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十八條扁擔起義事件始末

張士誠起義

張士誠起義,又稱“十八條扁擔起義”。“十八條扁擔”指的是張士誠、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兄弟四人及李伯升等十四人,“扁擔”是他們起義時用的武器。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的一天晚上,他們十八人揭竿而起,用扁擔打死一直欺負他們的鹽警邱義,後又衝進當地大户家中,開倉放糧分錢。“十八條扁擔”的義舉感動了受苦多年的鹽丁,他們推舉張士誠為主,一起起兵反元,義軍不久攻下泰州、高郵,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以周為國號,天佑為年號,自稱誠王。

張士誠雕像

張士誠起義不久,元朝宰相脱脱便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征討。危亡之際,張士誠得遇天助,元朝此時走了一招臭棋,把脱脱捉拿回京殺害,沒有了主帥的元軍也沒有了戰鬥力,張士誠遂得以轉危為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張士誠此後向南發展,控制了江蘇東部和浙江大部,張士誠改以蘇州為都,自稱吳王。此時他據有天下最富庶的地區,是當時最富有的起義軍。

此時在他的西邊,同是起義軍的朱元璋和陳友諒正打得火熱,張士誠無論選擇幫誰,他都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張士誠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他真的是一直在觀,直到朱元璋解決掉陳友諒,他才若有所悟。只是,此時的局勢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士誠兵敗後被送到南京,當夜自縊而死。至此,轟轟烈烈的張士誠起義也落下了帷幕。

沈萬三與張士誠

沈萬三與張士誠是一個時期的人物,他們生活的時期都是從元末過渡到明朝的階段,但是不同的是沈萬三成為了明朝時期的富商,擁有着富可敵國、取之不盡的財富。而張士誠卻因為惹怒了朱元璋而被殺死,沒有活到明朝的鼎盛時期。其實沈萬三與張士誠之間還有着一定的關係,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張士誠雕像

沈萬三與張士誠之間的關係還要從元末開始説起,張士誠本來是起義軍的首領,他們活躍在江浙一代,據説在元末時期,張士誠是所有起義首領中最為富有的人,他的身上也具有很強的能力,所以在十八條扁擔起義之後,就成立了自己的政權,並且聲稱自己是誠王。而那個時候沈萬三也在蘇浙地區經營着生意,他的生意重心就設在蘇州地區,而張士誠起義的時候,他曾經用金錢的方式支持過他,在成功之後張士誠還為他設立了石碑編寫了傳記。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在張士誠建立政權之後也開始支持沈萬三的生意。然而在朱元璋得取了權力之後,張士誠的政權也就立即瓦解了。然而在民間傳説中沈萬三和張士誠的結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他們都是因為得罪了朱元璋,之後張士誠被人直接殺死,而沈萬三落得個流放的下場,最終也因此而離開人世,所以説他們的人生還是比較相似的,儘管有人認為沈萬三的故事只是傳説而已,但是民間還是有許多人相信這種説法。


張士誠為什麼失敗

元末鹽梟張士誠為什麼失敗了?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張士誠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雙方打來打去,誰也不能打敗誰。直到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一舉消滅了陳友諒,同時又擊潰了張士誠的軍隊,最終朱元璋舉得了勝利。優柔寡斷、斤斤計較的性格是張士誠為什麼失敗的主要原因。

張士誠

張士誠跟元朝的關係疏近疏遠,時而叛變了,時而又投降了,這跟他的出身和經歷有關。歷史學家評價他“沒有主見,生性遲鈍,比較怕事。江湖兄弟做錯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責,賞罰不分。”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後,跟君臣討論經驗,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性格都進行了剖析,他們認為張士誠顧慮多,遇事總是斤斤計較,而陳友諒則野心慾望極大。

所以,朱元璋斷定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會選擇袖手旁觀,如果是先打張士誠,那陳友諒肯定會傾巢而出。後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判斷是正確的,朱元璋對張士誠性格的判斷十分準確。張士誠投降元朝,也有他的私心。在此後的幾年裏,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斷進行侵略,擁地達到二千多里。

1363年,朱元璋擊潰了陳友諒,再順勢劍指江浙,張士誠也只能選擇自保。1367年,朱元璋大軍包圍平江城,張士誠拒絕投降。經過十個月的奮戰,朱元璋大軍攻破平江城,張士誠成了俘虜,被押往應天府。之後,因為張士誠拒絕問話以及不進飲食,朱元璋一怒之後下令將他打死。

張士誠的手下

張士誠的手下有很多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其中包括呂珍、張士德、張士信、潘元明等等,這些都是為張士誠效力的重要功臣。其中,張士誠最為得力的將領是呂珍和張士德。張士誠的手下居多,但是這兩個是張士誠十分信任又非常重視的愛將。

呂珍

呂珍,安豐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是張士誠手下的重要將領。呂珍跟隨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勇於戰鬥,屢建戰功。呂珍鎮守江蘇等多個地方,並且對當時的民生、城防等進行了改善。呂珍多次跟朱元璋的軍隊進行作戰,參與過常州之戰、宜興之戰等戰役。

呂珍身為吳國的將領,自跟隨張士誠以來,多次幫助張士誠割據地盤。在與朱元璋的作戰中,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仍然堅決抗戰。在宜興之戰中,呂珍虜獲了朱元璋的大將廖永安,打擊了朱軍的實力,為張士誠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張士德是張士誠的胞弟,他從小就跟着張士誠,兩人都是以運鹽為生,因為經常受到大户人家以及官員的欺壓,於是兩兄弟便決定舉兵造反。張士德是張士誠這麼多兄弟中最強悍、最有智慧的人,功勞也是最大的。等到張士誠在淮東站穩後,又讓弟弟率領軍隊開闢了江東的地盤。

等到朱元璋攻下張士誠所在的常州後,張士德率領軍隊前去增援,不料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被朱元璋的部下所擒獲。張士德的死對張士誠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張士誠像是失去了左右手,同時也惡化了朱元璋和張士誠的關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7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士誠十八條扁擔起義事件始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