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的本科生都有一名導師,你想不想報考?”
自2005年1月教育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導師制,努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優質和個性化服務”以來,探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成為越來越多中國高校努力推進的事情。
今天的大學校園裏,給本科生配導師已經不是新鮮事,而且每到招生季這個概念就會熱起來。
“我們學校的本科生都會有一名導師,你想不想報考?”
本科生有導師,真好!
本科生培養中,導師真的能發揮大作用嗎?近幾年的研究結果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2014年,蓋洛普通過對全美各年齡層的近3萬名大學畢業生調查發現,與畢業後幸福生活關聯最大的因素不是讀沒讀名校,而是大學期間有沒有遇到一位鼓舞人心的教師。數據顯示,“得到(教師或導師的)精神支持”的人表示自己畢業後獲得成功的比例是未獲支持之人的 3倍。
2018年,斯特拉達-蓋洛普校友調查對全美5100名新近畢業的大學生(2013~2018屆畢業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經歷和畢業後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教授是本科生導師的主要來源(64%),導師的指導主要集中在學業與就業兩大方面。在尋求職業發展建議時,學生更有可能向教師求教而不是職業發展中心,並且來自教師的建議被認為更有效。
有過多年一線教學經歷,現在任職于丹尼森大學的亞當·温伯格校長是大學本科教育中應該重視教師導師發揮作用的擁躉。不過關於大學裏“導師”這一角色如何定位與扮演,他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
注:
丹尼森大學是美國頂尖文理院校之一,建校於1831年,是俄亥俄州第二古老的高等學府。學校師生比為10︰1,平均課堂規模為17個學生。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温伯格認為,教師作為導師就是要與學生建立起一個超越教學計劃的關係,包括幫助學生從各種學習經歷(比如課堂、課外活動、實習經歷)中反思並整合所學到的知識,以及關心和影響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將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指導和支持,併為學生樹立榜樣,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達成自己的目標。
在人們對導師與學生關係的傳統認知中,學生通常師從一人。但温伯格卻認為,“師徒關係”可以是不固定的,最好是有一個“導師羣”。由於學生可能需要多種角色提供特定的指導,所以他們的“導師羣”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只不過在其中教師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而且即便同為教師,也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個人背景、所在院系、所處職業生涯發展時期的不同,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指導。
如果沒有明確的指派,學生怎麼找到自己的導師?温伯格認為,教師與學生指導關係的出現只需要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而一些指導出現的條件是可以被“創造”的,比如讓教師更多關注本科生並致力於教學,讓師生共處一個小型且多互動的課堂,讓學生能夠對更多的教師有所瞭解。
不過要想在校園打造一個像生態系統一樣穩定運行的“師徒關係”,還有其他重要條件需要具備,例如:
● 學生要與教師一起交流共同感興趣的,尤其是知識和學術領域的話題。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大多發生在辦公室或實驗室,通過本科生參與研究或者課程中體驗式學習的部分,教師和學生有機會分享他們在學術方面的興趣。
● 師生之間有持續的互動。大多數指導都發生在一段關係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不斷互相瞭解,信任也會由此產生。當教師推動學生反思和評估自己的思考時,指導的時刻出現,學習也由此展開。
● 鼓勵學生有接受指導的意願。指導關係的建立不該是單向的,學生也必須有接受指導的意願。而學校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幫助學生學會“被指導”或利用他們在大學裏接受輔導的機會。
● 持續致力於專業的學生髮展工作,推動開展有關教師指導的對話。學校需要不斷分享有關學生的數據、他們面臨的問題,以及已知的關於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用不同指導方式的信息。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學校還需要為教師找到定期與學生髮展專業人士互動的途徑,交流有關學生和校園動態的信息。教師也有機會分享最佳的指導實踐。
温伯格認為,在以上提到的情況下,“導師”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學生的大學經歷中。學校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這些條件真實具備,比如讓學生參與小型且互動性強的課程,提供新生研討會、本科生參與研究等高影響力的實踐機會,對冒出有趣,甚至有些異想天開想法的教師持鼓勵的態度,等等。而在校園中建立一個強大的指導生態系統也是學校加強本科生培養應該做的事情之一。
導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教師作為導師,要關心學生,多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成長。但在温伯格看來,這種指導關係也該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比如,導師指導並不是“危機管理”。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期間可能會面臨學業、健康、財務,甚至家庭方面等各種困難。導師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確定自己是否處在困難中,並指引他們在學校找到可以幫助他們處理這些困難的合適人選。
另外,不能指望一位教師為一名學生做所有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可以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所以在理想情況下,學生應該有一個導師網絡。
避免導師制“看上去很美”
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最好的“導師制”應該是師生自發建立起來的。不過如果這種指導關係沒能自然而然地形成,由學校牽頭促成本科生與導師之間的指導關係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薩斯克漢那大學是為一年級新生提供正式輔導計劃的大學之一。該校的導師項目由教務長辦公室負責,將學生與負責講授新生研討課的教師導師(大約佔本校教師的1/3)配對。教師導師在秋季學期至少要與被指導的學生進行3次面談,春季學期至少2次。
導師會將這些談話中的重要內容用電子文檔的形式記錄下來,供學校學生職業發展辦公室和學術辦公室使用。此外,新生還有同伴導師,由高年級學生有償擔任。同伴導師與新生一起參加新生研討課,與新生進行一對一或者小組座談。學校表示,導師計劃實施的第一年(2017—2018學年)的初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有所提高。
大學導師對學生的影響深遠。不過如果本科生與導師的關係只始於開學迎新會上的“一面之緣”,維繫於每個學年的一頓便飯,最終可能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西蒙斯大學女性和領導力教授史黛西?布萊克?比爾德就表示,包括大學在內的許多組織在輔導計劃實施第一年後就會對其失去興趣。雖然在項目籌劃和啓動階段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資源,但隨後這些“理想很豐滿”的計劃往往被一些更能吸引注意力的事情奪走關注。
所以為了確保工作可以持續運轉,“導師制”的實施需要來自學校各層面的認同與支持——校長需要把此列入優先工作事項,教師願意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智慧。
此外比爾德還提到,為了調動需要為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導師的積極性,學校也需要對他們的工作給予認可,並將獎勵落實到位。有制度、有措施、能落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本科生導師制的形式大於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 Adam Weinberg. Creating an Ecosystem for Faculty Mentorship[EB/OL]. Inside Higher Ed, 2019-02-25.
[2] Alexander C. Kafka. For Mentorships to Work, Colleges Have to Commit[EB/OL].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11-18.
作者 | 麥可思 郭坤
責任編輯 | 麥可思 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