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年年增長,居高不下。教育部發布的考研權威數據顯示,2020年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較之2019年的290萬人增長了17.6%,同時研究生招錄人數也在2008—2019年間翻了一番。“逃避式”考研、從眾扎堆考研等觀點充斥網絡,眾多專家學者也都給出了“考研熱”急需降温的警告。“考研熱”真的需要降温嗎?如果是,那麼造成“考研熱”的因素又有哪些,未來將如何進行熱度降温?這些成為我們當下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考研熱”的現象分析
逃避式、從眾式考研佔比高,熱門專業的報考者數量逐年攀升。目前有觀點認為,當前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畢業生,希望通過讀研來推遲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以延遲就業為目的考研被稱為“逃避式”考研。在《中國青年報》發起的“考研目標”網絡投票中,15.6萬人參與的集體投票裏有18.9%比例的投票者是以“不想進入社會工作”作為考研的目的。而部分學生考研目標不清晰,存在從眾式報考現象。2020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874萬人,而其中參加考研人數佔比就達到39%,每年高比例的考研生使得考研已經成為當下學生的一種“剛需”。據研究顯示,超過10%考生是受他人影響而做出的考研選擇,相當比例的報考生或許存在“隨大流”心理。
此外,我們在對部分院校近三年的研究生專業報錄比進行統計,發現多所院校最熱門的報考專業主要集中在法律、金融、公共管理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些專業無一例外均象徵着高薪好就業,因此專業報錄比均超過1:10,甚至部分專業達到1:66,遠遠高於當前研究生報錄比1:3的均值。
進一步分析三年間個別院校的熱門專業報考人數增長趨勢,也可窺見熱門專業的報名火熱程度,以南開大學的金融專業為例,該專業報考人數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7.5%,而錄取人數卻呈下降趨勢;而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錄取人數從2017年56人下降至2019年的43人,報名人數卻從939人上升至1714,人數增幅接近2倍。扎堆熱門專業這一行為可以理解,但 過高的報錄比只會催生大規模的陪考大軍,不理性的擇考行為不僅消耗考生的時間成本,也在消磨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加劇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單純以就業和高薪為目標的考研需求,甚至引發大規模考生的跨考行為,而該比例超過40%。
表1 部分院校2017—2019年熱門專業的研究生招錄情況
無論是從逃避就業的考研生來看,還是分析熱門專業的高比例報考率,都能發現 就業是左右報考生考研選擇的一個核心要素。而細察本科生就業問題,就能發現 當下本科就業難並非一句空話,從本科生就業數據來看,畢業即就業的本科生佔比遠低於碩士生,而且本科畢業生的受僱率也呈持續下降趨勢。根據2017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在18076份全國調查問卷中,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比例僅為38.8%,其中該比例中的本科生佔比僅為31.8%,而碩士生佔比超過60%。另外在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2018屆本科畢業生“受僱工作”的比例為73.6%,連續五屆均呈下降趨勢。
其中有企業招聘的“學歷門檻”問題。在《2019年應屆生招聘與激勵調研報告》中顯示,市場上57%的企業傾向於招聘國內重點高校畢業生,12%企業選擇招聘海外知名院校畢業生;其中國有企業招聘尤其注重學歷水平,75%國企有招聘碩士生需求,25%國企有招聘博士生的需求。而且緊缺專業、重點高校優質生源的應屆生招聘薪酬是普通應屆生的2倍。此外,在2017年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75.7%的受訪者表示在求職過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限學歷、限名校的入職要求更是司空見慣。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八成以上的非“雙一流”考生扎堆報考名校。
當然也存在本科生本身就業力不高的問題。《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中顯示,大學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高達1/3,並且近70%受訪企業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實用性不強”,這就造成了企業職位空缺和大學生就業難同時存在的怪像。在大學生所學知識和企業招聘所求技能脱節的情況下,企業為提高招聘效率和選拔人才概率而設置“學歷門檻”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也存在着畢業生就業期望與就業機會的現實供給相脱節的問題,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更傾向於黨政機關及國企等體制內的單位就業,而現實的就業機會則更多來自於民營中小型企業。
理性為“考研熱”降温
整體而言,考研過程中存在的逃避就業、從眾報考以及功利性擇考等問題確實需要加以重視,要對這類“考研熱”進行降温。但若要讓整體“考研熱”迴歸理性,則需政府和高校重視這背後的本科生就業問題。近年來國家出台關於提升本科生培養質量的相關政策也不在少數,無論是以往本科課堂教學革命、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學習氛圍,還是近期為本科生教育“增負”,都體現出國家對本科教育這一人才培養階段的重視。
另一方面則應政校企合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包括適當調整當前高等院校尤其是非“雙一流”院校的評價體系,避免在政策上或在考評體系上引導地方院校成為“考研基地”;明確學校定位,尤其應用型高校應依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學科專業,避免落入研究型大學“窠臼”之中。對於本校紅牌專業應理清人才需求與教學方案相脱節問題,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嚴進嚴出;並密切校企聯繫為本科生搭建多渠道實習、就業平台,多方合力緩解本科生就業難問題來為“考研熱”降温。
參考文獻:
中國教育. 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0.12.18: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
嶽昌君,白一平. 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8:20-32.
麥可思在《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對社會評價、學生評價以及就業率偏低的專業亮以紅牌,以做警示。
★ 本文系IPP獨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