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從努爾哈赤起兵到滿清問鼎中原,在烽火狼煙中,一頂頂鐵帽子脱穎而出。這些宗室將領們,南征北戰,為大清的基業立下赫赫戰功。

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在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中,有三位實際上是一家:禮親王、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第一代禮親王代善是克勤郡王始祖嶽託的父親,是順承郡王始祖勒克德渾的祖父。如此榮耀,在大清皇族中可謂絕無僅有。努爾哈赤16個兒子,並且都有赫赫戰功,但只有代善能在多次風暴中保全自己。即使到了康熙年間,代善家族依舊榮光無限。康熙在其遺詔中還特地交代雍正,要優待代善後代,這與其家族的影響力密不可分。

為滿清立下赫赫戰功,為皇權的一脈相承作出突出貢獻

作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與其他兄弟相比,無疑是幸運的。在他年輕時,就追隨父兄征戰。努爾哈赤起初本想讓長子儲英繼位,但褚英卻偏偏不爭氣,被廢除繼位資格,最終無疾而終。之後,努爾哈赤認定代善為繼位人。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封代善為大貝勒,位居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之上。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隨着威望的提升,權力的加重,代善成為愛新覺羅內部鬥爭的“標的物”。1620年,先是有人舉報代善與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關係曖昧,接着又因為計較住宅問題而引起大汗不滿,後處理家庭矛盾不公而被訓斥。最終,努爾哈赤廢除了代善的儲位,並收回其部屬。從此,經過打擊的代善,行事變得低調起來。加上他性情温和,遇事不露鋒芒,在之後的鬥爭中多次化險為夷。

努爾哈赤去世後,由於沒有明確繼位人,有希望繼承的只有代善與皇太極,但低調的代善不僅沒有爭奪,反而主動推舉皇太極繼位。在皇太極時代,由於皇權集中的需要,代善同樣受到一些排擠,但終究度過難關。由於多年的征戰,代善積累不少功勞,皇太極稱帝時,封他為“和碩禮親王”,並加授“皇兄”稱號。

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同樣沒有指定繼承人。當王公貴胄為了皇位而劍拔弩張時,代善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沒有明顯偏袒其中一方。最後,各方達成妥協,擁戴六歲的福臨繼位。但權鬥並未結束,為了維護皇室內部的團結與穩定,代善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兒一孫。正是這種高風亮節的作風,晚年的代善得到了非常高的尊崇,堪稱清初愛新覺羅家族的楷模。

毫不誇張地説,沒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極、順治都難以上位,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康熙、雍正。因此,在代善去世後,順治特批一萬兩撫卹金,是當時親王標準的兩倍。後來,康熙在追憶這位伯祖時,曾充滿感激地褒獎他“忠冠當時,功昭後世”。面對大清王朝創業元老的後代,皇帝給予一定優待,並不過分,尤其在清朝那個人情社會,還能體現自己的帝王風度。

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家族影響力大,成為皇帝需要籠絡的勢力

代善的八個兒子,三人成了親王,兩位郡王,一人貝子,一人輔國公。在皇族內部,禮親王家又被尊為實際上的掌門人,號稱“諸王之首”。各家王爺出席活動時,禮親王的位置往往比較靠前;在滿清八旗中,代善家始終有強大影響力。

清朝從始至終,都是以滿清八旗為基本依靠力量。不管誰當皇帝,都要照顧旗人的利益,維護八旗的穩定。在康熙傳位雍正之時,朝局不穩,尤其需要八旗上層家族的支持。代善家的影響力大,自然就成了皇帝倚重的力量。

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此外,在康熙朝,代善的後代,並不完全靠祖上蔭庇,也出現幾個有功之人,比如康親王傑書。傑書曾為鑲白旗都統,參與過平定三藩的戰爭,勸降了耿精忠,剪除了吳三桂的羽翼,收復福建;擊退鄭經,讓朝廷騰出手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後來,傑書回朝時,康熙親自迎接。

秋媚説:皇室善待禮親王后代,與當初皇太極打擊禮親王的目的如出一轍,更多出於政治上的權衡,需要他時可以高高掛起,不需要時也能讓其迅速邊緣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8 字。

轉載請註明: 康熙傳位時,為什麼刻意交待雍正皇帝,要尊重禮親王代善的子孫後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