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唇亡齒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成語,它是指兩個相互依存的個人或組織之間的密切關係。而國與國之間也常常發生唇亡齒寒之事,而宋朝就經歷了兩次唇亡齒寒的教訓。

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對新興的金人對遼朝的進攻,背棄了與遼朝的和約,選擇了與金人合作,訂立“海上之盟”,聯手消滅遼朝。盟約規定事成之後,宋將本來支付給遼的歲幣轉交給金,並收回幽雲十六州。然而1125年宋金聯合滅遼時,由於宋軍實在不堪一擊,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復幽雲地區,最終在金軍的協助下才勉強打下了這些地方。這一戰讓金人看出了宋朝的腐敗和虛弱,於是便起了攻打宋朝的心思。於是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大舉南下,破開封,俘二帝,整個宋朝宗室只有趙構僥倖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史稱靖康之變。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一百多年後,相似的選擇題又一次擺在了宋朝統治者的面前:蒙古發展壯大,打的金朝無力招架,宋朝究竟是聯金抗蒙,還是聯蒙滅金?按理説,有當年海上之盟失敗的前車之鑑,宋長統治者應該切身體會到唇亡齒寒的教訓,可是他們卻再一次選擇了聯蒙滅金。之後的歷史與一百多年前幾乎一模一樣:宋軍在端平元年配合蒙古軍北上對金朝發動了攻擊,雖然宋軍一度收復了洛陽、開封等重要城市,但由於糧草不濟和蒙古人撕毀合約而最終失敗,並陷入了與蒙古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中且最終被蒙古所滅。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有不少學者猜想,如果當年南宋吸取海上之盟的教訓,選擇與金朝合作抗擊蒙古,也許歷史的結局會有所不同。但是,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説,聯蒙滅金才是最佳選擇。理由且聽我細細道來。

宋朝不可能與金結盟的原因就是金朝統治者非但不願意與宋合作,還對宋制定了“土地補償”的戰略。由於金朝部隊不敵蒙古軍,因此金朝的土地被蒙古鯨吞蠶食,1211年的野狐嶺之戰後,蒙古人就佔領了東北大部和華北一部的土地,之後蒙古軍又先後佔領了河北、山東、山西,到了1216年,金朝的疆域就只剩下河南和關中的一隅之地。面對這種情況,金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兩種觀點,前者認為要重整旗鼓,從蒙古人手中收復失地;而後者認為金軍無力抵抗蒙古軍,但是打宋軍還是很輕鬆的,被蒙古人奪取的土地,要從南宋那裏搶回來。經過一系列爭論和鬥爭,最終後者還是佔了上風。1217年,金軍大舉進犯湖北荊州襄陽地區,希望可以通過奪取荊襄地區而將南宋國土攔腰斬斷,從而方便逐個擊破。然而此時的金兵早已不是當年“滿萬不可戰”的女真鐵騎了,戰鬥力下滑顯著,最終被南宋京湖黜制使趙方率軍擊敗。1219年,不甘心受挫的金軍再次南下進攻荊襄,結果又被趙方領導的宋軍擊敗。眼見荊襄地區是打不下了,金朝又於1220年攻打淮西地區,結果卻一頭扎進宋軍建設多年的防線裏,很快又失敗了。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經歷了三次南下失敗、主力部隊在潼關被蒙古軍全殲的金朝終於頂不住了,金哀宗給宋理宗寫信稱“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

然而此時的南宋政權,卻再無和金朝結盟的可能:宋金之間本就有世仇,加之金軍四年三次南下,給南宋人民帶來的極大的破壞,因此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都對金有強烈的牴觸情緒,此時的民意堅決反對與金結盟。而此時的金朝的主力部隊已經被全殲,國土也只剩河南的幾個州,宋和金合作也毫無必要,在這種情況下拒絕與金合作,既順應民意,也符合國家利益。1232年,蒙古佔領開封,金哀宗逃至金朝最後的根據地蔡州,即使只有一座孤城金哀宗還做着“土地補償”的美夢,寄希望於金軍可以打下四川地區,並憑藉天險繼續苟延殘喘。然而這一支七拼八湊出來的軍隊,還沒走出湖北就被宋軍消滅了。1233年,宋蒙兩軍合圍蔡州,次年正月,蔡州被攻陷,金哀宗自殺,金朝從此滅亡。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此役宋朝一舉洗刷百年來的國仇家恨,但是更殘酷的宋蒙戰爭即將到來。(浩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6 字。

轉載請註明: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