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巢為什麼要盜墓 黃巢是哪個朝代的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黃巢盜墓

在眾多的歷史記載的盜墓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挖掘墳墓事件最多的是發生在亂世的時候,歷史上發生盜墓的最多的時候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期。那時候的中國四分五裂,地方分分合合,亂世會出英雄豪傑,同時也會出現盜墓之人。

黃巢畫像

黃巢的出現就是處於亂世,黃巢雖然能文能武,也粗略瞭解一些筆墨,但是對於盜墓還是一個門外漢。由於沒有盜墓的常識,再加上自己身邊也沒有幾個是有文化的兄弟,不少墳墓被他們挖掘但是卻沒有並打開,所以眾人稱黃巢為最愚蠢的盜墓者。

黃巢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由於甚得民心,所以他們的義軍隊伍不斷地壯大。在之後,攻佔了很多的地方,殺死了眾多的官吏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在公元880年黃巢在長安城為低,建立農民政權。在黃巢軍隊前期,黃巢聲稱“整眾而行。不剽財貨”,那麼他那麼大的隊伍的糧餉是從哪裏來的呢?其中盜墓就是他的財路之一。

黃巢被盜墓史上記錄在冊是因為他所盜的墓都是重量級的。他挖掘過秦始皇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以及武則天與吏治合葬的墓乾陵。

但由於他沒有盜墓的知識,所以很多墓都沒有開。其中,乾陵就是沒開之一。在歷史文字的記載中,黃巢在挖掘乾陵時動用了40萬的起義軍,在梁山的西側進行開挖,當時都快挖掉半座梁山,但最終還只挖出了“黃巢溝”。因此,乾陵躲過了一劫,至今仍保存下來。

黃巢是哪個朝代的

黃巢,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出生於一個販鹽的富裕家庭,他所領導的黃巢起義推翻了封建統治的制度,動搖了唐朝的根基,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導致唐朝國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黃巢像

幹符二年,王仙芝等人發動起義,黃巢與眾人在之後進行響應。接着黃、王一同作戰,東面攻佔沂州沒有成功,於是就轉戰洛陽地區。唐軍進行夾擊,於是王、黃到了河南地區,之後在河南、湖南等地進行活動,多次與敵人進行交戰。幹符五年,王戰死在黃梅,剩餘軍隊與黃會合,推選黃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從此,黃成了起義軍的領袖。兩軍進行會合之後,黃的實力更加壯大。黃再度北上,攻克了沂﹑濮等州,東進無望便引兵南下,從浙江一直到了福建。

經過兩個月的修頓,黃又決定北上,自號“義軍都統”,宣佈即將打入關中。當時他怒斥朝廷的腐敗深得百姓的擁護,義軍的數量非常龐大。於是,他從桂林出發,攻克了潭州,又到了江陵,在途中又招募了義軍,多達百萬人,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第二年唐軍進行反攻但是之後又將唐軍驅逐。

但大齊政權還不穩定,又陷入了缺糧的困境,黃被進行東撤,圍攻陳州。但是陳州守將頑固,義軍久久未攻下來,後來唐軍又得到支援,義軍撤離陳州,又遇到節度使的阻擊,最後退至狼虎谷,在六月義軍兵敗黃巢自殺。

黃巢之謎

迄今為止,黃巢的死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在《新唐書》上所記載黃巢是自刎而死,但在《舊唐書》上説黃巢是死在別人的刀下,甚至還有人説黃巢在戰敗後並沒有死去,而是削髮為僧,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那麼,到底黃巢是怎樣死去的呢?讓我們一一來做分析。

黃巢畫像

對於黃巢死於他人手下的也有不同的觀點。唐代學者崔致遠所著的《桂苑筆耕錄》中的記載,説黃巢是被時溥所引誘的起義軍中的某個將領所殺,但是這又跟尚讓殺死黃巢產生了分歧。因為從時間上推斷,那時候尚讓已經投降朝廷,時溥也不會再去引誘拉攏尚讓,再則黃巢也不會對早已背叛的尚讓沒有防備,所以這個不可信。但是崔致遠的文字是比較可信的,因為他與黃巢處於一個時代,可信度比較高。因此,可以推斷出黃巢確實被他人所殺,最有可能就是死在他最信任的外甥林言的手上。

