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本科,託福硬傷,美國藤校全獎,我創造了’歷史‘!

雙非本科,託福硬傷,美國藤校全獎,我創造了’歷史‘!

基本情況:

2016級本科生

學校:上海某財經類雙非院校

專業:經濟學

GPA:3.69/4.0

TOEFL:95

GRE:152 169 3.5

海外交換:無

海外暑研:無

申請項目:2020 Fall入學美國經濟學博士

研究方向:Microeconomic Theory

最終去向:

Columbia Econ PhD

寫在前面

感謝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每一個人!

經濟學博士的申請確實是有套路可循的,但這樣的套路也只是為適合讀Econ PhD的人準備的,而真正適合的人又不一定需要遵循這些套路。Anyway,我希望大家在做出是否要申請的決定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讀經濟學博士以及是否真的熱愛學術研究。

關於經濟學博士的申請概況及後續發展,請大家參考大佬所寫的

“2020秋,普林斯頓,我與mentor順利會師”

一文)。該文已經對經濟學博士申請的各種套路進行了介紹,若能先閲讀完該文再閲讀本文,效果更佳。另外,本文的經驗和建議也僅針對想要申請經濟學博士的大陸本科背景的同學。

個人背景詳述

經濟學博士申請者之間往往有巨大的背景差異,為了不讓大家在看了我的基本情況後對申請產生一些錯誤的印象,我在這裏先對自己的背景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除了標化成績之外,個人背景主要包括了A—本科所在學校、B—所修數學與經濟學相關課程及成績、C—獲獎經歷、D—助研及獨立科研經歷、E—推薦信這五個方面。當然,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A.本科學校

我的本科學校是雙非,這其實並無大礙,對我而言真正不利的是,在我之前我校還沒有本科直接申請經濟學博士的案例——這或許意味着許多教授心裏會對我這個人的可靠性打一個問號,也可能意味着我的申請會被許多學校所直接忽略。

近年來,國內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穩定地輸出一些本科生直接去美國讀經濟學博士,例如復旦、人大、中財、武大等,而不再像原來那樣僅侷限於清北。這些學校的同學基本不必擔心上述問題的發生,只需按照正常套路準備即可,應屆直接申請也具備可行性。據我所知,除極個別頂尖項目外,大多數經濟學博士項目的admission committee在審材料時會建立一個來自中國的application pool,而這些學校的同學在這個pool中被忽略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對於本科背景和我類似的同學,如果你的目標是top 30的經濟學博士項目,那我的建議是不要應屆本科直接申請,除非你有publication或有美國經濟系大牛的強推。你可以選擇

gap一到兩年去做full-time RA之後再申請,這一做法目前很流行,但申請到好的RA position的難度也很大;

申請一個好的跳板項目,如Chicago MAPSS,Yale IDE,LSE EME以及Duke和Wisconsin的經濟學碩士項目。

我最終選擇了應屆直接申請博士,一方面是因為我有publication,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預算約束。目前來看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B.課程與成績

對於GPA,不同的項目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建議無論如何不要低於3.5/4.0,至於數學課、核心課程和高級課程的成績則應儘量接近4.0/4.0。相比於GPA,經濟學博士項目會更看重你上過哪些高級的數學課和PhD-level的經濟學課以及在這些課程中的成績。

作為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經濟學相關的基礎及中級課程我自然都上過,也上過幾門為我們實驗班專門開設的略高級的課程;數學課我只學了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這四門課。可以看到,我的課程儲備算是比較糟糕的了。

事實上,目前的行情下,數學課上到實分析只是標配,經濟學課程方面大量的申請者已經上了不少first-year PhD courses。如果可能的話,請大家在海外交換或是做RA的時候去上這些高級課程,這樣獲得的成績往往更有説服力,而且如果獲得的成績特別好,那還可以找任課老師要一封推薦信。

經濟學博士項目之所以要關注你的課程儲備,除了判斷你的潛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需要知道你是否能在博士前兩年survive。而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申請者早就上過一輪PhD第一年的課程,因此是否能survive這一問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受重視了,committee也逐漸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申請者的研究能力上,這也意味着課程和成績已經很難成為一個申請者的優勢了,但如果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卻依然很容易成為劣勢。

雙非本科,託福硬傷,美國藤校全獎,我創造了’歷史‘!

