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聯繫 孔子與新文化運動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亦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那麼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究竟有何淵源呢?

陳獨秀照片

説起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淵源,最早要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學的經歷。

青年時代的陳獨秀是一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曾在1901年因為反清反帝制宣傳活動而遭到清政府通緝,逃亡日本。留學日本期間,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更積極投身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鬥爭,並在多次革命運動中起到過先鋒和帶頭作用。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幟鮮明地倡導科學與民主,以文人身份正式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起了進攻。這便是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最初的交集。

1918年,國內民主思潮在各類運動中得到了進一步普及,與此同時,更多的進步文人加入到倡導新文化運動的行列中。在此期間,陳獨秀與李大釗聯手創辦了《每週評論》,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時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此,“南陳北李”名聲日盛,更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各地青年紛紛走上街頭遊行請願。陳獨秀亦親自在北京街頭散發《北京市民宣言》,繼而遭到逮捕。

在整個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多方奔走,屢遭厄運,卻始終不渝地戰鬥在反帝反封建與倡導新文化的革命前沿,為日後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深耕和傳播起到了無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梁啓超與新文化運動

戊戌變法時期,梁啓超是國人心中的英雄,他和康有為提倡的民權與自由影響了很大一批進步青年。從時間來看,梁啓超和康有為主持的百日維新在新文化運動之前,雖然梁啓超將救國救亡的希望寄託在統治階級身上,但是梁啓超提出思想核心,影響了很大一批進步青年。

梁啓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梁啓超與新文化運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梁啓超思想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們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同時梁啓超個人也成為五四時期先進青年們追崇的榜樣。郭沫若曾評價梁啓超説,清朝末年思想覺醒時期代表人物當屬梁啓超。

梁啓超與新文化的淵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思想方面,梁啓超提出反對專制、主張民權,梁啓超指出君主專制制度存在諸多弊端,如果統治者想要挽留民心,需要把民權交予廣大百姓。而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指導思想就是民主與科學,從這一方面來看,梁啓超的進步思想對新文化運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次,梁啓超主張做新民,並強調自新。梁啓超認為百姓愚昧無知,勢必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開展之初,陳獨秀就以“新青年”三個字開辦刊物,希望新青年們能大膽地解放思想,用思想來拯救國家。從梁啓超的“新民”與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來看,兩者是具有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新文化運動 白話文

從新文化運動內容來看,白話文運動也被包含其中。20世紀早期,新文化運動前驅陳獨秀在《新青年》批判儒家思想而引入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方面,胡適雖然反對陳獨秀推崇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但是胡適先生支持白話文運動。

胡適

眾所周知的《西遊記》、《水滸傳》等都是用白話文所寫的,在晚清之前,白話文一直未被學者所接受。隨着國門被打開,文言文已經不適用人們的交流。在諸多情況之下,以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白話文推廣的迫切要求。

20世紀20年代前後,胡適和在《新青年》發表了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在這篇文章中,胡適提到了八點,都與倡導白話文相關。比如其中提到“不講對仗”、“不模仿古人”等,都是為白話文運動預熱。胡適提倡的白話文運動既得到了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擁護,又得到林紓為代表的古文學家的批判。1918年1月份,陳獨秀和胡適為了讓白話文運動深入人心,他們要求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刊物都要用白話文陳述自己的觀點。

5月份,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部白話文作品《狂人日記》,這標誌着白話文運動已經取得了新突破。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白話文應對也逐漸深入人心。1919年,白話文運動進入到高潮,國語統一籌備會召開了第一次大會。第二年,教育部下令將各科教科書全部改成為白話文形式。


孔子與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進步思想的運動,它啓發了國民意識和民族覺醒。但從另一方面來説,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倒孔行為,它全盤否定了儒家思想。單從孔子與新文化運動來説,新文化運動站在否定角度上,不但否定了孔子也批判了儒家思想。

孔子

新文化運動有四提倡、四反對,其中涉及的內容都與儒家思想有關,比如反對專制、反對迷信、反對舊道德和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者認為,封建專制根本劣根性就在於儒家思想。對統治者來説,他們將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作為保護傘,以仁義和道德滿足自己的“私慾”。

