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張士誠為什麼失敗
張士誠名字的由來
張士誠在歷史上是個非常有名氣的人物,他出生在1321年,是元末時期抗元起義的重要領導人,曾經帶領着十八人在鹽丁一起進行起義,被人們稱為十八條扁擔起義,他是消滅元朝的主要功臣之一,然而到了後期他和朱元璋的矛盾卻越來越明顯,最後被朱元璋殺死。談到張士誠這個人物,歷史上除了記載了他的事蹟之外,還曾經有過一段關於張士誠名字的由來,那麼張士誠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呢?
張士誠圖片
張士誠名字的由來還要從他的家世説起,他的家是泰州興化白駒場的一户普通的亭民,家庭環境非常貧困,他和三個弟弟都依靠着撐船運鹽生活,日子過得十分的艱辛,因此根本沒有學習讀書的機會,從小就不認識字,那時候他的名字是九四。這樣的環境反而讓他對文人十分推崇,尤其是在他進行起義之後,對文人的敬仰便更加地明顯。
曾經有歷史記載過張士誠名字的由來,因為他做了王爺之後,九四這個名字就顯得十分不合適了,又因為他對文人十分的崇拜,於是他便讓文人幫他想了一個官名,別人就給他起了士誠這個名字,當時張士誠還十分地讚賞得意,然而卻不知自己已經被他最為尊崇的文人所戲弄嘲笑,因為《孟子》中記載着“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以讀成“士誠,小人也”,那個文人其實是在嘲弄張士誠是個小人,可是張士誠被人叫了一生,到死都不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
張士誠為什麼失敗
元末鹽梟張士誠為什麼失敗了?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張士誠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雙方打來打去,誰也不能打敗誰。直到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一舉消滅了陳友諒,同時又擊潰了張士誠的軍隊,最終朱元璋舉得了勝利。優柔寡斷、斤斤計較的性格是張士誠為什麼失敗的主要原因。
張士誠
張士誠跟元朝的關係疏近疏遠,時而叛變了,時而又投降了,這跟他的出身和經歷有關。歷史學家評價他“沒有主見,生性遲鈍,比較怕事。江湖兄弟做錯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責,賞罰不分。”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後,跟君臣討論經驗,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性格都進行了剖析,他們認為張士誠顧慮多,遇事總是斤斤計較,而陳友諒則野心慾望極大。
所以,朱元璋斷定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會選擇袖手旁觀,如果是先打張士誠,那陳友諒肯定會傾巢而出。後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判斷是正確的,朱元璋對張士誠性格的判斷十分準確。張士誠投降元朝,也有他的私心。在此後的幾年裏,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斷進行侵略,擁地達到二千多里。
1363年,朱元璋擊潰了陳友諒,再順勢劍指江浙,張士誠也只能選擇自保。1367年,朱元璋大軍包圍平江城,張士誠拒絕投降。經過十個月的奮戰,朱元璋大軍攻破平江城,張士誠成了俘虜,被押往應天府。之後,因為張士誠拒絕問話以及不進飲食,朱元璋一怒之後下令將他打死。
朱元璋與張士誠
朱元璋與張士誠究竟誰厲害?如果單論軍事的話,張士誠是敗在朱元璋的手中。所以,若以成敗論英雄,張士誠去朱元璋甚遠。在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劉伯温看來,雖然張士誠佔據的地盤最富庶,經濟實力最強,但他的威脅遠不如心狠手辣的陳友諒。所以,僵局之下,朱元璋可以全力去對付陳友諒,一點都不擔心張士誠會趁機來陰自己一把。朱元璋和劉伯温早把張士誠看穿了,他胸無大志又不敢冒險,只願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既然這樣,就讓他幫自己多守一段日子吧。