C. Awards

大多數獎項他們都不會在意,除非是一些國際知名賽事,如IMO……當然我不認為IMO金牌得主會需要看我的申請總結。我自己在CV中只寫了高中數學競賽的獲獎,碰巧遇到了對國內奧賽有一些瞭解的教授,所以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Research

科研無疑是博士申請的主旋律,經濟學博士也不例外。對我而言,研究經歷可以算是我所有申請材料中最有優勢的部分。

我真正的學術研究經歷始於大三第一學期,在校內導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閲讀論文並嘗試做一些研究。截至大四第一學期申請季,我和導師合作發表了兩篇論文,都發表在經濟學國際三流及以下的期刊上;我還有兩篇working paper,一篇是和校內導師及一位知名教授合作的,大三暑假時投到了某field top期刊;另一篇是和另一位教授合作的,文章裏還有沒解決的問題,申請時將文章作為writing sample提交了。我還參加過一次國內某大學舉辦的國際博弈論會議,作為唯一一名與會的本科生報告了一篇working paper。

這樣的科研經歷其實仍存在着許多不足,我總結如下:

publication的期刊不夠好,影響有限;

四篇文章中有三篇其實是在關注同一問題,而這一問題實際上不是那麼重要;

全部都是合作論文,沒有自己作為獨立作者的文章。

優勢自然也是有的:

有兩個publication,儘管期刊不夠好,但總比沒有強——事實上大多數Econ PhD申請者都是沒有國際期刊發表經歷的,這實在是因為經濟學的發表週期長、難度大,越是好的期刊越是如此,想在本科期間發出好文章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篇文章中有三篇在關注同一問題,個人認為這樣具有延續性的研究對申請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幫你節約時間。我在網申遞交完之後短時間內又寫完了一篇新的論文並投了出去,而這篇論文的主題仍然是之前三篇文章所關注的問題。如果關注的問題足夠好,你甚至可以在博士階段繼續開展相關的研究。

考慮到經濟學在本科階段完成decent publication的難度,我覺得單純地依靠publication來申請經濟學博士是不靠譜的。對於有志於申請top 10的同學,你可以像我一樣有一到兩篇short communications的發表,這個應該不會浪費你太多時間,但能在邊際上給你一定幫助。另外,我們應該鼓勵的是在本科的前兩到三年將基礎打好,然後找到一個好問題,去完成一篇高質量的working paper。

除了上述這種independent research,還有一種研究工作也是我們常提起的——助研工作。關於RA,我個人認為有可能的話還是應該選擇去給那些大牛教授做全職RA,可以是暑研,也可以是在gap year。同時工作的內容也應該要有一些質量,如果只是處理數據、整理文獻,那麼這段經歷本身應該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

我在大三下半學期通過郵件聯繫到了一位我非常感興趣的教授,給他做了一段時間名義上的遠程RA,但由於自己手頭還有幾篇文章在做,同時還要兼顧學業,所以並沒有花很多精力在這份RA工作上。後來我問那位教授能否給我寫推薦信,他委婉地拒絕了我,主要原因是我給他做的工作實在不足以讓他寫出一封有細節的推薦信。不過在這之後我和這位教授還是保持着聯繫,考慮到我們研究興趣的契合程度,這段經歷儘管沒有給我的申請帶來幫助,但從長遠來講,這樣的connection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E. LoR

一個申請經濟學博士的同學會需要4-5位推薦人,每個申請的項目提交3-4封推薦信。推薦人首選美國經濟系的教授,其次是有可用connection的國內教授。一般來講建議大家選擇以下幾種推薦人:

co-author:和你合作寫論文的教授往往能比較準確地説出你在paper中的貢獻,也能對你的研究能力作出令人信服的評價;

海外暑研或做full-time RA時的advisor;

海外交流時PhD-level課程的任課老師;

other professors:包括國內導師、國內高級課程的任課老師、參加學術會議時認識的教授等。

要注意的是,請任課老師寫推薦信的前提是你在這門課中表現出色,另外,基礎課程和中級課程的任課老師所寫的推薦信一般都不會有什麼作用。

我的四位推薦人都是中國人,除了我國內的導師之外,另外三位都或多或少與美國的經濟系有一些聯繫。四位推薦人中有一位是在開會時認識的,他應該是在推薦信中寫了我作報告的情況;而另外三位都算是我的co-author,之前也都提到過了。

