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甲午戰爭失敗誰之錯自從此次戰役失敗後,中國就徹底一蹶不振了!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1893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電請清廷出兵幫助鎮壓。日本為利用這一事件,發動侵朝、侵華戰爭,亦誘請清廷出兵干涉。

到1894年7月,日本艦隊毫無緣由地襲擊了北洋水師,不僅用大炮轟炸了濟遠艦,還把廣乙艦打得落花流水,並擊沉了清政府用來運兵的英國船隻——高升號,導致甲午戰爭拉開了序幕。然而,在日本猖獗的創傷了清軍以後,清政府和李鴻章對當前的形勢,竟作出了一種極為樂觀的判斷,這讓人很是費解。

不過,如果我們單純地考量他們的想法倒是可以得到答案,不論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他們都沒有認識到日本故意挑起這場戰爭的野心。


但是,李鴻章卻把解決問題的希望都放在了外交上,他希望在朝鮮擁有利益的列強能夠出面幫助中國製止日本。另外,清朝統治者認為:日本敢公然在豐島海戰中擊沉高升號,這是日本在外交上犯的重大錯誤。那麼,為什麼這麼説呢?原因有三:

一、日本海軍毫無緣故就擊沉了高升號,這明顯違反了國際公法中的條例,而且,這艘船是英國的資產,英國必定不願意就此作罷;

二、日軍在漢城的圍宮中劫持政治,引起各國人民的怨言和憤怒,很不得民心;

三、英國目前正在和其他國家聯繫和溝通,希望各國能夠一同合力逼迫日本撤走駐紮在朝鮮的軍隊,迫於國際的巨大壓力,想必日本不會不聽從指揮。

因此,李鴻章得出一個結論:在外交上,日本已然陷入了絕境。於是,為了施加更大的壓力給日本,李鴻章決定讓衞汝貴、宋慶、左寶貴和豐升阿四人,分別領導四路清軍從北路出發,援救和支助朝鮮。這四路援軍一共有一萬三千五百人,是淮軍的精英部隊,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和裝備。

可以説,李鴻章這回是把賭注都壓這上面了。


所以,李鴻章對此很有信心,他甚至還在給總理衙門的報告裏,大誇其詞地説:“有了這四路軍隊,這場戰爭絕對不會出任何差錯。”

説實話,這四路軍隊確實很厲害,但是,可惜的是,沒有一位與之同樣優秀的將領來領導它。四路軍隊只有將軍並沒有主帥,而且,彼此之間也互不關聯,難以統一。朝廷和李鴻章不是不知道主帥的重要性,而是選不出一位令人滿意的統帥。

那麼,為什麼這麼説呢?

因為,朝廷和李鴻章的意見不統一,抑或者是朝廷和李鴻章好不容易統一意見了,但是,預選主帥卻不願意挑起這個重任。比如説,淮軍的舊將劉銘傳,他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假裝生病,閉門不出,因為,他害怕自己統領不好這四支勁旅,毀了自己一代名將的榮譽。

然而,朝廷舉薦湘軍名將劉錦棠,但是,李鴻章卻不願意,他認為:湘軍和淮軍訓練的內容和側重點不同,若是讓劉錦棠統領,怕他不能發揮出這四支勁敵的最大作用。而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則大力推舉在中法戰爭中取得卓越軍功的李秉衡。


當時,李秉衡正擔任山東巡撫一職,他知道自己很難控制住淮軍,在指揮的時候,一定不會順從自己的想法,於是,就選擇推辭了。而淮軍中,則有人推舉毅軍的將軍宋慶,但是,李鴻章覺得他帶軍的經驗比較少,就拒絕了。

就這樣,在不斷地舉薦和拒絕之下,中日戰爭已經逼近了。

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委任第一個到達朝鮮的直隸提督葉志超作為淮軍的統帥。但是,葉志超生性懦弱,害怕強敵,常打敗仗卻不敢上報朝廷,最後,使得局勢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當葉志超接到朝廷委任的時候,他十分慌張,因為他知道四軍之帥,絕對不是自己能夠擔任的職位,而且,現在朝鮮的局勢越來越嚴峻,日軍不斷向平壤逼近。

於是乎,大戰在即,葉志超卻產生了退縮之意。他上書稟奏李鴻章:“我突然得了病,每天都會有不下十次的頭暈眼花,實在不能指揮淮軍,希望朝廷能夠允許我回天津休養一番。”

盛宣懷在接到這份電報的時候十分驚訝,不久後,他便回報並批評了葉志超:“朝廷委任給你的任務如此之重,你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就退縮了呢!”


