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躋身國內高校 綜合實力50強

力爭躋身國內高校 綜合實力50強

邱學青。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他會給廣工帶來

哪些“化學反應”?

疫情之下,昔日繁忙的大學校園安靜下來了,而邱學青每天依舊安排得滿滿當當,一刻不停。

履新廣東工業大學校長4個多月來,他以科學家的求真勁頭,調研了下屬60多個單位,走遍了校園每個角落。

先在清華大學學習,後到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工作,並擔任了12年副校長,邱學青諳熟老牌理工科大學的辦學規律。很多人在觀察,這位兩次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工科學者、長期在“雙一流”大學擔任管理者的新校長,將給廣工帶來什麼“化學反應”?

“今天你們來採訪,剛好我可以交‘答卷’了。”近日,邱學青接受南方日報獨家採訪時開門見山,熱情十足。他熟練地盤點了廣工的“家底”,分享了給自己下達的“任務書”:倍增在校研究生,加速推進“醫工結合”,新建科技大樓、大學科技園,5到10年穩居國內50強、世界500強……談及廣工的未來,他充滿期待:新目標要從憧憬變現實,關鍵在於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紮紮實實做到“廣東需要廣工,廣工離不開廣東”。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姚瑤 通訊員 黃學茭 黃華利 盧迪

做好大學校長關鍵在“用心”

南方日報:您長期在老牌理工科大學學習工作,應該對廣工再熟悉不過了。此次從“中央軍”到“地方軍”,對這所省屬工科大學有什麼新印象?

邱學青:以前,我和廣工有一些科研交流合作,知道這所學校工科特色明顯,科研成果接地氣,有力地支撐廣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去年12月30日到這裏工作,走訪了60多個單位後,我對它有了“大、實、特、快”的新印象。

“大”在於校園之大。校園面積大,不僅是廣州大學城中校園面積最大的學校,還有東風路、龍洞、番禺、沙河4個校區,形成“一園四區”的辦學格局;對廣東的貢獻大,是招收最多省內户籍本科生的高校,93%畢業後紮根廣東。

“實”在於大學精神。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品質,廣工人做人誠實、做事實在,用人單位給學生“聽話、出活”的評價。

“特”在於特色明顯。工科很強,產學研合作經驗做法得到全國關注;重視學生創新創業,校內有2萬多平方米的創客空間,進駐了100多個團隊。

“快”是發展速度快。每10年迎來一個飛躍節點,1995年多校合併,強化了工科門類;2004年進駐廣州大學城,擴大了辦學格局;2015年整體進入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跑出了“廣工加速度”。

南方日報:到廣工之前,您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校長。怎樣的大學校長才是一名好校長?

邱學青:大學校長既是社會主義政治家,也是教育家。到廣工那一刻起,學校發展好的,我感到自豪;不夠好的地方,我有責任去改進提升。

做一名好的大學校長,我想,關鍵是“用心”。要用心育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用心對教師,讓他們獲得充分尊重和廣闊平台;用心謀發展,努力推動學校綜合實力再上一個大台階。

“對內練功、對外提升”

南方日報:在國家“雙一流”、廣東“衝補強”的推動下,兄弟高校你追我趕,勢頭很猛。此次深入調研,您怎麼判斷現在廣工的發展座標?

邱學青:廣工正處於上升發展的好時機,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加速高等教育發展,廣工要有充分的危機意識,如果進步慢了,就意味着退步。

南方日報:廣工新的志向在哪裏?

邱學青:經過5到10年的建設,廣工能夠成為一所工科優勢明顯的特色鮮明、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南方日報:您剛説,進步慢了,就是退步。具體的目標呢?

邱學青:我期待,5到10年後,廣工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進入全國高校前50名、世界前500名;有8到10個學科進入ESI前1%行列,工程學科進入前1‰;在國內學科評估中,有3到5個學科躋身A類行列。

南方日報:這些目標不算小,實現起來有沒有壓力?

邱學青:有壓力,但更有信心,要做到“對內練功、對外提升”。對內練功,就是要凝心聚力,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精細化管理、做好服務工作,讓師生員工有主人翁意識,有拼搏、有幹勁、有獲得感;對外提升,就是要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支撐廣東創新需要的水平,真正做到“廣東需要廣工,廣工離不開廣東”。

5年後在校研究生實現倍增

南方日報:您有豐富的“雙一流”大學管理經驗。大家很期待,您會給廣工帶來什麼新的“化學反應”?

邱學青:大學不僅在“大”,更重要在“學”,主要包括學生、學者、學術、學習與學風。我計劃推行“七星映月”治校計劃,從人才培養是根本、科學研究是重點、學科建設是龍頭、隊伍建設是關鍵、學風建設是靈魂、改革創新是動力、制度建設是保障7個方面入手,全面推動廣工的發展。

一所大學要成為常青樹,就要把人才培養擺在首位。我們將堅持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培養有家國情懷、有國際視野、有堅實基礎、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大學培育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根扎得越深,越是枝繁葉茂。

南方日報:廣工是招收最多廣東户籍本科生的大學,會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嗎?

