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哪些治國方略 唐太宗簡介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唐太宗治國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民族最鼎盛繁榮的社會風貌和政治格局。當時的唐朝也被人稱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為“天可汗”,可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了,而開創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後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圖片

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為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並且唯才是用,科舉選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選拔制度;設立諫官,虛懷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諫臣的代表人物。在經濟上,減輕百姓的賦税,勞役,兵役,注重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生產,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於民,使得盛唐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現象。

在軍事上,推行“寓兵於農”。百姓在農忙的時候務農,在冬季習武,這樣舉國皆兵的訓練方式,使得唐朝的邊關失地逐漸收回,漸漸成為當時唯一的大國。在文化發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學説,倡導“詩書禮儀”,唐朝也因此成為歷朝歷代文豪的多產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還特別注意民族的統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和平統一。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終於成為當時世界大國,而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歷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的詩人,並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績。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在位期間,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稱號,在對外和對內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針。對外他積極開拓疆土不僅重創了高句麗,也將東突厥滅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國內他就勸課農桑,奉行節約,並且主張以文治天下。作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賢,多次聽取諫官魏徵的逆耳忠言,並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些使得唐朝能夠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唐朝在當時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正是因為他的勤政愛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開化,經濟繁榮,是當時各民族的大熔爐,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便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的寫照。唐太宗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但確是歷代皇帝中貢獻最大的。他在位期間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樂。

玄武兵變,歷史滄桑,一將終成萬骨枯,唐太宗的皇位終歸來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位時所作出的政績。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患病癱瘓在牀上,最終在終南山上駕崩,安葬在昭陵,廟號為太宗,唐太宗去世後,追封的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創下的大唐盛世也為後人所稱道。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魏徵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經多次勸説李建成早早下手殺掉李世民,以免後患,可李建成沒有聽魏徵的。

魏徵故居

宣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説魏徵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徵,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

彼時魏徵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説:“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徵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徵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後,非但沒有責怪魏徵,反而説:“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後來,唐太宗重用魏徵,還主動和魏徵結為親家。魏徵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徵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後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徵説的有道理。“貞觀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徵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徵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

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説,自己沒了一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徵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歷史上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


 

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玄武門之變前,魏徵全心全意輔助太子,不止一次提醒太子,讓太子小心提防李世民,然而太子並沒有放在心上。接下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玄武門事發,李家兄弟相殘。

魏徵像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詰問魏徵為什麼要挑撥他們兄弟關係,其實是想讓魏徵承認錯誤祈求寬恕。但是魏徵死硬到底,一副寧死不屈的架勢。李世民才發現魏徵剛直不阿、忠心耿耿,覺得魏徵是個人才,並重用他。魏徵感激李世民不殺之恩,開始全心全意輔佐李世民,並且敢於直言。

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徵:“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説,魏徵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徵的功勞,魏徵不愧為“千古之名臣”。

後來,李世民又説:“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徵,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徵是多麼忠益的人。”

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説:“如果魏徵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裏會損失如此慘重?”

後來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説:“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這句話在生活中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多聽取別人的遇見,對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唐太宗論隋煬帝

唐太宗論隋煬帝講的是有一天唐太宗想起了自己最近讀過的關於隋煬帝的書,心裏有很多的疑問,於是就對着身邊的人問出來自己的問題,畢竟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身為一代賢君,要廣聽四方意見。

唐太宗像

這樣想的,唐太宗便對自己身邊的陪侍説道:“我這兩天有讀隋煬帝的書,在沒讀之前我覺得他的文章一定是武斷的,通篇的胡言亂語,本打算就是用來消遣時間的。但是在我了幾篇之後,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隋煬帝的文章並不像他的為人處世那樣剛愎自負,相反,通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所寫所言都是經過了一系類的深思熟慮之後才落筆的,裏面的用詞,闡述的道理,對為君之道的看法都是非常有建設性的。這讓我感到非常的迷惑,為什麼這樣一個有想法的人,懂得堯舜的為君之道的人,會做出一系列與之相悖的行為,大興土木等等,最後還落了個暴君的名號?”

他身邊有名的賢臣魏徵聽到了他的這番話後,回答道:“每個君主在位期間,都想要做一個賢明的人,被百姓所稱頌,但是要想當好一個明君卻並不簡單。首先要能夠虛心的接受別人的建議,大臣也好,身邊的人也罷,只要是有用的,正確的都應該採納,這樣才能使那些有智慧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你效力。隋煬帝並沒有這麼做,相反他仗着自己是皇上,不聽大臣勸諫,反而自大狂妄,滿嘴的仁義道德,卻幹着魚肉百姓的勾當。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顯然隋煬帝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就是他落了個暴君的名號,同時還葬送了隋朝的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0 字。

轉載請註明: 唐太宗有哪些治國方略 唐太宗簡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