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實詞四大考點歸納
文言實詞,包括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等。指的是文言文中具有實在的詞彙意義的詞語。
積累並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對解讀文言文題目有的重要作用。文言文的學法和英文差不多,積累和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法也不可忽略。
對於學法和考試方法的歸納,有助於調整我們學習的方向,促進學習的效果。
總結各個地區的中考真題,概括出文言實詞的四大考點如下:
1. 通假字
平時上語文課,同學們總是開玩笑,為什麼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我們錯了就不行。通假字的存在,當然有各種原因,從考試的角度,我們不去解釋,但是從學習的角度,我們卻必須積累。文言句子裏本應該用某一個字,結果卻是因為音相近或者形相近的原因,被用別的字來代替。那麼後一個字就是前一個字的通假字。《孟子》二章裏面,“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愚公移山》裏面的“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對於通假字,考察的方式是如何解釋。前文説過,通假的原因是因為字音和字形的相近,所以大家記憶的時候也要抓住這一特點。
2. 一詞多義
在文言實詞當中,一詞多義現象很普遍,也是考試出題的重點。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所謂的本意就是詞本來的意義。引申義呢是從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意義,比喻則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舉個例子來説明一下,如“道”字,《詩經蒹葭》裏面有句子“道阻且長”,這裏面的“道”是道路的意思,是本意;論語當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則是引申義,引申為正常的手段。我們初中學過的,城字本義是城牆。如果要考察引申義,杜甫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城字,由“城牆”變成了“城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裏面的“爪牙”兩個字是本意,而到了我們現代的語境當中,爪牙變成了黨羽和幫兇,變成了比喻。
3. 古今異義
正如一詞多義所講的,我們可以看到詞義古今的變化。第一種是詞義擴大,比如,“江”“河”兩個字,在古代,專門指長江和黃河,後來泛指了一切的河流,這是詞義的擴大。第二種是詞義縮小,有些詞,今天的意思範圍比古代的意思要小,“臭”在古時候,指一切氣味,現在專門指難聞的氣味,屬於詞義的縮小。除了縮小和擴大,還有詞義的轉移,諸葛亮的《出師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裏面的“涕”是眼淚的意思。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是跑的意思。這些詞語古代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差別很大,變成了一個考點。從古到今時代久遠,也有一些詞語出現了感情的變化。《出師表》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從現代的語境去理解,一個卑鄙的人,怎麼會值得劉備多次去相請?原來古代的這個詞是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沒有貶義,在這裏是諸葛亮的自謙的説法。而今天的卑鄙,則是指品質的惡劣,變成了一個十足的貶義詞。
4.詞類的活用
詞類活用,經常藉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從常用的用法當中,臨時生出另一種用法,通常是要改變詞性。如名詞變成動詞,“策之不以其道”,“策”本是名詞鞭子,卻作動詞“用鞭子打”。名詞作狀語,《愚公移山》的“叩石墾壤,畚箕運於渤海之尾”,“畚箕”使用畚箕裝,屬於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陳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詞“苦”後面跟着賓語“秦”,具有了動詞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