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什麼是黨錮之禍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黨錮之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慘烈的一次黨派紛爭事件,由於貴族士大夫對於宦官亂政專權現象非常不滿,與宦官發生直接衝突,兩個派系之間矛盾重重紛爭不斷,最後宦官以黨人的罪名禁錮了士人終身,所以叫黨錮之禍。關於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這個問題專家給出了明確答覆,黨錮之禍就是發生在東漢桓帝靈帝在位時期。

漢桓帝劇照

在東漢王朝靈帝在位時期,當權者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宦官一種是皇親國戚,兩個派系交替專權,但是後來皇帝徹底不管政事,而宦官憑藉着皇帝的寵愛就開始任用私人胡作非為,敗壞朝政結黨營私。這種情況下貴族士大夫跟皇親國戚聯合在一起,他們跟宦官開始了激烈鬥爭。在黨錮之禍發生過程中,後代歷史學家普遍把宦官的敵人也就是士大夫貴族歸為比較清正廉明的一類人,他們品德高尚後世人都稱他們君子,而宦官就是陰狠毒辣的代名詞,黨錮之禍一共只有兩次,兩次黨派紛爭一共持續了8年之久,對於東漢王朝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黨錮之禍的起因和高潮貫穿整個東漢王朝末期,東漢王朝也正是因為這次慘烈的黨派之爭而元氣大傷,使得皇帝被迫退位。現在關於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這個問題也有一些不同的答案,但主要是指桓帝靈帝時期的發生的黨錮之禍,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發生過這種事情。

什麼是黨錮之禍

東漢末年,皇帝大權旁落,此時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們無視皇帝的威嚴,朝堂內外肆意妄為。為了使權力更加龐大,外戚與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員的選拔,任人唯親,這樣將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擋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內外搜刮民脂民膏。當時的朝廷已經陷入了混亂的狀態。

漢靈帝劇照

儘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變當時的局面,在皇帝沒有作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上訴,批判外戚專政,宦官專權。這樣的舉動引起了外戚與宦官的不滿,他們為了消除這些不贊同之聲,引發了後來的黨錮之禍。

什麼是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分為兩次,第一次以成瑨為首的官員懲處了當時的宦官一黨,卻被宦官誣陷,受到皇帝的處罰。朝堂內的有志之士紛紛勸阻皇帝,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遊説之下,皇帝嚴懲了當時的黨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獲得了釋放,釋放後遭到了終身罷黜。

之後,黨人看到朝堂的局面,決定要將宦官一黨除掉,但是宦官事先聽到了風聲,脅迫幼年的皇帝,假傳詔書,以此來追殺黨人。當時將軍並不知道皇帝被脅迫,聽信了假的詔書,追殺黨人,許多人在這次事件中被滅族。儘管有人僥倖逃離了都城,但是由於宦官權勢過大,無人肯收留這些官員,逃離的這些人下場也很悽慘,所以最後黨錮之禍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終。

黨錮之禍士大夫

東漢末年發生的黨錮之禍士大夫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士大夫在這場鬥爭中不僅使自己死於非命,還連累了很多無辜的人,使得朝廷之上沒有可以掌握大局的有識之士,導致了政局的動盪不堪,也直接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陳蕃雕像

東漢的桓帝和靈帝都是傀儡皇帝,他們雖貴為天子卻不能自己掌朝,都是宦官和外戚説了算。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的時候,外戚並沒有仗勢欺人反而幫助了士大夫平定了這次災禍。而在第二次黨錮之禍士大夫就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了,因為宦官不僅控制了竇太后,還假傳聖旨逼死了竇太后的父親與士大夫交好的大將軍竇武,沒有了外戚的幫助士大夫雖然團結一心但還是無法打敗有皇帝撐腰的宦官。良臣陳蕃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被殺,那些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被重新重用的官員先後被罷免,後來靈帝又在宦官的慫恿下將士大夫斬盡殺絕,不僅是士大夫本人,還有他們的家人、朋友、朋友的家人都被殺死,連累了很多無辜的人。

黨錮之禍士大夫是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宦官只想搜刮民財、仗勢欺人,百姓和地方官員本以為士大夫再次被重用意味着繁榮盛世的到來,卻沒想到昏庸的皇帝只聽信宦官的説法而殺害了眾多真正替國家、人民考慮的士大夫,使朝廷深陷危難之中,生靈塗炭、怨聲載道,最終引起了百姓的不滿而發生了黃巾起義,東漢開始走向滅亡。


 

黨錮之禍的影響

黨錮之禍是指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為了欺壓與他們作對的士大夫給他們強加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最終使那些有識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東漢末年一共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第一次發生在桓帝在位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陳蕃等名士被宦官誣陷被免去官職,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影響並不是特別大。而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名士直接被迫害而亡,他們的家人、朋友也沒能逃脱滅族之禍。這兩次黨錮之禍直接使東漢政局動盪不堪,加速了東漢的滅亡,可見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實在巨大。

漢桓帝畫像

黨錮之禍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對士大夫和與他們交好的人。忠臣陳蕃在黨錮之禍中被殺,大將軍竇武被迫自殺,而李膺等名士被髮配後仍然沒能逃過被追殺的命運,他們很多人或是死在了獄中,或是在半路被宦官的手下所殺害。黨錮之禍結束後,與他們相關的人也受到牽連,他們不能再做官,他們的家人朋友也不能做官,朝廷上再沒有有識之士説話的權利。

兩次黨錮之禍的影響對東漢改變最大的是朝廷上再沒有可以主持大局的名臣,一味聽信宦官的靈帝也不顧忠臣建議,這使得宦官更加為所欲為。他們大肆掠奪百姓的財產,最終引起民憤釀成黃巾之亂。黃巾之亂之後東漢的局勢更加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最終東漢滅亡。

黨錮之禍評價

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末年,由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鬥爭引起,最終很多士大夫被迫害致死,他們的家人朋友也受到了牽連,整個東漢的政治從此動盪不堪,加速了東漢的滅亡。對於黨錮之禍評價,歷史上都是一邊倒的批判宦官,為士大夫的遭遇抱不平。

漢靈帝劇照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黨錮之禍進行了評價,他將宦官稱為小人,對士大夫的遭遇深表同情,認為士大夫無法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所以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當時的政治情況,但由於他們反抗宦官,勇於向權貴提出挑戰,受到宦官的報復,最終自己獲罪,也讓親朋蒙受不白之冤,國家隨之而亡,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後漢書》中也對黨錮之禍進行了評價,跟司馬遷不一樣的是,《後漢書》作者范曄在書中更多的對士大夫進行了讚美,讚揚了他們清廉的品格和麪對邪惡剛正不阿的態度,同時也對當時的政治情況進行了批判,認為正是由於當時朝廷內部的種種荒唐行為導致大批士大夫死於非命。

後人也進行了一些黨錮之禍評價,呂思勉對黨錮之禍發生的背景、過程和結果進行大量的分析後,認為年幼皇帝無法掌權給了宦官極大的機會去禁錮士大夫,而年長後的皇帝只聽信宦官一面之詞,整天只想聚斂奢侈,讓那些真正關心國家命運和百姓生活的有識之士和他們的親朋好友成為無辜的受害者,使得朝中再無忠良之人,這也就為將來漢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1 字。

轉載請註明: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什麼是黨錮之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