邱學青:我們計劃在創新創業、校企合作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人才培養的“廣工模式”。比如,加強“工科通識教育”,讓文、理、工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提升對前沿知識的敏鋭度,培養他們主動捕捉跨學科交叉點的能力,這對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及以後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南方日報:這幾年,很多大學都在擴招研究生。廣工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是否有同樣的需求?本科生還會擴招嗎?

邱學青:本科生不再大規模擴招。現在在校研究生數量、本科生升學比例都偏低,而建設高水平大學,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軍,我們需要加快補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短板”。

因此,我們爭取研究生數量不斷增加,用5年時間從現在9000人翻一倍,提升至1.8萬人的規模,爭取早日啓動工程博士的培養,5年後達到400人左右規模。同時要增加推免比例,儘快搭建本碩、本碩博直升通道,讓更多本科生搭上升學“直通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十分歡迎更多企業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共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教師隊伍規模會適當擴大

南方日報:很多人知道,您曾在華工擔任多年的人事處處長,併成功推動人事制度改革。在廣工,您將如何“用心對教師”?

邱學青:人才是第一資源,教師是廣工發展的關鍵。

我認為,事業留人和感情留人是重點,要設法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廣工,我們正在努力創造條件,給人才好平台、好環境,讓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人才評價還要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廣工是工科大學,有些老師發論文不多,但是產學研做得好,行業認可他們;有些老師課上得好,學生喜愛他們,所以我們要優化機制,讓這些做得好的老師獲得充分認可和鼓勵,讓不夠盡心盡力的人感到有壓力。

總之,我們會進一步推進精細化管理,找準問題,精準施策,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提升老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南方日報:大學要發展,規模要擴大,老師數量是重要指標之一。教師隊伍會繼續擴大嗎?

邱學青:我們會進一步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精準引人,讓人才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定下了目標,要重點建設一支規模適度、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計劃5年內再增加300人,達到2500人左右的師資規模,並擴大博士後研究人員的規模。

“醫工結合”是未來發展增量

南方日報:人才的加盟,教師的增加,必定要求辦學空間擴大。廣工入駐廣州大學城以來,沒有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面臨發展空間瓶頸?

邱學青:這幾年,廣工進行高水平大學建設,引進600多名高層次人才,確實面臨科研空間不足的問題。但並不是説,廣工沒有發展空間了,而是需要進一步優化。我們擬在大學城校區建一棟科技大樓,集中高精尖的科研平台和實驗室,緩解空間壓力,提升科研實力。

南方日報:辦學空間增加了,廣工的學科建設會有新突破嗎?

邱學青:廣工的多領域科研優勢可以運用在醫學上,尤其是這次疫情讓我們明確,“醫工結合”是未來創新發展的增長點。疫情發生以來,廣工科研團隊與企業緊密合作,攜手科技抗疫,研發用於口罩生產的納米纖維濾膜,技術賦能讓口罩機產能大幅提升,還有團隊研發電子聽診器、心電圖機運用到救治一線。這些好消息令廣工人振奮,也讓我們看到工科院校與醫學領域合作的巨大潛力。

南方日報:廣工現在沒有醫學院、附屬醫院,如何做好“醫工結合”?

邱學青:“醫工結合”決定我們要走一條有別於傳統高校辦醫學學科的路子,我相信條件成熟了,廣工也可以有自己的醫學院、附屬醫院。

創造服務地方發展的“廣工模式”

南方日報:廣工多年來一直強調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創新成果轉化在南粵熱土上。接下來如何把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邱學青:“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已經是廣工響噹噹的名片了,我們在全省有11家技術創新研究院,服務了近6000家企業,下一步要通過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來驅動發展。

我們計劃“做強高峯,補齊短板”,鞏固提高傳統優勢學科,如機械、自動化、材料、化工等,同時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和新工科,如環境、集成電路與微電子、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工業設計、醫工結合、管理。

南方日報:您長期研究造紙廢液中的木質素,成果已廣泛應用到廣州地鐵等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中。大學的優勢學科、優秀成果,怎樣跟社會需求緊密對接起來?

邱學青:廣工科研創新成果轉化要產生質的飛躍,必須有大項目、大成果、大合作。像陳新書記團隊牽頭完成的成果“高端電子製造裝備高速高精點位操作的關鍵技術與典型應用”,去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一大成果服務企業千餘家、產生社會效益數億元,為我國電子製造產業的高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廣工需要更多這樣的大項目、大成果、大合作,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突出貢獻。

同時,我們還會打造一座連接校內科研成果與校外企業需求的“新橋樑”,把沙河校區升級為廣工首個大學科技園,3萬多平方米的科技園可以入駐校內科研團隊、校內科創人員,輸出更加澎湃的創新動力。

南方日報:不僅是輸出技術、人才,廣工正在揭陽“複製”一所大學。進展怎樣?

邱學青:辦好廣工揭陽理工學院,是省委、省政府交給廣工的使命,我們必定集全校之力辦好。結合廣工的優勢學科和揭陽產業特點,這所大學將以地方需求為導向,開設人工智能、石油、微電子等專業,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前幾天,廣工揭陽理工學院啓動招聘18名二級院長和專業負責人。接下來我們還將派出超100名骨幹教師,全力支持辦好廣工揭陽理工學院,讓粵東地區孩子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大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04 字。

轉載請註明: 力爭躋身國內高校 綜合實力50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