關於黃巢的死敦煌殘卷上的記載不太可信,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黃巢死在泰山附近的狼虎谷有很多史料都進行了相同的記載,相信這個記載不會有太大的差錯。而且肅州離泰州相差甚遠,肅州的官員是如何得知黃巢被尚讓所殺呢?所以這點不可取。

但是,又有許多宋人在筆記中説黃巢並沒有死,而是削髮為僧,隱姓埋名。但是,試想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在經歷了數十年驚心動魄的戰爭生涯後,怎會甘於隱姓埋名,看似榮辱不驚呢?而且他是一個非常狂妄、固執的人,他怎會苟活於世上?因此,這種説法只是想給歷史人物蒙上神秘面紗罷了。


 

黃巢的詩

目前關於黃巢流傳較廣的詩有三首,分別為《題菊花》、《不第後賦菊》和《自題像》。這三首詩在時間上有遞進的關係,從黃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寫了黃巢在不同時期的心境的變化。

黃巢畫像

《題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時候寫的一首詩,這時候的他豪情萬丈、雄心勃勃,彰顯出他青年時的豪情壯志。這首詩是他第一首為菊花寫的詩句,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寫菊花,對菊花的命運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幫助菊花擺脱這種命運。

《不第後賦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變故之後寫的詩句,自己的屢試不第,生意遭到破產,生活顛沛流離等各種變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擊。於是,他將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擺脱自己悲慘的命運,想要跟命運進行對抗。之後唐朝末年便有了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搏殺,血雨腥風遍佈了整個大地,黃巢開始了他的起義之路。這句詩中的“我花”,套用現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廣大農民羣眾。黃巢拋棄了富家子弟和知識分子的頭銜,他成為了農民羣眾起義的領袖人物,他渾身充滿殺氣,並且蔑視一切,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也就隨之橫空出世了。這場農民起義長達十年之久,建立了農民的政權,多歷史的推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響。

《自題像》是他晚年所寫的詩句,詩中表現出一種淡定自若的儒家風範,雖然也有人懷疑不是他親手寫的。

黃巢菊花詩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巢是一個唐末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是一個武夫,似乎跟詩人沾不到邊。其實,黃巢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所寫的詩至今還流傳甚廣,一直為後人所稱頌,尤其是他寫的兩首關於菊花的詩句,分別為《題菊花》和《不第後賦菊》。

黃巢畫像

先來賞析一下前一首詩《題菊花》,這首詩歌運用託物言志的修辭手法。黃巢在青年的時候創作這首詩,那時候的他豪情萬丈,一身正氣。詩的前面兩句是描寫與敍事,後面兩句則是議論與抒情。一二兩句是對菊花的描寫,展現了蕭瑟的環境中菊花開遍滿園,儘管花香飄散,但是由於寒冷的氣候使得蝴蝶都不願意靠近菊花。這兩句話説明了菊花開的季節不好,也表達了作者對菊花命運的不公的同情與惋惜。後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豪情,他盼望自己能有一天成為花神,讓菊花與桃花一樣在春季中開放。這是作者美好的願望,同時又託物言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顯現出自己的力量來施展宏偉的抱負。

後一首詩《不第後賦菊》是黃巢在參加科舉考試後落榜後所寫,在他名落孫山後他並沒有感到氣餒,而是激起了他滿腔的熱血。詩歌前面兩句顯得比較平淡,只是介紹了菊花的開放的季節也是百花凋零的季節。後面兩句表現非常有勁,菊花開放的時候要讓整個長安城都瀰漫着菊花的芳香,菊花佔據整個長安城。除了最明顯的一層意思以外,他要表達的是他想要掌握國家的命運,國家由他來操控的雄偉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