關於標化考試

先説GRE。GRE數學部分大陸本科生基本都是169或者170,這沒什麼好多説的;verbal部分大多數學校對國際生還是比較寬鬆的,150基本上可以申請了,155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不過聽説也有極個別學校是“GRE控”,例如Northwestern經濟系錄取的學生GRE verbal平均在165以上,AW達到了5。另外,我也聽説有個別學校會機篩AW3.5以下的,我相信這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至於TOEFL,100分能解鎖絕大多數學校,不過最好還是考到105以上,口語23基本能用,但考慮到有些學校第一年有TA要求,所以最好能到26。託福本質上還是一個過線即可的東西,如果你的科研或推薦信非常出色,那很可能你真的只需要一個壓線的成績;可如果你的研究經歷以及推薦信都很普通,那拿出“漂亮”的標化成績單似乎是很有必要的。關於託福拼分問題,大家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不過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不會用到拼分成績。

關於套磁

如果説理工科的套磁是決定性的,那麼經濟學的套磁至多隻能是輔助性的,甚至大多數同學不應去嘗試套磁,除非:

有publication;

有出色的working paper;

推薦人是大牛教授;

推薦人與你想套的教授有不錯的私交。

以上四種情況中,對於後兩種情況,我其實也不建議套磁,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請你的推薦人幫你寫私推或直接打電話推薦。

雙非本科,託福硬傷,美國藤校全獎,我創造了’歷史‘!

關於世畢盟,GGU

我是大三上結束之後加入的GGU,這一時間點其實已經有些晚了,當時我手頭有一篇投出去的文章,但對於申請還是兩眼一抹黑。不過mentor和培訓師還是很有針對性地對我的情況進行了梳理,並及時作了規劃。第一次meeting時我還對自己有些信心不足,但mentor的鼓勵給了我很大信心,同時他也向我全方位介紹了經濟學博士的申請,讓我明確了自己的優劣勢,也知道了自己接下來應該怎樣去提升自己。而隨後的每次meeting,我也同樣有很大的收穫。

對於已經確立了讀Econ PhD這一目標的同學,我的建議是儘早加入GGU,這樣你可以儘早地獲得mentor和培訓師的建議,從而按照規劃一步步地準備和提升。

經濟學博士的申請難度是很大的,而根據我有限的瞭解,GGU可能是極少數能夠handle經濟學博士申請的機構。考慮到經濟學申請的特殊性,有top經濟系在讀PhD作為mentor是十分重要的,和mentor的交流使我逐漸開闊了眼界,也使我在準備申請的後期對自己保持着準確的定位,而當我感到迷茫時也總能獲得有針對性的建議。而培訓師的存在使我在整個準備和申請過程中的繁瑣問題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讓我能夠將更多時間投入學術研究中。真的很感謝我的mentor和培訓師!

總結

經濟學博士申請,最重要的無疑是connection——可以是你自己尋找的connection,也可以是你的推薦人帶來的connection。它至少保證了你不會被淹沒在茫茫申請大軍中——有些項目的申請者實在是太多了,但funding一共才那麼點,所以admission committee不會也沒有必要去仔細閲讀每個人的申請材料。

除了connection之外,大牛推薦信的強度以及solid research experiences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手握大牛強推或是有一篇field top級別的working paper,那麼它們很可能是決定性的。如果你有和教授合作的publication,那麼一定要請ta在推薦信中寫出你的具體貢獻。此外,課程儲備和GPA也不應被忽略,至少不應讓它們成為你的劣勢。

關於是否要去參加海外交流和暑研這個問題,我覺得這還是要取決於申請者的目標、自身條件以及時間安排。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但不得不承認,在同等能力下,有過這些經歷的同學在申請中會更佔優勢。

整體上Econ PhD的申請還是很玄學的,給定申請者A和B以及同檔次的學校X和Y,可能學校X會給A offer而給B rejection,而學校Y會錄取B並拒絕A——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多了,這可能是因為X、Y在評價申請者時側重點不同,也可能是由於A和B擁有的connection不同而導致,更可能地,只是因為玄學。因此在申請經濟學博士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選擇15個以上的項目,也可以詢問一下自己的推薦人是否有可用的connection,推薦人提及的項目儘量都申請一下。

經濟學出結果整體上比較晚,從提交完網申到大多數項目出結果大致需要兩到三個月,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和申請的學校的教授有聯繫,那在這期間還是要保持聯繫,另外paper有進展也是可以update的。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出乎意料的,可能有驚喜,也可能發現自己被保底項目拒了——不管怎樣,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後坦然地迎接PhD生涯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58 字。

轉載請註明: 雙非本科,託福硬傷,美國藤校全獎,我創造了’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