為了讓廣大青年覺醒,只有推翻儒家思想,推翻孔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才能拯救新中國。恰逢當時,袁世凱復闢之後,大搞尊孔運動,他想繼續用儒家思想穩固自己的統治。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看見袁世凱一系列尊孔行為之後,便想借機發動推動新文化運動,順便引入馬克思主義思想來到中國。在此背景下,孔子與新文化運動成為兩個極端,要想接受新文化運動思潮,那麼必須全盤否定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雖然新文化運動者旨在通過批判孔子來替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掃清障礙,但是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在中國根本走不通。但是通過此次新文化運動,給孔子和儒家思想帶來了消極否定的影響,它使中國的固有文化逐漸走向沒落。

新文化運動標誌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的思想文化和文化革命的運動。新文化運動標誌着中國古典傳統文學走向沒落,也標誌着新型文化思想潮流的崛起。

新文化運動的創導人之一陳獨秀

在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但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思想,想要扭正過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當時政治方面,仍存在着“復辟”、“君主立憲”等思想。尤其在1915年,袁世凱更宣佈了帝制的復辟,改稱中華帝國,給當時剛剛興起的民主潮流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袁世凱當政期間,將儒教大肆宣揚,先後成立尊孔會、孔道會等多種組織。康有為甚至建議將孔教設定為中國的國教。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在1915年,由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後又改為《新青年》,主要針對當時的政治現狀發表一些言論,並主張打到孔家店,擁護民主和男女平等等思想。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對中國古典傳統道德觀念和封建禮教進行了抨擊。從此以後,白話文便開始普及,開始影響到國內的各大報刊和雜誌、報紙等,使國內短訊、雜誌等文風為之一新,也標誌着新文化運動到達了高潮。

新文化運動標誌着當時的中國人民對自由、民主、科學的渴望和覺醒,也反映出當時人民對封建禮教、迷信和專制的反對。


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

1915年,在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場文化改革的運動,這場文化改革使得中國的古典文化走向沒落,開啓了白話文的新篇章,反對影響人們遵守了幾千年的傳統,這場運動被人們稱為新文化運動,那麼什麼是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呢?

新文化領導人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是《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那麼他們為什麼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呢?這次文化運動主要在新青年雜誌上面發表了西方國家的先進的文化思想,在這本雜誌上,陳獨秀等人提倡人們要學習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提倡人們要學習西方的民主社會,反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獨裁專制制度,反對任何獨裁製度的復辟;並且由於白話文的通俗簡單,文言文的複雜難懂,新文化運動也主張人們學習簡單的白話文,而拋棄晦澀文言文。雜誌上面也刊登魯迅,胡適等人的文章,加快了西方的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着很大的影響。

時值蔡元培任北京大學的校長,他提倡北大的學生要兼容包並的思想,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文化,不斷改變自己的傳統思想,他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發展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使得北大成為全國學校思想發展的重要地點,也培養了許多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輕學生。由於這些原因,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不斷地推動運動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性質

新文化運動是歷史上必講的一段,這也就顯示了其承上啓下的重要性。歷史上發生了許多革命、起義、運動,因為其發生的歷史背景不同,所征討的對象不同等,性質也就不盡相同。這其中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什麼呢?

新文化運動配圖

新文化運動爆發之前,人們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擺脱了封建帝制的統治,進入了中華民國的時代。但是,當時資產階級才剛剛起步,力量十分薄弱,沒過多久在帝國主義的幫助下,袁世凱這個封建的軍閥就竊取了這場戰爭的勝果。雖然當時資產階級進行着反抗的戰爭,但由於力量太弱小,經常失敗,最後袁世凱甚至要重新稱帝,恢復之前的社會,這使得民國的稱號也是名不副實。這期間,各西方列強無法顧及到中國,都在自保,中國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得到了發展,力量也漸漸增強。一部分先進人士接觸到先進的知識和思想,希望通過這些改變中國人民的思想,希望他們不要被封建的思想一直束縛着。所以以胡適為首的知識分子,開始翻譯西方的文獻,傳播新的思想,讓人們意識到可以換一種活法,這也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根據此,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應該是一場思想解放的運動。

在此之前,中國因為自身發展的原因,雖然會有農民起義等等,但反對的只是當時的統治,希望換一個仁善的君主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思想一直是封建的思想,經過這場運動人們意識到是可以換一種方式的。因此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完整的來説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啓蒙運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17 字。

轉載請註明: 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聯繫 孔子與新文化運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