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的反思:當我們迎來返校復學,我們迎來了什麼?

因為疫情,我們的教學由線下轉到線上,切切實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教學即將由線上轉到線下,返校復學之際,也是新的教育時機和教育生態到來之時,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準備?一起來看杭州二中校長尚可的思考與建議。

一位校長的反思:當我們迎來返校復學,我們迎來了什麼?

在返校復學之際,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回望,需要省視,也需要展望。需要我們的內心明亮、視野寬廣、頭腦鮮活。

復學先複習,在回望中習得人生

疫情是一種考驗、一種警醒、一種啓示;而教育本身則是一種喚醒、一種哺育、一種引領。這個寂靜的春天,疫情突如其來,每個人都被複雜情緒裏挾,經歷緊張、擔憂、焦慮、沮喪和感動,每個人似乎都經歷了一次成長。在復學之際,我們需要複習,不僅需要複習知識,更需要複習疫情中的故事與精神,引領學生在回望中習得人生。

不管是十多年前的一場“非典”,還是如今的“新冠”,縱然病毒肆虐,危險重重,但是總有一些人敢於“逆行”勇敢向前,築起了我們生命的防護線;總有一些人會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撥開陰霾,守住晴天!災難總是突如其來,生命難免短暫脆弱,而在災難和生命面前,我們會更懂得有些簡單的詞彙是那麼深刻:什麼叫堅毅勇敢,向死而生;什麼叫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什麼叫挺身而出,責任擔當;什麼叫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什麼叫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災難是非常疼痛的,但是災難裏面顯現的人性光輝,卻是極其温暖的。我們要讓這些美好的詞彙深深流淌在學生的心脈之中。

詩人海子有一首《訊問》,放在當下的情境恰如其分:“在青麥地上跑着,雪和太陽的光芒。詩人,你無力償還 麥地和光芒的情義,一種願望、一種善良,你無力償還……”疫情的發生,無疑也是一次深刻的“訊問”:關於人與自然關係,關於生命的教育,關於學習和生活方式的重構……復學之後,我們在告知學生健康知識,提醒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更需要引導去思考這堂人生大課,去學習體悟這本擺在面前的鮮活的社會教材。

我們要把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融進日常教學中,把握教育契機,注重方式方法,“潤物細無聲”。要通過這場疫情讓學生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跟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跟你的未來相關,跟未來的你也相關。災難是生命的痛點,也是思考生命的起點。熱愛生命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同情生命是道德品質的底線,保護生命需要感動和法制,敬畏生命則需要擁有信仰。我們要教育學生以大胸懷、大作為、大格局,以點點星光去點亮一個人、一羣人,去點亮這個世界、這個時代。

復學當覆盤,在省視中盤活課堂

因為這次疫情,以前知識傳播往往只能在教室進行,如今一個老師面對一台電腦或者一塊平板就可以對着電腦另一端的學生,甚至線成千上百的人完成授課……不管你是被動還是主動接受,我們的教學切切實實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在線上再次轉到線下學習之際,我們是不是需要進行一次圍棋高手式的“覆盤”,盤活課堂,盤活教學?在覆盤中分析得失,更新思維,提升自我。

返校復課之後,作為老師,對前段居家線上教學中共性的重點知識、重要方法、學習疑難、關鍵問題要有分析研判、銜接過渡、鞏固加強和複習提升。尤其要特別關注居家線上學習缺少同伴討論、學習過程深度不夠、思維層次偏低、多角度多情境應用欠缺的問題,要加強知識的建網成格,加強思維的深度加工。針對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不一、居家學習情況各異的現狀,要了解掌握情況,針對性地對學困生給予特別輔導和幫助,且在近段時間特別重視答疑解惑。我們要做好後半學期科學的教學計劃,對臨時無法返校的學生繼續開展同步網絡教學,課後還將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效果的在線回訪和幫扶。

疫情中的全民網課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教學實踐,成果非凡,得益於這些年來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日新月異,得益於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持續推進。這也是中國目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在線教學的實驗、居家學習的實踐活動、檢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驗、多方協同教學管理的實驗,看似是權宜之舉,實則意義非凡。這將對今後的教學改進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當下,“從前慢”確實只是一個浪漫的懷念,“今天快”已真切地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未來已撲面而來,教育需要選擇,教育需要變革。疫情之下,線上教育的蓬勃興起,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物理學習空間,更是教學形態和生態。這是在復課之際留給我們教師的思考題,也許也是必答題。具有智能化、個性化特點的線上教育已經展示了未來教育的雛形,這將倒逼着教師要轉變觀念並採取行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霸主”,我們與學生都是“學習者”,必須要在省視中調整自我,更新自我,積極探索“未來課程”的實踐。前段線上教學的體會更能使我們把握線上線下的特點和優勢,盤活課堂,盤活教學,打造新型的多元化及個性化的教學空間,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品質,給學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方法和能力,為學生的多樣發展和卓越發展而奠基。

一位校長的反思:當我們迎來返校復學,我們迎來了什麼?

復學亦復歸,在展望中歸回本質

無論如何,這次規模龐大、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已經給教育留下了變革的基因。這一場重大疫情的考驗,也讓我們思考着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係,也讓我們思考着教育的未來。未來到底將會是怎樣?新時代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做怎樣的重塑或建構?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未來的十年,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醫療、無人駕駛、太空旅遊,等等,很多曾經的不可能一一會變為現實或者可能。有人預測,到2030年代,目前50%以上的工作崗位或都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全球的產業鏈再次出現重塑機會。未來的競爭,不只是知識上的競爭,更是學習力的競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競爭。

顧城在一首詩説:“你不願意種花。你説,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對於時代的快速變化,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為畏懼或者惰性而逃避,必須走向前去擁抱時代,創新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大力發展科學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人文思考和人文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迎接未來。當時代如疾馳的列車從不停歇的時候,教育者只有立足時代,面向未來,以培養未來需要的人為本,才能讓學生換得長久的車票。

在如今學生即將復歸到校園學習狀態的當口,我們需要展望,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們也需要堅守,教育根本上又是“人的教育”。教育並非只是傳遞知識,而更應將學生的內心喚醒,幫助他成長。學校並非只是考學、升學的地方,而更應是學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長的地方。教育者不僅要把學生送到大學門口,而且要努力為其點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其一生的行程;教育者也必須能蹲得下來,符合學生髮展的規律,貼近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習的過程,用豐富多元的學習和活動課程,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學會和自己、他人的相處,學會和自然、社會的相處,從而養成全方位的核心素養,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成為一個大寫的鮮活之人,得以在追趕時代之時引領時代,在適應世界之時改變世界。

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們迎來了復學,我們更是迎來了新的教育時機和教育生態。我們需要奔跑的勇氣,需要跨界的思維;也需要徐行的耐力,深耕的姿態。因為,教育從來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要把心燈點亮。

更多課程資訊,盡在頗普國際教育,持續關注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校長的反思:當我們迎來返校復學,我們迎來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