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首先向六小齡童老師致敬,謝謝你塑造了這麼貼近原着描寫的孫悟空,他真的成為我們一代人的童年夥伴。

  用一生的時間塑造一個角色,這對當下影視表演行業的意義,不是一個知乎的回答就能解決得了的。這是六小齡童老師一生的榮光,現在,成為其最大的問題所在。

  創作者的失落在於,當一個作品誕生之後,其解釋權已經不屬於創作者,而歸於那些閲讀、觀看他的人。一個經典的角色也是如此。如果這角色不具有被時間多元化的屬性,那麼他就應該被更富於時代性的形象取代。即便他是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孫猴子。

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所以,在已經存在了的孫悟空面前,就連親爹吳承恩也沒有權利規定,觀眾或者是讀者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孫悟空。作為一個飾演者,六小齡童老師,更不能。這種飾演,只是那個時間點裏的一次彼此成就,不是獨家代言,更不是終生佔有。

  按照六小齡童老師的邏輯線索,馬龍·白蘭度之後,是不是就不應該再出現艾爾·帕西諾版甚至是安迪·加西亞版的教父?

  肖恩·康納利之後,是不是就不應該出現皮爾斯·布魯斯南版的 007?那麼丹尼爾·克雷格版的 007,是不是已經涉嫌胡編亂造了?

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這是一個多令人熟悉又多令人憤恨的邏輯啊。記不記得六零後怎麼説七零後完蛋,七零後又怎麼説八零後腦殘的了?記不記得那些“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這些詞彙,是怎麼出現的了?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否認六小齡童對孫悟空的愛,但對不起,這種愛,泄露着某種危險的氣息。

  一般而言,殺死一個藝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恨,在人類語言的基本框架內,這一點似乎不用過多解釋。恨讓這種藝術可以是任何形狀,但就不是藝術本身。

  而另一種殺死的方法就是愛。

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這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放射性元素,最大的功效就是使愛的客體異化板結。它以鎮守藝術為己任,視任何可能為危險,堅持要這種藝術只能是所見和所知的藝術本身。

  他們毫不在意切斷那根藝術與生活的臍帶,也不在意把藝術關進學術的鐵籠。他們給藝術設置了一套細緻入微的流程,任何稜角無法契合的部分,都將被“這不是藝術”的利刃一次性切割。

  在他們的標準工業狀態裏,四周層層疊疊地矗立了不怒自威的名詞。公共體驗的表達被強行私有化,最終藝術失去自由,習慣於壓迫。

  尤其需要警惕那些熱愛某種藝術的人,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是毀滅這種藝術的人。

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就像《金剛》最後,旁觀的人説的那樣,“是美女殺死了野獸”。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我們也將毀了我們熱愛的東西。

  因為我們最終都將披掛了熱愛與狹隘的紙枷鎖,我們總是分不清那種自戀的自私與自我的自負之間,聳立了多大體積的霸權主義。

  如果説恨是一種自大,那麼這種愛就是一種自私,是另一種表演型人格發作。等到熱愛充分燃燒後,遺留的大都是把常識當做知識、把虛榮當做了光榮的灰燼。

  或者説,孫悟空不是你家的。觀眾也不只是你一個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殺死孫悟空的兩種方式自大的恨和自私的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