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轍的詩有哪些 其中最出名的蘇轍名句是什麼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蘇轍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家,人們對他成就的認識主要是在政治論和歷史論,卻忽略了他文學方面的才華,在寫詩方面他也有不少的耐人尋味的作品。

蘇轍畫像

他的哥哥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極高,所寫的詩令人稱讚。蘇轍想要在寫詩上與他哥哥的程度相一致並追上哥哥的步伐,不過與蘇軾的作品相比較還是有所相距的,無論是在思想還是在文采方面。

當今蘇轍所寫的詩的數量也是挺多的,有部分詩作也比較有名。在他早年詩的題材有寫生活中的發生的事情,也有歌頌事物或者寫景的,跟蘇軾之間的唱和的作品特別多。他寫作的風格比較樸實,文采顯得比較遜色。晚年閒居於潁川后,期間的作品數量非常之多,也是北宋詩歌史上的重要內容。

在他退居的生活中,對農民的生活更加了解,題材也更進一步生活化,寫出來的詩歌更能體現真實的生活,如《秋嫁》。同時也會記敍自己的生活感受,藝術風格和文采也比早期更加進步,所描寫的景色悠遠,意境也是相當豐富,如《南齋竹》中寫自己所住的居室的特點,然後在居室旁的活動的事情。所寫的內容相當簡練,但卻能體現出他悠然自得的感受。蘇轍寫詩也有他的自己的主張和觀念,在一首《詩病五事》中,他對韓愈、李白等人的作品進行了評價,比如説李白的詩句“華而不實”,這種觀點在宋代非常具有代表性。

蘇轍名句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寫的作品數不勝數,留下來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來看一下蘇轍為後人所留下的精神財富。

蘇轍像

在教化的方面,蘇轍提出過“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的觀點,他認為對犯錯誤的人進行教育,多數人還是會虛心接受並加以改之,這時候對那些仍然頑固不化的人進行施行他便無話可説了。在這方面,蘇轍強調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懲罰別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蘇轍提出過“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觀點,前者的意思是用語言去苛責別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義來要求自己卻非常難,後者的意思是説在這世界上並沒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況下去端正他人。這兩句話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為端正的情況下才能去要求別人,自己能沒有做到怎麼能夠去要求別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蘇轍提出過“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的觀點,前者的意思是遇見繁雜的事情的時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樣;處在危險的情況下,卻好像行走在平地上一樣。這個觀點是告誡別人要有從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難也需要有從容不迫的態度。後者的意思則是説在事情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進行深謀遠慮,等到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則是在告誡別人要有憂患意識,要提前做準備。

蘇轍讀音

轍(zhé),意思指車輪壓過的痕跡,部首是“車”,總筆畫為16畫。在古文中有多種含義。在《曹劌論戰》“下視其轍”中的意思是指車輪壓出來的痕跡;在《贈白馬王彪》“改轍登高崗”中的意思是解釋為車輛行馳的路線;在《<指南錄>後序》“會使轍交馳”又指車輛的意思。

蘇轍畫像

人們通過對人物蘇轍的熟知,對這個“轍”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合稱三蘇。蘇轍在治學的方面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以儒家為主要方向的學習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時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長政治和歷史方面的知識,在政治言論中縱觀天下大事,所寫的文章一針見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書》、《六國論》等。蘇轍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寫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又要有豐富、廣闊的閲歷。因此他十分羨慕和欣賞司馬遷能遊覽天下與各路英雄交流。

蘇轍的賦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墨竹賦》中他把竹子形態寫的非常逼真,又充滿詩意。早年間對詩的寫作上,蘇轍並沒有表達出出色的才華,與他哥哥蘇軾的手法相差甚遠,主要是寫一寫生活瑣事和景物等,風格樸實平淡。但在晚年寫詩的才情逐漸突顯出來,所寫的詩作富有情態,將情感融入在詩中。


 

六國論蘇轍

《六國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寫的議論文,描寫了六國在抗擊秦國的時候應該採取的策略,全文一直在強調“大勢”,六國沒有抓住天下大勢最終被秦國滅國,此篇文章用議論比較的辯證手法進行描寫,語言簡練、説短論長,頗有政治策略家的風範。

蘇轍畫像

文章的開頭交代了他寫文章的背景和用意,他在文章中提出疑惑:全天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但為何終究免不了被滅亡的悲慘結局。接着,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被紛紛滅亡的原因就是決策者的目光短淺,不知道當時天下的大勢。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韓、魏兩國對於秦國和六國的重要性。對於秦國來講,秦、魏是他們的心腹之患,因為秦國向其他國家打仗一定要經過秦、魏兩國。對於其他國家來説,秦、魏就是他們的屏障。因此,秦、魏兩國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講秦、魏的地位的特殊,秦國在把秦、魏收買以後,他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攻打燕、趙。韓、魏是各國的保護屏障,但秦軍卻能夠在他們的地盤上進出自如,蘇轍認為這就是天下的大勢。文章的末段從各國的角度去論述作者的看法,當時的大勢就説明韓、魏不可能孤軍奮戰,要想打倒秦國就應該六國團結,各個國家互相支援,這樣秦國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了。最後作者筆鋒一轉回到現實中,認為六國滅亡就是他們目光短淺,相互背棄盟約,最終六國相繼被滅。

蘇轍作品

蘇轍一生所寫的著作非常多,尤其是在他兩次貶官和晚年閒居的時期,更加勤於寫作,他的作品中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有詩文、書法、詞賦等等。但他主要的作品成就在於散文方面,其中《欒城集》就是散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蘇轍畫像

蘇轍在文學方面比較注重文學思想與文學形式表達的統一性,重視閲歷對文學的影響,而且要求文學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個人代表性。他的文章結構非常嚴謹,表達形式簡潔通暢,語言樸實無華,並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他的雜記散文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語言純樸,不喜歡過度地誇大,但又不失去事物本身的形象,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如《欒城集》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黃州快哉亭記》描寫了江山的宏偉壯觀的景色,然後聯想起歷史遺蹟進行懷念。還有一篇散文《巢谷傳》,寫了巢谷的生平事蹟,又寫了作者與巢谷的情誼,全文語言質樸,生動形象,把人物寫的十分逼真。他早些年有很多作品都是反映現實的,比如《夜泊牛口》就是寫了人們的悲慘遭遇,體現了他對勞動人們的關心。他有一些是抒發自己個人情感的文章,這類文章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文章的內容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如他在仕途失意的時候會寫一些文章來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和壓抑,以景物來襯托他內心的苦悶,最後以自我安慰來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