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20年起,將取消本科招生”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雖然截至目前學校尚未對此進行官方回應,但從媒體採訪學院一些人士的報道來看,消息的真實性基本得到證實,更確切的應該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本科學生,未來學院本科的課程將融合入日新書院,與日新書院共同開展文科課程。
對此,人民網傳媒頻道專門採訪了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教授範以錦,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正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童兵,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原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高金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謝金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洪忠,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春雷,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嚴俊,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予敏,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呂新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方延明等十餘位學界專家,聽聽他們對此有何看法與建議。
支持:嘗試新的本科培養模式值得期待
高水平大學更有能力把握此類改革
網上流傳的這則消息,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主辦的微信公眾號“清華清小新”發佈的一則新聞有關。這篇報道稱,5月14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現場加網絡遠程在線的方式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常務副院長陳昌鳳、黨委書記胡鈺及全院40餘名教職工參加。彭剛指出,新聞傳播既是學校戰略性佈局的學科,又要為國家發展進一步提供戰略支撐。新聞學院這些年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影響力,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學科實力和服務國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礎。學校反覆研究、慎重決策,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而正是“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被解讀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取消本科招生。
範以錦表示,清華大學究竟是取消本科新聞傳播招生,還是轉變為以書院為主的培養方式,尚未看到學校的正式決定。“不管哪種情況,應允許試一試,尤其是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水平大學更有條件、有能力去把握好這類改革。”
在沈正賦看來,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國內頂尖高等學府,就應該把培養頂尖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而把普通高校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作為它的人才選拔的“蓄水池”,以示區別不同性質、不同類型高校肩負的不同初衷和使命。
今年5月7日,清華大學公佈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新設立五個書院作為“強基計劃”人才培養單位,分別為致理書院、未央書院、探微書院、行健書院和日新書院。其中,日新書院負責基礎文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以期打破本科階段的專業壁壘,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據報道,未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的課程將會融合入日新書院的本科教學中。
範以錦認為,新聞院系本科的綜合素質問題,可以通過新的培養模式去解決。如果清華大學的五大書院制實行,這是一種新模式。復旦大學前幾年開始探索的2 2培養模式,也是為了解決學生的綜合素養問題。
張昆用“平地一聲驚雷”來形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似不再直接招收本科生的改革,但張昆説,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不再招收本科生的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在學科建設、在學術研究方面,可能會顯示出更加強大的競爭力。”同時,在他看來這對學生和老師來説,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對學生來講,在一個超越了新聞傳播學(自然仍包含着新聞傳播學科)的更大學科平台上學習,視野可能更加開闊;同時,對於教師來説,在書院的平台上仍會開設新聞傳播類的課程,不過由於取消了本科階段的新聞傳播專業建制,自然會大大地減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這樣他們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術研究。”
“新聞傳播需要多種人才,包括各種雜家型的,各種專家型的,乃至技術、經營、管理型的,各種多能、全能型的,各高校也可根據自己的校情,辦出自己特色的專業。” 謝金文説。
提醒:不宜羣起仿效
高校新聞院系應考慮自身實際和特色優勢
在新聞行業,“新聞無學”“新聞不需要學”的爭議一直存在。張洪忠也坦言,一直以來新聞本科教育被認為門檻不高,採寫編評、媒體運營和新聞專業精神的培養等是留給外界印象的主要內容,更有甚者認為文史哲培養的本科生比新聞專業本科生更有人文基礎和發展潛力。但身處互聯網時代,張洪忠表示,社會各個方面都和信息傳播密切相關,社會發展需要大量新聞傳播人才,並且“今天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是有門檻的,有自己的專業特性。大數據、智能傳播等正在架構社會的信息交往方式,和其他學科有交叉和也有差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調整本科招生,緣何引起國內新聞教育界如此大的關注?高金萍表示,這在於大家把清華大學視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風向標,把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視為一個引領趨勢的高校。高金萍強調,實質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辦學的特色與優長,高校揚長避短往往是基於本校高等教育改革的通盤考量,是基於對國家新聞教育現狀與趨勢的把握。清華大學新傳學院的教改,是基於清華人才培養的需求而動,未必適合每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與此同時,方延明認為清華此舉,對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警示:新聞學的“學”,在哪裏?怎麼經營和建設我們的學科,使其真正做到“資政育人,經世致用”。
清華大學此番改革,能否在其他高校加以複製和推廣?李春雷認為,清華大學對於部分二級學院本科階段的改革,學界應樂見其成,但可複製性較小。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介入新聞業界,新聞傳播從業人員可替代的呼聲不絕於耳,對傳媒人“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也因之更為迫切。清華有着自己強大的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做新聞傳播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候鳥”當仁不讓,無論書院制的推行,還是整體文科本科教育的轉型,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更不是對過去的否定,只是清華大學根據自身的實際,一次“試水”而已,現在提推廣和複製更是為時尚早。
當下,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人才供需狀況很不一樣,範以錦認為,傳媒院系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和社會需求,多層次、多模式辦學。有的學院根本沒有條件辦好研究生班,就應把本科辦好。就優質學校而言,當然先要建立比較齊全的“本碩博”培養體系。條件成熟的少量優質學校,放棄本科,只招研究生,也是分層次辦學題中應有之義。而吳予敏認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並不等於後者的人才出品一定高於前者,各有不同的社會適應面。越是高水平的大學越是要紮根於本科教育,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貫通全程培養,而不是人為製造出通識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斷裂。
張昆也同樣認為,其他學校不應盲目跟風,“清華大學的做法對清華是合理的,而且有足夠的條件,但對其他大學未必合適。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傳統、環境和條件。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希望在這一輪高教改革中,千萬不要出現模仿清華的一窩蜂。”
設立書院制,其實復旦大學已有嘗試。復旦大學志德書院涵蓋新聞、社會、法學、國政、數學、外文等六大學院的本科生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據童兵介紹,他從2012至2019擔任復旦大學志德書院首任院長七年,“書院有百多位班主任丶輔導員,實際上,根本管不過來,對學生深感歉疚。好在復旦大學保留着原有學院,教學和科研主要依賴學院的領導和老師。” 對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招本科一事,童兵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清華北大這類學校,佔據着巨大的優質國家教育資源,不該輕言退出本科教育。”
“任何學校、學院都可以根據教育發展的規律和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決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嚴俊説,清華大學此次改革的目標在於“要培養好基礎更加厚重、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的高層次新聞傳播學人才”、“加強基礎理論建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這些都完全正確,本無可厚非。但同時,他也提醒,一個學科的存在依據跟這個學科所涉及的特定領域的專門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密不可分,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新聞學教育也是如此。“我們千萬不要只片面追求形式的變化,而忽視了真正問題的解決。”
呂新雨認為,新傳學科的本科教育一向是博和約的辯證法,既需要博採眾長,也需要教育同學聚焦傳播歷史、現狀與未來,特別是新媒體時代,直面理論和實踐的新聞傳播面臨的危機與挑戰,是新傳學院不可逃避的歷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