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朱熹寫的目的是什麼 朱熹兒媳有什麼故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周易本義 朱熹寫的目的是什麼

《周易本義》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著作。朱熹,字元晦,別號晦庵、雲谷老人、滄州病叟等。朱熹一生著作無數,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廣泛涉獵佛教、道教的思想,周易也廣泛運用於道教的文化。朱喜的哲學思想是在繼承“二程”的思想上發展而來,朱熹作《周易本義》就是要還原正統《周易》。

《周易本義》

“周易”原本是用來占卜只用,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孔子曾經著作“十翼”,更進一步的闡述過“周易”藴含的哲學思想,後來歷代也有大家著書,闡述“周易

所藴含的文化,朱熹的老師程顥、程頤在《易》學思想上有分歧,朱熹有自己的見地和想法,他認為周易主要是用來卜筮之書,故作《周易本義》。

朱熹註解的《周易本義》初稿名為《易本義》,定稿花費了二十餘年。《周易本義》分為上經和下經兩卷,十翼即《彖》上傳、《彖》下傳,《象》上下傳、《文言》上傳、《繫辭》上、下傳,《説卦》、《序卦》、《雜卦》。每翼為一卷,“經”、“翼”共合十二卷,《周易本義》就成書定稿了。

朱熹的《周易本義》是對孔子哲學思想的詮釋,也被之後歷代朝廷和政府重視。歷代帝王都把《周易本義》收入文庫,包括當代,朱熹的《周易本義》也被國家重視,因此可以看出《周易本義》對中國的“哲學”研究有很大影響。

朱熹兒媳有什麼故事

朱熹,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生於公元1130年9月15日,卒於公元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時江西婺源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作為唯一的非孔子的親傳弟子而將孔子的儒學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稱為朱子,程朱理學的核心代表。

朱熹 像

朱熹和他的兒媳的故事,最早的傳聞是來自於當時南宋時期為官時的政敵之手,政敵的攻訐之詞並不可信,但卻被後世的人們記住了,別有用心的後世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目的,對於這種不實的污衊聖人的言論,也採取了縱容包庇的政策,歷史的真相就這樣被掩蓋了,但還是有些內心清明人們渴望撥霧見月,大音掃翳,追求歷史的真相。

朱熹作為一個在南宋時期開山立派的思想家,受到了南宋朝廷的器重,他當時還給宋寧宗講過學,一時風光正盛,但是木秀予林,風必摧之,朱熹受到了當時政見不和的同僚的嚴重排擠和誣陷,其中就有一同為官的葉紹翁寫奏摺,説朱熹是個偽君子,道貌岸然,不孝親母,勾引尼姑,當然還有朱熹和兒媳之間的有苟且的事,這在古代人們注視禮義廉恥的風氣下,攻擊一個人的倫理道德有問題,是最能引起人們憤慨的。朱熹和他的兒媳,肯定是清白的,一個從政敵之手寫出的話,從動機上面來説,就是不可信的,可是,對於偉大的聖人來説,身上有一點污點,反而讓人覺得更可信,這是不是很可悲,這就是人性。

朱熹與麗娘講述了什麼故事

《朱熹與麗娘》是黃梅戲連續劇,該劇一共五集,在播出後受到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一段時間成為大家追捧的熱劇。該劇也連續斬獲了第九屆“飛天獎”、第七屆“金鷹獎”和“攀枝花獎”,成為黃梅戲中的經典。

朱熹與麗娘畫報

這部劇講訴了理學家朱熹和寡婦胡麗娘之間的愛恨情仇。胡麗娘與丈夫柳公子早年訂過婚姻,可不幸柳家公子夭折,胡麗娘根據當時社會的傳統就成為未嫁的寡婦。而這一切都是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禮教所致,胡麗娘不甘心當一輩子寡婦,母親勸説麗娘在柳家守寡,還説出自己就是當年那個被誣與太守有染的嚴蕊,朱熹聽信謠言,將太守革職,判嚴蕊入獄。

