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韓愈的資料
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
韓愈畫像
韓愈的貢獻首先在於他古文理論的完整而明晰。他説“修其辭以明其道”,把古文寫作與儒學、道德、政治和教化聯繫起來,以糾正駢文寫作的遠離社會人生。表面上看,“修辭明道”相對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的自覺是個倒退,其實不盡然,因為當中唐之際,藩鎮林立,佛道盛行,社會的弊病很多,要讓文學與社會脱離是不現實的。
另外,韓愈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不平則鳴”的口號,也就是説,“修辭明道”的實質,不但要將古文與社會現實聯繫起來,還要言之有物,使散文成為抒發個人或羣體生活困頓、悲哀、感憤的工具,“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在散文語言的除舊創新上,韓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説:“唯陳言之務去。”為了追求語言的創新,他有時到了“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痴迷程度。
韓愈的又一貢獻即在於他的創作實踐。他寫了大量優美曉暢的古文,在前代優秀散文之後,為後世讀者樹立了良好的揣摩學習的樣板。韓愈的散文,多屬應用文,但他儘可能將這些非文學的實用文寫得富於文學性,諸如書啓、墓誌、記、序、哀祭等等,他都儘可能寫得有氣勢,有創新,有真情實感,為了增強古文的可讀性,他常常把史傳文學、傳奇小説的敍事、描寫功能移入古文中,使實用文體具有抒情之美、敍事描寫之美,饒有“純文學之情趣風神”。
韓愈是個什麼樣的人
韓愈,人如其名,愈,超越也,前超古人,後無來者,絕非平庸之輩。韓愈其人着實擔當起這個這個名字。而此名的由來也是韓愈幼年時自己所立下的壯言,因其兩位兄長韓會、韓介皆以人字頭的字為名,韓愈遂遵循其規律,以愈為名,另為其增添了深意。
韓愈塑像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二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二十五歲才及第進士,逐漸在政壇上施展自己的抱負。
韓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思想傾向復古。他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唐王朝統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領導了唐代反駢文的“古文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敍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初春小雨 韓愈
《初春小雨》又名《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者韓愈,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初春小雨》插圖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詩中的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鋭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韓愈聽穎師彈琴審美賞析
《聽穎師彈琴》是韓愈所作的一首詩,主要是表現他在聽當時著名琴師穎師彈奏琴曲時的感受。全詩並沒有交代什麼聽琴的時間地點以及其他人物,而是開門見山直接對音樂進行了生動的描繪。詩人通過自己的坐立不安,以及激動的淚流滿面來表現音樂的深刻感受,證明琴曲充沛感人的力量。
韓愈聽琴
詩歌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描繪韓愈所聽到的琴音。詩歌以兩小兒女的絮絮私語比喻琴曲的嫋嫋升起,本是柔和甜蜜的聲音,後又突轉風格變的激揚萬分,猶如戰場上浴血拼殺般的激烈。然後又再一次轉會柔腸的曲調,前後呈現出一種抑揚頓挫之勢。緊接着又像鶯鶯啼鳴的鳥叫,彷彿進入了靜謐的林中,且林中還有一高傲的鳳凰,原本高高在上結果卻一跌千丈,甚是悲慘。這其中其實也是暗合了韓愈自身那飽受貶謫之苦的官宦生涯,原本也是要針砭時弊,怎奈懷才不遇。
詩歌的第二部分是寫韓愈聽曲的感受以及反應,藉以側面表現出穎師的琴聲之美妙。詩中的韓愈説自己雖不懂琴曲之妙,但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打動。在聽琴聲的過程中,韓愈是坐立不安,並且是淚如雨下,連身上的衣襟都被沾濕了,可見琴聲的感染力之強。最後道出穎師的琴技高超,認為本來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穎師卻能將人先放進無憂的天堂中,下一刻就能打入水深火熱的地獄裏。
全詩無論是意境的創造還是遣詞造句,都有獨到之處。這首詩也被後人推崇為幾首寫聲音中的佳作,和《李憑箜篌引》還有《琵琶行》並立於世。
韓愈陵園
韓愈字退之,和柳宗元一樣是唐朝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主張恢復先秦時期的散文語言,文章要以表物表意為主要目的,而不是僅僅靠浮華的文風和辭藻奪人眼球。韓愈死後,諡號“文”,後人也稱之為韓文公,葬在他的老家焦作孟州市附近。唐代就在先焦作市七十多公里外的韓莊村建了韓愈的陵園,至今也有一千兩百多年了。
韓愈陵園
韓愈陵園南面瀕臨黃河,北面背靠太行山,周邊還有丘陵環抱。陵園始建於唐朝敬宗寶厲元年(公元825年),墓冢高足有十多米,在墓冢之前還建有祠堂、饗堂。祠堂內部還存有十三塊石碑,均是一些記載韓愈生平事蹟的內容。陵園內的神道碑是韓愈生前教導過學生皇甫是書寫的,上面的內容也是陳述韓愈生平事蹟的。園內的墓考碑則是一個清朝的學着撰寫的,上面洋洋灑灑寫了足有兩千餘字,內容大致和其他的墓碑相仿,不過也是發表了一下作者的思想,末端以古詩句結尾。
韓愈墓前有兩株極為顯眼的松柏,是當初為韓愈建造陵墓時就種下的,到現在已經快有一千兩百年了。雖然歷經了千年的風霜雨雪,但是松柏更顯雄勁有力,生機勃勃,枝葉也是年年繁茂,後被稱為是“唐柏雙奇”,是孟州的一大奇景。
由於韓愈是中國文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和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更是為當時弊端可見的文壇注入了鮮活的生機,對當時後後世的影響都是深遠的。所以韓愈的陵園也是今人的文化聖地,當今的韓學研究院就設在此處。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也曾數次考察過陵園,國家對於它重視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