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出門乖乖的別鬧脾氣——買一個你喜歡的玩具

這樣的方式有沒有用呢?當然有一定的效果,有些甚至是立竿見影的,否則不會有那麼多家長選擇這個方法。

但那些總是需要有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才肯去學習和做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結果可能沒有家長想象的那麼美好和樂觀!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滋生孩子的功利心

第一次你用物質來鼓勵孩子,他就會等着你第二次來鼓勵他,然後第三次、第四次;這不正是告訴他,有了勞動,才有報酬嗎?雖然話沒錯,但是傳遞的價值觀是錯誤的。

孩子小時候應該傳遞的是,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寫作業都是自己應該做的,物質獎勵是激勵措施,而不是報酬,這不是交易行為。

靠獎勵激發起來的行為,就必須靠不斷升級的獎勵來維持前進,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對物質要求就會越來越高。

如果有一天,家長不再給孩子物質獎勵,或者無法滿足孩子的胃口,那麼就再也無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破壞孩子的內動力

採用一些外在手段去激勵孩子、激發孩子的動力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沒弄懂內動力和外動力的區別。

我們選擇物質獎勵,出發點是期望孩子可以開始去做一件事,但最終目標是孩子將來,無需家長的催促和獎勵,也可以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而物質獎勵更多激發的是孩子的外動力,有了外界的刺激,那些“利益和好處”,驅動了他們達成目標。

外動力和內動力是此消彼長的,外動力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孩子的內動力就會漸漸喪失。

那麼等到某一天孩子沒有得到外動力,同時自己也不具備內動力,那麼他們將會變本加厲,徹底放棄。

同時孩子的思想觀念也會慢慢進入一個錯誤的方向,最典型的就是:“學習/做家務/做事不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是爸爸媽媽或老師強加在我身上的”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如果家長認真看了上述分析,那麼小競相信大家對於正確的解決方法,心裏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認知。

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物質獎勵並非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適當採用完全是可以的,只是不能過度或者一味地採用“外動力”刺激方式。

外動力和內動力兩種激勵方法,要合併進行,並且以內動力刺激為主導。

什麼是內動力刺激呢?對應物質獎勵,自然就是精神獎勵了。

01、 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有天然的“內動力”。

比如看電視、玩遊戲,別説需要家長催促和提醒了,就算家長去阻止,也擋不住孩子的熱情。

但是對於學習這件較為枯燥且艱難的任務,孩子的內動力普遍比較弱,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

這個過程如果展開來説,又是一篇單獨的話題,小競改日會做一篇詳細的分享。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02 獎勵孩子良好的行為

如果孩子能對一件事產生興趣,自主探索,當然是最好的,那如果不能呢?我們又該怎麼辦?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精神上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已經發生的良好行為。

比如孩子今天花2個小時完成了作業,這個時間肯定不是孩子最高效的結果,其中存在很多不足。

但是我們不要抓着孩子不好的地方,不要放大缺點,而是要肯定他們表現優異的地方,讓他們能夠保持下去,再談提升。

比方説:“你今天做完作業後自己檢查了,怪不得媽媽剛才幫你校對的時候,發現正確率比昨天高了!”

或者説:“你寫語文作業的時候特別專心,只花了30分鐘,如果數學也能這麼快做完,你今天就能多出一個小時拼積木了!”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孩子在得到這樣的肯定後,心理上有巨大的成就感,思維也會朝着積極正面的方向發散,比如“我真棒,我能行,下次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但如果家長總是抓住錯誤去批評,比如:“你數學怎麼做得那麼慢!是不是上課沒聽懂?是不是剛才開小差了?”

那麼孩子很有可能越來越討厭數學,下次寫數學作業時,心理上會很逃避,會越拖拉,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今天的分享的內容,也是一位家長找到競思老師提出的疑問,孩子在上競思“家庭學能管理”訓練課程後,在專業老師的引導幫助下,慢慢提升了內在的學習驅動力。

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會走一些彎路,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在競思看來是非常可惜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5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些習慣了有物質獎勵才學習的孩子,後來都這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