朱元璋劇照
但張士誠身上並非沒有優勢,事實上,若讓江浙兩地的百姓在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選擇皇帝的話,江浙的百姓會傾向於選擇張士誠,因為朱元璋與張士誠相比,無論是對部下還是百姓,都好到了極致。在張士誠這邊,沒有什麼等級之分,士兵們在他面前大大咧咧都無所謂;他統治期間,江浙地區的百姓上交的賦税了了,只有原來的一成。所以,張士誠很得民心。
在朱元璋看來,自己才是真命天子,他張士誠怎麼也能得民心呢?於是他微服私訪到蘇州,問一老婦人:“張士誠當年在這裏對你們可好?”老婦人張口就道:“張士誠自己知道不是大明皇帝的對手,就讓全城歸附大明瞭,蘇州因此躲過了戰災,張士誠是個好人啊!”見老婦人如此真心地感激張士誠,朱元璋心裏不得不感嘆,在江浙地區,儘管自己贏得了戰爭,但卻還是輸給了張士誠。
張士誠怎麼死的
在元朝末年中出現過大大小小的反元起義者,其中張士誠也屬一員,在當時有張士誠最富有的説法。張士誠為人不僅正直而且很有義氣,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不管自己家庭多麼困難,在遇到困難的鄉親時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因此,張士誠在鄉親的面前樹立起了很高的威信。後來,由於鹽警的欺壓日益嚴重,張士誠率領他的兄弟還有十八個鹽丁起兵反元,歷史上的"十八條扁擔起義"就是由此而來,他成為了反元的首領。那麼張士誠怎麼死的?
張士誠雕像
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駐紮在江浙一帶,在那裏他建立了革命的政權,政權所在的地是當最富庶的地區,同時此地也是元朝的漕糧和財政的主要來源。元朝被張士誠從中切斷,使元朝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早期的張士誠在反元的作戰中勢如破竹,他領導的反元鬥爭,使元朝的軍力受到牽制,同時也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那麼張士誠怎麼死的?
張士誠在起義的前期猶如破竹之勢建立政權,但是在後期的時候,張士誠的弟弟被朱元璋打敗俘虜,而又因為方國珍已經投降敵國,同時又受到元軍的進軍,在內外憂患的情況下不得不偽裝投降於元朝,過了不久之後再一次公開反元,但是在這一次的反元鬥爭中並沒有像前期一樣節節戰勝,最後敗在了朱元璋的政權之下,因此被朱元璋殺死。言至此應該知道張士誠怎麼死的了,他作為反元的領袖,如果朱元璋不滅其口,就隨時可能受到張士誠的再一次起義,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會放過張士誠。
張士誠後代
張士誠是元末義軍將領和地方割劇勢力領袖,最後敗死於朱元璋之手。羅貫中、施耐庵都曾是他的手下幕僚。因為深感民眾疾苦,對百姓愛護有加,所以張士誠在民間享有很高的威望。張士誠死後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説和祭祀活動,連今天蘇州“掛天燈”的習俗都源於對他的紀念。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很多,但歷史的真實已無從深考。
張士誠劇照
認宗張士誠的事很早就有,據考證清末狀元張謇還曾回蘇州姜堰市尋親認祖,但終未果。當今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認同比較多的是,姜堰城北村村民吳大元家中有一塊神秘張姓祖宗牌位,並留有“生死吳,死姓張”的祖訓,由此推斷為張士誠後人。關於吳姓改張姓有兩種判斷,一是張士誠被追殺時,他的子女逃亡到張的吳氏妃子家中,遂隨其舅姓吳,另一是張士誠本稱吳王,所以後人姓吳。還有蘇州府實秋老先生的講述也頗有趣,説是祖上流傳,張士誠唯一兒子逃亡中,提“張府”燈籠,受盤查,慌張中蓋上“張”字,只留下另一個“府”字,所以謊報自己姓府,後來家裏也一直就沿用了這個姓氏。
不管怎麼説,有這麼多有關張士誠後代的故事,有這麼人希望是張氏後人,説明百姓對仗義為民者的擁戴。著名武俠小説家梁羽生還由此還演繹了《萍蹤俠影》的故事,説張士誠的孫子是張宗周,重孫則是風流俊秀的大英雄張丹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