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伍子胥生平簡介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伍子胥在苦諫吳王夫差失敗後,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預感到吳國將不久存於世的他將自己的獨生子託付於齊國的好友鮑牧。對於他的後人的姓氏問題,有三種説法,一説姓伍,一説姓王孫,一説姓員。

伍氏祭祖

“伍”一説起源於黃帝身邊的大臣伍胥,伍胥本為皇帝部落的大臣,後來他的後人就以“伍”字為姓,楚國貴族伍氏也尊伍胥為祖先。還有一種説法是“伍”這個姓氏來源於楚國的大夫伍參,伍參是伍子胥的祖父,伍家的楚國貴族身份就在伍參的時候確立起來的。當時伍參當上大官之後,就以伍胥為祖先,後人就以伍為姓,伍姓就這樣的流傳下來了。

當世很多姓伍的家族族譜中都有伍子胥的名字,所以很多伍姓後人都以伍子胥的後人自居。這種説法不太準確,姓伍並不代表就是伍子胥的後人,當時身為楚國貴族的伍家,是有着很多的旁支的,有些本不姓伍的人為了榮華富貴,改姓伍的也有很多,所以姓伍並不一定是伍子胥的後人。

相傳伍子胥在將自己的獨子託付給齊國好友鮑牧之後,讓他的兒子伍封拜鮑牧的兒子鮑息為兄長,並囑咐他的兒子以後要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後世,將王孫氏的人當做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員,伍子胥在吳國發跡之後,有人開始投靠依附於他,伍氏在吳國又重現了在楚國時的鼎盛之況。後來,伍子胥的旁系後人以“員”為姓,後人將員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後世子弟。唐朝時著名詩人,平原郡公員半千就自稱是伍子胥後人。

伍子胥列傳內容介紹

《伍子胥列傳》是《史記》中的一部人物大傳,出自《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作者當然是司馬遷了,這是毋庸置疑的。

《伍子胥列傳》原文

這是一部人物大傳,何為大傳。大傳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還包含了對於周邊人物的描寫以及對於他所在國家的描述,甚至還會涉及到對天下大勢的解讀。《伍子胥列傳》中不僅是對於伍子胥一個人生平的描寫,其中還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寫。《伍子胥列傳》中就包括了楚國太子公子建、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吳王闔閭之弟夫概等人物生平的描述介紹,不僅如此,該列傳還涉及到了吳王夫差很越王勾踐之間的恩怨糾葛。

整部列傳總共被分為八個部分,分別為父兄之禍、伍子逃亡、使刺王僚、鞭屍復仇、相吳爭霸、身死吳亡、白公勝傳、史遷評論這些部分。

前兩個部分是伍子胥寫的是伍子胥沒有到達吳國之前的人生經歷,包括他的父兄被殺,以及楚國太子建和伍子胥父兄的人物傳記。中間的四個部分,描述的是伍子胥到達吳國之後發生的事情。伍子胥到達吳國被當時的吳國公子姬光看中,收為門客,後來又幫助姬光除掉篡位的姬僚。

伍子胥被闔閭所重用,後來又幫助吳國攻破強楚的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開始逐漸有了爭霸中原的本錢,最終,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後,伍子胥在讒臣的挑撥之下,被吳王夫差賜死。白公勝傳是對白公勝的描寫,是一部一筆帶過的傳記。

史遷評論是司馬遷對於伍子胥的人物評價,司馬遷對伍子胥的人物評價是非常的公正的。他説伍子胥的怨毒對於平常人來説是很厲害的了,但是他的才華和忠心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擬的。

吳國大夫伍子胥生平簡介

伍子胥,生於公元前559年,死於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員,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監利縣人,也有人説是安徽全椒縣人。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曾任吳國大夫。

伍子胥畫像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他的家族在楚國也是一個大家族,父親伍奢曾在楚平王時期任太傅一職,後來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長伍尚一同被殺。伍子胥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逃出了楚國,背井離鄉的伍子胥聽聞吳王闔閭正在招賢納士,就去投奔吳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闔閭的重用,伍子胥在吳國期間主持修建了姑蘇城,即現在的蘇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孫武一同破入楚國都城,伍子胥為了給自己的父兄報仇,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憤怒的伍子胥對着楚平王的屍體實行鞭屍,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罷休。吳王重用伍子胥和孫武軍事大家,才能破大楚,敗強齊,夫差成為春秋一霸。

後來伍子胥和吳王夫差的關係越來越差,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數次進諫,沒有殺死勾踐,後來吳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齊還是滅越的問題起了爭執,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堅持先攻打國力強大的齊國。

