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評價
“孝文漢化”是歷史上對於孝文帝改革的一個稱呼,是拓跋宏所採取的一系統性地改善方法,這次實行不僅穩住了鮮卑族對國家的統治,也更好地推動了當時的發展。
北魏孝文帝像
因為拓跋宏改革的舉措可以談得上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膽改革,因而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了許久,他的改革仍被後人拿出來研究,這改革也受到了不少評價。
眾人的評價主要是將焦點聚集在實行了與以往不同的制度。眾所周知,田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可是在封建時期,有權利有身份的人都巴不得可以將田地收入自己的袋子裏,而這次改革卻恰恰相反,將田地交給百姓去勞作。將田地交了出去後,沉重的税費一直是百姓頭上的一把斧頭,為了減輕負擔,税費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還有的評價卻注重拓跋宏下令改變原有習慣上。拓跋宏在年少時期所受到的教育並非專一制的教育,漢家的教育對他的影響頗深,因而他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的眼光並不是只單單放在了一個狹窄的區域以及民族內,而是將目光放到了統一上面。這次的改革讓民眾再也不用有出身差異的擔憂,正因為如此,各地少了戰亂,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拓跋宏的改革在歷史上一直有着不少的評價,然而評價都是對其改革作出了最實誠的評價。歷史上每次的改革都會帶來不一樣的評價,然而拓跋宏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評價,由此得以知道這個改革影響深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質
北魏孝文帝,姓拓跋,叫拓跋宏,是鮮卑族,後來改革後改為元宏,生於公元前467年,卒於公元前499年,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是北魏第六個皇帝。拓跋宏即位時年僅五歲,23年後執政,在位九年後生病去世,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拓跋宏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卻令北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關於拓跋宏,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改革。
孝文帝畫像
公元495年,拓跋宏帶領自己的族人遷都洛陽,因為洛陽曾是各朝各代的國度,文化內藴身後,以促進鮮卑族人的漢化。遷都洛陽後,鮮卑族人的姓氏都變成漢姓,包括語言,風俗,文化都逐漸向漢人學習和發展,並且鼓勵鮮卑族人和漢人通婚。在政治上,加強門第觀念,這使得鮮卑族的貴族地位更高。並且,孝文帝開始參照漢族的朝廷制度,制定官場禮儀,規範了鮮卑族的朝政。在農業上,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的生產。
拓跋宏的這些改革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也使得民族相互融合。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性質還是為了促進鮮卑族的漢化,鮮卑族從一個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成封建小農思想的生產方式,這在根本上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通知。這一改革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順應了歷史潮流,也符合了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和滿足了各民族人民的冤枉,為北魏的繁榮強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縱觀歷史上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因為經濟滯後引發的社會矛盾尖鋭和突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身的政權,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改革,旨在恢復國家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有的國家因為改革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比如商鞅改革和李悝變法。
孝文帝畫像
孝文帝登基後,北魏的弊端日益顯露,這引起了孝文帝的重視。為了鞏固北魏統治者的政權,孝文帝決定在北魏實行改革。
首先,北魏政權是由孝文帝的祖先們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在鬥爭和兼併的過程中,民族矛盾日益尖鋭,這威脅了北魏的政權統治。北魏中期時候,雖然民族矛盾沒有早年尖鋭,但是統治階級對底層百姓不斷進行剝削和壓迫,這引發了貴族階層和市民階層的矛盾。公元445年,胡人蓋吳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將近10萬多百姓響應蓋吳的號召,北魏政府動用了大批士兵進行鎮壓。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蓋吳被殺而得到了鎮壓,但是也讓統治階級看到了階層矛盾的尖鋭性。隨後,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拓跋宏即位後,意識到改革的迫切性。
其次,北魏經濟滯後,以放牧為主的鮮卑族人意識到畜牧業的薄弱性。國家生產水平低下,百姓的生活沒有基本的保障,這極大的阻礙了北魏的發展。第三,北魏政治腐敗,官吏們借用職位之便大量搜刮百姓的財產,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孝文帝是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繼承人,拓跋宏五歲時登基為孝文帝。在母親馮太后的幫助下,孝文帝親政後,在北魏實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運動。孝文帝之所以有堅定的信心來實行改革,原因在於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會暴露的弊端,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讓北魏恢復活力。
孝文帝雕像
孝文帝意識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頒佈了四方面的措施來恢復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歲時候登基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職位之便來從中牟利。百姓們苦不堪言,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為了減輕百姓們的負擔,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為了不讓官吏們藉機牟利,孝文帝簡化了税收流程。通過這項舉措,重現讓百姓對北魏朝廷恢復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為了不壓抑北魏官員的活力,實行了官位考核制度。對於年滿一年優秀的官吏,會進行提拔和升遷,對於政績不好的官員會降級和處分。孝文帝旨在通過吏治的革新,讓官員們發揮積極主動性為北魏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前往洛陽的目的在於,讓鮮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學習漢族文化,以此來鞏固北魏統治者的政權。除此之外,洛陽處於黃河邊,孝文帝將都城遷至洛陽後,更加促進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於孝文帝統一北方流域,更加擴大自己的政權。孝文帝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煥發北魏國家的生命力,鞏固統治者的政權。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後人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長遠方向來説,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程。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還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影響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革新與發展。首先,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復甦與發展。
孝文帝雕像
在均田制、三長制、租調製的推動與作用下,北魏社會逐漸恢復了生產力與生產水平。孝文帝將都城遷至洛陽後,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促進了北魏經濟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孝文帝鼓勵百姓發展手工業和畜牧業,恢復了北魏社會的生產水平。在商品經濟的帶動下,北魏商業逐漸萌芽和發展。其次,孝文帝實行的漢化政策,有利於加強北魏的政權,鞏固了孝文帝的統治權。孝文帝將北魏首都遷至洛陽後,鮮卑族人吸收了漢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促進了鮮卑人的自身能力發展。
從另一方面來説,使北魏政權加速了封建統治,更有利於統治者的長期利益。孝文帝以實際行動來促進了漢化進程,他鼓勵鮮卑人改漢姓、易漢俗、説漢語、穿漢服,並且實行少數民族通婚,以此來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便於孝文帝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一。正是孝文帝堅持不懈的實行改革,才讓少數民族從分裂走向統一。讓北魏從方方面面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