時間一眨眼就來到了九月,平壤情形更加嚴重。

李鴻章下令讓葉志超準備攻擊,沒想到葉志超卻説:“現在平壤只有數萬人,希望朝廷能夠增加一點兵力以制訂戰術,讓敵人無處可逃。”可是,當前戰爭逼近,臨時增加兵力怎麼能應急呢?一時間,李鴻章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把葉志超的電報上奏給光緒帝。

光緒帝看到後,很是吃驚,説:“葉志超在還沒有擔任主帥的時候,便大放厥詞,説自己能夠以少數勝多數,可是,如今當了主帥以後卻不敢進擊,前後言行不一,就像是兩個人。”其實,光緒帝根本就不知道葉志超原來是這麼一個怯懦的人。

就這樣,由於葉志超一人的膽小和躊躇,清軍錯過了備戰的最佳機會。等到日軍已經全部進入平壤境內的時候,葉志超卻自我放棄,把指揮權給了各軍的將領,並讓他們自己規劃區域進行防守。這從實際上來説,相當於他放棄了指揮和調度軍隊的權力。

最後,四軍通過協商決定把城南交給衞汝貴和宋慶來防守,城北給左寶貴,城西給豐升阿。各軍獨自戰鬥,協同性十分差,局勢非常被動。而日軍,先對城南發起了攻擊,但是,他們沒想到這裏的清軍數量不僅是最多的,戰鬥力還是最強的,並有兩位英勇神武的將軍。


雙方在城南下的廝殺,戰況非常激烈:衞汝貴親自率領兩路清軍渡過大同江,大振軍心。日軍進擊之路受到阻礙,潰不成軍。衞汝貴和一位猛將趁機追殺,使得日軍首戰嚴重受挫,不僅沒有了糧草,還把彈藥全用光了,恰好又遇到暴雨,只好慌忙逃離戰場。

可以説,城南一戰是清軍在中日戰爭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戰,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場典範戰爭。在這場戰爭裏,清軍共擊斃日軍士兵一百四十多人,重傷二百九十多人,打死了兩個中隊的日軍軍官。在城南一戰發生的同時,城北也爆發了一場戰事:日軍分成兩隊中路,以鉗子的形狀夾擊玄武門。

玄武門的守門將領左寶貴用一千五百多人頑強抵抗日軍七千多人,局面一度告急。左寶貴是回族人,出身於貧苦人家之中。1856年,他果斷參軍,為自己打下了許多功績。1889年,他被授予廣東總兵的職務,負責訓練軍隊。1894年,他奉朝廷的命令援助朝鮮。

在這個危急時刻,左寶貴看到城外牡丹台已經失去了控制,而日軍正在擺佈炮隊位置,準備炮轟北門,清軍難以抵擋,形勢到了千鈞一髮之際。左寶貴心知到了自己報效國家的時刻了,於是,他穿上黃馬褂,毫無顧忌地站在城樓最高處指揮戰爭。


日軍發現他的舉動後,便向他開槍,但是,他依然不怕,繼續在前線作戰,直到他的左胸被大炮擊穿,停止呼吸為止。左寶貴戰亡的消息,傳到北京的時候,光緒帝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一篇祭文,意思大概是:“現在戰爭還沒有結束,敵軍如黑雲般壓來,為什麼還沒有勝利你就戰死了呢?”

在北門失陷的情況下,西門和南門的戰況卻是不錯,接連把日軍打得不敢再輕舉妄為,士氣十分低落。即使如此,清軍還是堅守陣地不退半步,所以,此刻勝負還是一個未知數。突然,葉志超聽到左寶貴陣亡的消息後,以為北門已淪陷,就又產生了退縮的想法。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葉志超臨到戰場的時候才説撤軍,並決定把平壤讓給日本。在與將領們商議這件事的時候,朝鮮的閔丙奭一直苦勸葉志超不要那樣做,全場將領只有馬玉崑一人對此表示反對。無奈之下,閔丙奭只好朝天哀嘆,既嘆自己無能,又嘆國家之未來渺茫。

於是,葉志超給各部隊下令:各自守住陣營,停止攻擊,掛白旗投降,預備撤軍。日軍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就猜出了清軍的撤軍之路,並在這條路上設下重重埋伏。那晚,夜黑風高下着暴雨,清軍結隊,冒着大雨偷偷從西門撤走直奔北方。日軍按照計劃攔截清軍,槍支彈藥和炮火不斷地朝清軍襲來。


然而,清軍沒想到,事情竟會發生得如此突然,士兵們恐慌得四處逃散,一片哀嚎。在這一夜裏,清軍死了一千五百多人,被俘虜了六百八十多人,丟棄的裝備折價共計一千多萬兩,可謂是損失嚴重。而葉志超,則帶領着自己身邊的隊伍和各將領狂退五百餘里,直至過了鴨綠江才停了下來。

平壤一戰大敗,是朝廷和李鴻章怎麼也沒想到的。沒過多久,朝廷便向這場戰役的主要負責人追究責任,而葉志超,則用一些理由搪塞了過去,逃過了死刑。光緒二十六年,赦歸,光緒二十七年,病死鄉里。衞汝貴雖然立下了顯赫的軍功,卻受到了朝廷的責難和詰問,最後,還被處以死刑,真是悲哀!

整個平壤之戰持續時間很短,以清軍大敗告終,清軍死亡近2000人,被俘數百人,而日軍僅以傷亡700人左右的代價奪取了朝鮮北部重鎮——平壤。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宣戰後的首次戰役,也是戰爭中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

可以説,日軍通過戰勝清軍而控制了整個朝鮮,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士氣大振,並把戰火燒至鴨綠江,進一步侵略中國。而中國的勢力則因此戰役而被逐出朝鮮,並且致使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其後陸戰幾乎連戰連敗,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全面失敗。

參考資料:

【《中國近現代史》、《清史列傳·李鴻章》、《實事求是地評價平壤之役中的葉志超》、《瀋陽縣誌·左寶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