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紀》,其中有關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馬光記錄下的有關唐太宗的治國理論和歷史故事。本文通過唐太宗與臣子討論弓箭的好壞,以表明自己即使作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國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
唐太宗圖片
一日,唐太宗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説:“我年少的時候喜歡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來狩獵。後來我將我收集的弓箭給制弓箭的師傅們看,制弓師傅卻説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問他為何?師傅説,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會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麼會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我雖然是皇帝,可是並不能細緻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邊關軍隊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論弓矢後,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幾乎都與唐太宗交談過,以方便唐太宗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政治上的得與失。而從唐太宗論弓矢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瞭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愛民如子,更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進步和改善,用這樣的方式治理天下,難怪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也難怪唐朝會成為中國曆朝歷代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李淵的兒子,李治的爸爸,武則天的丈夫兼任老公公。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畫像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年輕的時候就從軍了,那樣的亂世,基本上男孩子到一定年齡都會從軍。李世民軍功不錯,曾經救過隋煬帝,平定過軍閥,為大唐出了不少力。李世民如此努力,不過他還是次子,次子要繼承皇位,首先要掃清的就是長子李建成,李世民想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殺掉。所以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他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也沒辦法,只能讓這個兒子繼承皇位。
實驗證明,能踏着白骨站上帝位的人絕不是等閒之輩。李世民成功的當了皇帝,他並沒有因此作威作福。他願意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虛心納諫,休養生息,勤儉節約。他經常用隋朝滅亡的教訓來教育羣臣,官制改革,注重吏治,努力讓政治清明。並且在國內減賦税,知人善用,勵精圖治。在國家疆土方面,他也收復了很多像突厥一樣的邊陲國家。可以説,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能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在亂世中,軍功赫赫。登基之後,迅速轉換角色,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在他任內,也成就了一批像魏徵一樣的千古名臣。李世民23年的統治期間讓唐朝迅速繁盛起來,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唐太宗治國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民族最鼎盛繁榮的社會風貌和政治格局。當時的唐朝也被人稱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為“天可汗”,可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了,而開創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後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圖片
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為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並且唯才是用,科舉選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選拔制度;設立諫官,虛懷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諫臣的代表人物。在經濟上,減輕百姓的賦税,勞役,兵役,注重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生產,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於民,使得盛唐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現象。
在軍事上,推行“寓兵於農”。百姓在農忙的時候務農,在冬季習武,這樣舉國皆兵的訓練方式,使得唐朝的邊關失地逐漸收回,漸漸成為當時唯一的大國。在文化發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學説,倡導“詩書禮儀”,唐朝也因此成為歷朝歷代文豪的多產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還特別注意民族的統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和平統一。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終於成為當時世界大國,而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歷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説他的名字暗藏着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唐太宗像
他推行了眾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後,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儘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為唯一的標準,這就為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為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為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為戒,成為皇帝之後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台的狀況發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為國家帶來了國泰民安的時期。
唐太宗百字箴
《唐太宗百字箴》是唐太宗寫給大臣們的一篇勸誡,全文百字,後世很多人會用這百字箴寫書法作品。《唐太宗百字箴》全文主要意思是寫百姓很辛苦。種地的農民忙了很久,卻不能有多餘糧食;織布的人一直很辛苦,自己卻沒衣服御寒。
唐太宗百字箴書法作品
咱們這些人一天吃三頓飯都要想到這些種地的人,穿衣服的時候要理解織女的辛苦。衣服裏的一針一線,碗裏的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像我們這些人,不耕作,不織布還享受這些勞動成果,應當寢食難安,不要覺得理所當然。要跟有德行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於自認毫無益處的人做朋友。只能拿自己應該拿的錢,絕不可貪,不要貪杯。不要隨意搬弄是非,克己勤儉。若是你們各位大臣能做到,那就能保證自己的功名利祿可以長長久久。
其實唐太宗百字箴主要是勸誡大臣,要知道百姓辛苦,不可以驕奢淫逸,要自律,主要意思也在最後“若能依朕斯言,富貴功名可久”,你們這些臣子要記住這些訓誡,否則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是混不下去的。也正是太宗自己帶頭做出榜樣,並且設立完善的制度糾察官員,使得當時的政治非常清明,百姓能夠從大隋朝的重壓下緩過來,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現在存下的一些《李世民百字箴》,大多是後世書法家的一些作品,書法作品廣為流傳,説明李世民留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的為官做人之道,也為後世所用。
唐太宗被稱為
唐朝時,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表現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領對唐太宗的尊重。北方最早以遊牧民族為主,在他們的傳統裏尚武,性格比較強悍,“可汗”這一稱呼最早是用於對部落首領的尊稱。
松贊干布求親圖
發展到後來,只稱呼所有部落總首領為“可汗”或者“大汗”,各個小部落首領只稱為汗。但是遊牧民族對於自己強勁的敵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稱作“可汗”,他們崇拜強者,所以太宗才會被他們稱為“天可汗”,表達他們對唐太宗的認可。
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不僅僅是因為他軍事能力強,少數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為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不單純的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圖是收復,不僅要收復地皮,還要收復人心。他一直允許少數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視他們,他們可以做生意,當官,參與漢人做的所有生產和生活活動,受到了公平的對待。唐太宗還把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幫助發展藏族文化,大力團結了藏族族和漢族的民族關係。所以從這些舉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是因為他實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會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對太宗的尊稱,也是各個民族人民對他的肯定,這也説明他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僅僅是這一個尊稱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