聽過這件事後,胡麗娘對朱熹更加恨之入骨,決定報復朱熹。於是胡麗娘利用美色勾引朱熹,朱熹面對如此年輕美麗的女子自然動心,於是兩人墜入愛河。時間一久,胡麗娘漸漸愛上了朱熹,還為朱熹產下一子,胡麗娘慢慢放下心中的恨,轉化為對朱熹的愛。不料,胡麗孃的身份被人識破,這段姻緣必定會遭到反對,麗娘為保護朱熹的名節,最後引火自焚。這件事給朱熹帶來沉重的打擊,自己創制的“天理”卻葬送了自己的愛情,他一生都在悔恨和悲傷中度過。

《朱熹與麗娘》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壓制人本性的道德枷鎖連理學倡導者都是無法遵守的,更是無能為力的。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是何意

朱熹是儒家學説的代表,他發展儒家的學説,並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個學説很受統治者的歡迎,被他們曲解為:人不應該要求太多,最好做到無慾無求。

朱熹雕像

歷史越往後,這句話被理解得越過偏激,有人甚至認為人的私心是可恥的,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直到現代,這句話才有了公正的定位。

朱熹的學説被統治階級截取出其中一段,用來約束人民的行為和思想。實際上,朱熹是提倡人的正當慾望應該得到滿足,比如吃得飽、穿得暖、有房住、有車乘,這些都是人們生活在社會上所必須的物質條件。除了正當慾望以外的才能叫做“人慾”,那些超出正常範圍的慾望是不能被滿足的,他反對的是人沉溺在無限的慾望中不能自拔,為了滿足自己不正當的慾望而不擇手段。朱熹認為人不能抵擋住一切慾望的誘惑,也不應該完全拒絕誘惑,正常的慾望能夠使人進步。但是慾望的範圍不容易被控制住,區分正常的慾望和非正常的慾望,留下正常的慾望,摒除不正常的慾望。

“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普遍認為是朱熹最早提出來的,其實它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説的是違背天理為所欲為的人。天理就是天地萬物、自然規律和人的道德品質;人慾就是人的思想和行為。人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遵守自然法則、社會秩序和傳統道德。

朱熹四書指的是什麼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與“五經”集於一體,著成《四書章句集註》,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是“四書”的注本,其內容分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註》、《孟子集註》。朱熹首次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全書共19卷,其中關於“四書”的講義很詳細,而且看法獨到,重視義理,沒有空談,注重務實致用。有人評價為“上承經典,下啓羣學,代代傳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儒學的發展道路追溯到先秦時期,秦始皇重法輕儒,甚至“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直到漢武帝時期,尊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孔子的思想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論語》成為主流,儒學學派的神化從這個時候開始,然而《大學》、《中庸》、《孟子》三書並未受到重視,一直到二程、朱熹的時候,才突然受到重視。朱熹幾乎用了半生的精力研究“四書”,終於著成《四書章句集註》,“四書”經過他的反覆研究,非常完整,而且條理清楚。在註釋的時候,不同於其他學者,朱熹注重義理的研究,用“四書”中的哲理構造了自己整個思想體系的骨架,所以説《四書章句集註》不僅僅是儒學的新高度,也是朱熹文學史上的新高度。

朱熹哲學思想介紹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在“二程”的理學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理學,屬於客觀的唯心主義,對於後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朱熹畫像

朱熹的哲學思想表現為“理氣論”、“動靜觀”“格物致知”“人性論”等。其中“理氣論”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論,南宋“二程”是理學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後來在二程的基礎上又繼承和發展了理學,借鑑了佛家、道家的思想體系,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朱熹所謂的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總體,即太極生萬物,每一個人和物體都具有完整的理作為存在的根據,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又一個範疇,它是有形狀、有跡可循的,是鑄成萬物的質料。理和氣之間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氣在後,理為主,氣為客。

朱熹的“動靜觀”是把運動和靜止看成一個無限連環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無限的,動靜之間不可分離,互相聯繫。從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辯證法的觀點,除此之外,他還論述了運動具有相對穩定和顯著運動這兩種形態,他稱其為“變”與“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哲學中認識論的問題。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認識的來源上看,知在先;從社會效果看,行要重於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響,知道的越多,行動起來就會更便利,實踐了、親自動手去做了,就會知道的更明白。

關於“人性論”,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承認人們有正當的物質生活慾望,反對佛教絕對的倡導“無慾”,但是萬事萬物都要根據理才可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6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易本義朱熹寫的目的是什麼 朱熹兒媳有什麼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