎?查看各種致癌風險與不同癌症的關係。
預防癌症的 9 個建議
國際權威機構提供了以下建議,簡單 9 條,可以讓我們遠離部分癌症:
不吸煙,並且遠離「二手煙」和其他煙草製品;
不飲酒,或減少酒類及酒精飲料的攝入;
堅持鍛鍊,每天規律的運動,將體重保持在健康範圍;
健康飲食,多吃全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限制高熱量食物(高糖、高脂食物),少吃或不吃加工過的肉類(如醃製肉、肉腸、肉罐頭等),限制紅肉及高鹽食物;
不要曬太陽太久,減少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的時間並採取防曬措施,可以預防皮膚癌;
母乳餵養,可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
接種疫苗,例如接種乙肝疫苗可以預防原發性肝癌,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可以預防宮頸癌;
關心自己和家族親戚的身體狀況,瞭解自己的患癌風險;
定期體檢,進行合理的癌症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