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兩次《暗殺》,按照我的觀影標準,這部韓國電影可以算得上一部“可看,好看”的電影。但是如果和韓國優秀電影相比,又差了一點點。故事好看,明星的形象,一點也沒有輸過其他韓國電影。全智賢的冷美,李政宰的多面風采,河正宇的風度都恰如其分地得到了最好的表現。可以説就明星的電影價值和消費比來講,韓國電影明星目前依然是亞洲電影最好的。
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部電影的故事類型。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過去從來不被重視的抗戰勝利紀念日,今年異常地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類似於《暗殺》這樣的電影,其實在國產片中並不鮮見。去年的《觸不可及》,還有更早的《東風雨》還有很多很多,都涉及到了“抗日誌士”刺殺日軍高級軍官的故事。但是有趣的是一部韓國電影,講述韓國流亡在中國的政府的刺殺故事,這個時節在中國的電影銀幕上映,確實是一個很值得回味的事情。
相比中國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正面戰場千軍萬馬廝殺,共產黨遊擊部隊聲東擊西的“大場面”,韓國流亡政府無論在韓國本土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抗戰史實,都不那麼廣為人知。原因很簡單:規模太小。被韓國獨立人士津津稱道的青山裏戰役,其實規模也不大。幾千名韓國志士抗擊 2 萬日軍,取得了殲敵 1000 的戰果。當然從勇氣和意義上説,這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史實,在這之後,韓國流亡政府似乎沒有實施過超過這個規模的任何一次戰役,而且這次戰役本身是零散的韓國抗日武裝自發的行動。流亡政府沒有領導。流亡政府幹的最到的事情是暗殺。比如尹奉吉。
不過,這部電影描寫了幾個獨立軍隊員暗殺日軍朝鮮軍高級軍官和賣國賊的故事,我卻只想就兩個不那麼重要的情節談談。
第一個,安沃允和其他兩個隊員接受任務出發之前合影留念的情節。我不知道這個合影是不是流亡政府為了紀念這些暗殺志士,提請留影,以滋撫卹。因為這種刺殺行動能夠活着回來的人不多。無論如何,我看到這三個志士在留影的時候都非常勉強和尷尬。以至於他們喊出的口號“韓國獨立萬歲”都顯得那麼有氣無力,似笑非笑的樣子。但是就是這個鏡頭打動了我。
在我們的電影中,演員這樣的表演是無論如何不可以的。喊革命口號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沒有視死如歸的氣概呢?這麼不嚴肅,不壯烈呢?但是我想電影《暗殺》中的這次戲的處理,有可能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不僅僅是韓國志士,可能我們的志士,面對這樣的有去無回的生死任務,大多是這樣一個表情吧:誰不想好好的活着,誰不留念生命。但是為了一個事業,我們可以捨棄生命。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顯露對生命的留念啊!
對人性的尊重,對歷史真實的尊重,即便是在電影中,韓國也比我們做的好多了。我(不一定代表其他人)至少被打動了,並沒有因為這幾個志士口號喊得不好,而失去對他們的敬意,反而對他們那種舍我為他的情懷所感動。因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貪念人生的人,當他們自願放棄生命的時候,遠比那些對生命毫不足惜的人,更打動人。因為我們的大多數屬於前者。
第二個,廉碩晉在最終被革命同志以叛國罪處決的時候,他説了一句:早知道會解放,我也不會這樣啊。然而,沒有人聽他的辯解。 廉隊長的這句話,我卻聽進去了。這一句話,在我看來,道出了所有所謂的“叛徒”的心態。 很多(不是所有)所謂的叛徒,他們只不過為了活的更好,不得不在兩個敵對勢力中,選擇一方,不管怎麼樣,這樣的人一定會選擇他們認為一定會獲勝的一方。因為他們這些人早把所謂的正義看透了。他們不甘心想普通百姓一樣,忍氣吞聲,受兩方的壓迫,而是依靠自己的思考來選擇。這裏無關他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們沒有背叛什麼,只是他們的選擇違背了後來勝利一方的意志。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講,如果廉隊長的理智判斷,韓國一定會獨立,那麼他一定會堅持下去,坐等獨立完成,他就成了開國元勳。
《暗殺》給了這個叛徒不止一個機會。在法庭上,他可以説堂而皇之地脱下衣服,露出偏體凌傷的軀體,告訴那些指責他賣國賊的聽眾們,他為韓國獨立做了什麼。不可以説他在説謊,因為他説的是事實。也就是説他也為韓國獨立流過血。廉隊長非常生氣的痛斥哪些什麼也不幹的人,你們就知道動嘴皮子,而我是中過槍子的人。正如中國歷史上很多被痛斥為叛徒的人,曾經都為最終懲罰他們的一方賣過命。只不過,革命向來只看結果。
歷史絕非沒有經歷過歷史的那些人們可以輕易評價的。我們可以有立場,但是我麼也需要為我們的立場留下寬容和理智。至少在這兩個方面,《暗殺》為我們這些外國人,對於瞭解韓國獨立歷史,留下了一個寬容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