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太宗屬什麼生肖 唐太宗年號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唐太宗屬什麼生肖
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一直有爭議,有兩種説法,一種是生於公元598年1月份,那麼按照這個説法,李世民屬蛇;另一種是李世民生於599年1月份,這樣來看,他就是屬馬。
唐太宗劇照
很多人奇怪,千古明君,居然出生年月都不清楚。其實在那個年代很正常,那一年是公元598年,隋朝的開皇十八年,這一年楊堅的兒子楊勇離奇失蹤了,然後另立楊廣為太子,多麼滑稽,李世民出生,楊廣變成了太子。當時的楊堅還是在發展農業,提倡節儉,可以説在楊堅任內,隋朝還算是國運不錯,百姓休養生息。後來楊廣修建隋朝大運河,疏通了水路運輸,不過這件事倒是勞民傷財,導致百姓負擔過重,很多人都死於徭役。
百姓一旦負擔過重就會造反了,於是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就有李世民家的瓦崗寨兄弟,竇建德等許多起義軍,楊廣試圖用殘酷的鎮壓滅掉農民起義,卻不知道這樣越來越助漲百姓的反心,很多人都加入了起義隊伍。李世民稍微大一點的時候,隋朝天下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李世民跟隨父親打仗,他看出了要想奪取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有錢,不是有軍隊,而是得人心,百姓相信你,才能抓住這天下,所以他和李淵的隊伍才能在那麼多的起義軍中脱穎而出。至於他具體屬相是蛇或者是馬,就無法考證了,畢竟生於戰亂之時,況且自己父親還是隋朝的“反賊”,大家估計都沒那麼在意李世民的屬相和具體出生年月了。
唐太宗年號
唐太宗是唐朝的時期的皇帝,唐朝最鼎盛的“貞觀之治”便是由他創立的。而之所以是貞觀之治,是因為唐太宗的年號——貞觀。
唐太宗圖片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觀”二字,就是取自於《易經·繫辭下》中的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的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我們應當順應這規律的發展。因此,“貞觀”大概就是順應規律的意思。宋朝理學家朱熹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説:貞,即正;觀,即示。“貞觀”即正示,這裏朱熹要我們正示的就是社會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唐太宗的確在正示歷史,正示社會的發展。
唐太宗定年號為“貞觀”,大概就是因為他深知順勢而為的道理。在唐太宗後來對國家的治理上,處處體現“貞觀”二字的含義。唐太宗即位後,以史為鑑,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順應民心,推行了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税,福澤百姓,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更設立諫官一職,虛心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著名的諫臣。唐太宗勤政愛民,他執政期間,甚至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現象。
盛唐風貌我們無法想象,只知道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更有多國使節來訪,周邊藩國上供,唐朝也成為當時的“天朝”,唐太宗更被稱為“天可汗”,後人將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唐太宗的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後世敬仰的明君,是萬人矚目的“天可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二十一個女兒,但是這樣一位輝煌一生的君王,主導了玄武門之變的君王,他的兒子們又是如何的呢?
李承乾圖片
長子李承乾,後來的恆山王。李承乾生於承乾殿,因此叫“承乾”本來雖是長子,但是腿腳不好,即使作為儲君,依舊惶恐,李承乾成年後沉迷於酒色,甚至謀反,最後被廢,死在了發配的途中。二子李寬,即楚王,過繼給了楚哀王李智雲,早夭。三子李恪,即吳王,李恪才德兼備,卻在房遺愛謀反一案中受冤而死。四子李泰即魏王,也因太子之位而死。五子李祐,即齊王,因為發動叛亂被賜死。六子李愔,因房遺愛謀反案受牽連,被貶為庶人,發配巴州。七子李惲,被誣告謀反,因為害怕而自殺;八子李貞,因為反武則天失敗,自盡。九子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雖然沒有被殺,卻將李家天下交給了武則天。十子李慎,被武則天所殺。十一子李囂,十二子李簡,都在封王后沒多久去世了。十三子李福,即趙王,雖無過,卻也無功,得以善終。十四子李明,於太宗晚年與人謀反,最終自殺。
唐太宗的十四個兒子,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安享晚年,其他的要麼死於非命,要麼因為爭奪太子之位或者皇位而死。最是無情帝王家,這樣的結局,不知唐太宗想到過沒有?
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紀》,其中有關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馬光記錄下的有關唐太宗的治國理論和歷史故事。本文通過唐太宗與臣子討論弓箭的好壞,以表明自己即使作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國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
唐太宗圖片
一日,唐太宗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説:“我年少的時候喜歡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來狩獵。後來我將我收集的弓箭給制弓箭的師傅們看,制弓師傅卻説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問他為何?師傅説,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會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麼會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我雖然是皇帝,可是並不能細緻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邊關軍隊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論弓矢後,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幾乎都與唐太宗交談過,以方便唐太宗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政治上的得與失。而從唐太宗論弓矢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瞭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愛民如子,更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進步和改善,用這樣的方式治理天下,難怪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也難怪唐朝會成為中國曆朝歷代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治國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民族最鼎盛繁榮的社會風貌和政治格局。當時的唐朝也被人稱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為“天可汗”,可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了,而開創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後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圖片
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為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並且唯才是用,科舉選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選拔制度;設立諫官,虛懷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諫臣的代表人物。在經濟上,減輕百姓的賦税,勞役,兵役,注重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生產,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於民,使得盛唐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現象。
在軍事上,推行“寓兵於農”。百姓在農忙的時候務農,在冬季習武,這樣舉國皆兵的訓練方式,使得唐朝的邊關失地逐漸收回,漸漸成為當時唯一的大國。在文化發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學説,倡導“詩書禮儀”,唐朝也因此成為歷朝歷代文豪的多產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還特別注意民族的統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和平統一。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終於成為當時世界大國,而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為歷代君王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