最後,夫差又聽信讒言,誤認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齊國,夫差賜給了伍子胥一把寶劍,讓其自殺。伍子胥在自殺前曾對下人説:“我死後請把我的雙眼挖下放在國都的大門之上,我要親眼看着吳國滅亡”。

果然,九年後,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率領三千越甲偷襲吳國國都,吳國被滅。


 

伍子胥的名字怎麼讀

伍子胥,春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吳國著名將領,原籍楚國人。

“胥”字

伍子胥因為自己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逃亡到吳國,被當時的吳國公子姬光收為門客,後來幫助姬光殺死吳王姬僚,姬光得以即位,世稱吳王闔閭。最後,伍子胥被闔閭之子夫差賜死,自刎而亡,死後屍體被夫差投於錢塘江餵魚。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後來因為曾被封地“申”,又被稱為“申胥”,後世多稱為伍子胥,關於他的名字讀音,主要集中在胥的讀音上,很多人將這個字讀為第四聲“xu”,其實正確的讀法是第一聲“xu”。

“胥’字本意為古代的小官,作胥吏之稱,也就是小吏的意思。它也有全、都的意思,可以組詞為萬事胥備。還有蟹醬的意思,組詞為蟹胥。最後一個是中華名族的傳統姓氏為“胥”,很多人都會將“胥”誤讀為第四聲的“xu”,但是不管做什麼意思解釋。這個字只有一種讀音,那就是第一聲的“胥”,“胥”字現在多為姓氏。

“胥”中國傳統姓氏,讀音為第一聲“xu”。有關“胥”姓的來源,現在有三種説法,專家學者多認為,“胥”姓來源上古的華胥族。而對於一些典籍進行研究之後,有些專家不同意這種説法,他們認為“胥”姓來源於晉國大臣胥臣。還有一些人通過家譜的研究發現,“胥”姓來源於“姬”姓,是姬氏的一個分支。

總的來説,伍子胥的正確讀音是“wǔzīxū”,不能讀做“wǔzīxù”了,電視劇《華胥引》的“胥”字也是讀作第一聲。

伍子胥到底是哪國人

伍子胥,本名伍員,字子胥,本是楚國椒邑人,後又逃到吳國,在吳國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峯。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的父親姓伍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後來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費無極的陷害,被牽連處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長和父親都被楚平王處死。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

後來,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為門客,伍子胥幫助公子姬光奪回了本屬於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後稱為闔閭。闔閭當上吳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終於在十幾年後,吳國開始強盛起來,隨後吳軍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攻入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

吳國滅越之後,俘虜越王勾踐,他和吳王夫差在勾踐的處理上發生了分歧,夫差主張留下勾踐,伍子胥則極力主張立刻殺掉勾踐,君臣之間開始有了間隙。後來兩人又在先滅越還是先滅齊的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認為越國被滅,會一蹶不振,不足為慮。而伍子胥則認為越國離吳國太近,吳國要想滅掉強齊,就必須先掃平周邊的障礙。恰巧此時有讒臣誣告伍子胥投齊,夫差聽到了大怒,立刻賜死伍子胥。

農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吳國自刎而亡,可以説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吳國大地。

京劇伍子胥主要有哪些情節

京劇《伍子胥》是一部傳統戲曲欄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為主。《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的基礎之上,再根據著名演義小説《東周列國志》創作而成。全劇主要講的是伍子胥從出逃楚國到被吳王闔閭重用的過程,共分為七折。

京劇《伍子胥》劇照

伍奢由於進諫楚平王被殺,從而連累楚平王的太子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要被處死,萬幸的是聰明的伍子胥逃出了都城士兵的逮捕。晝伏夜行的伍子胥來到楚國的最後一個關卡昭關,面對着防衞森嚴的關卡,伍子胥只得無奈躲進深山,後來得到扁鵲徒弟東皋公的幫忙,成功逃出昭關。

來到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面對着生活的艱辛,他不得不當街賣藝,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結拜為兄弟。後來,吳國的公子姬光看中了他,被姬光收為門客。

姬光本來是王位的繼承人選,但是後來自己的位置被姬僚奪過去了,姬光一直想將屬於自己的東西奪回來。他聽聞伍子胥有才華,於是向他詢問計策。伍子胥向姬光推舉了專諸做刺客,後來姬光又收集了一把削鐵如泥的短劍,在一次宴會上,專諸化妝成一個廚師,借獻魚之機,拔出藏於魚腹中的寶劍,刺死了姬僚,姬光得以即位,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

《伍子胥》曾是有着“京劇鼻祖”之稱的程長庚代表劇目,後來經過幾次起伏,漸漸被人所遺忘,最後被楊寶森成功改編,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79 字。

轉載請註明: 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伍子胥生平簡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