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比李治大幾歲
關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年齡差距,歷史上眾説紛紜,有説武則天年長李治七歲,也有説四歲。然而無論如何,有一個事實是無法迴避的,那便是李治與武則天屬於名副其實的姐弟戀。
李治和武則天劇照
史稱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劉徹,也曾迎娶年長自己四歲的表姐陳阿嬌為皇后。然而隨着歲月流逝,如花美眷也往往經不住時光的考驗,於是,漢武帝又先後移情於衞子夫、李夫人、趙鈎弋等其他後宮佳麗。
然而武則天卻偏偏穩坐高宗皇后之位二十多年之久,之後更憑藉自己強有力的政治手腕成為空前絕後的女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早在唐太宗在世時,十四歲的武則天便奉召入宮,受封才人,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裏一直未得“晉升”。説得更明白點,她當時的身份也就是個天子伴讀秘書兼陪牀,不過那時候,頗有遠見的武則天就已然開始施展自己女性的魅力,趁勢迷住了李唐江山下一代的接班人——生性敦厚的晉王李治。
太宗駕崩後,武則天與一干宮女一起出宮往感業寺為尼,此時,即位之初便為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的爭鬥而苦惱不已的高宗來到感業寺祈福,偶遇心中摯愛的武媚娘,不禁喜出望外,立刻詔她侍寢。
其後,李治多次前往感業寺寵幸武則天,將王皇后與蕭淑妃拋之腦後。不久之後,懷有身孕的武則天終於被急於扳倒蕭淑妃的王皇后接回宮,被封為正二品昭儀,至此寵冠後宮,迅速擊敗了王皇后與蕭淑妃這兩個善妒的婦人。
武則天愛李治嗎
若無唐高宗李治,一代女皇武則天或許只是感業寺裏常伴青燈古佛誦經的一個尼姑,永遠沒有機會登上自古男人專屬的政治舞台一展抱負,因而,私以為,武則天是愛李治的。
武則天與李治劇照
她當然是愛他的,就憑他與她年少相識,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感;就憑他一朝登基為帝,後宮佳麗成羣,依然不忘舊愛,接她從感業寺回宮;就憑他為她廢黜皇后,改立她為中宮,許她參與國事;就憑他立她的兒子為儲君,一心要把最重要的王位傳給他們的孩子……武則天愛李治,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然而如若有朝一日不愛了,那便只有一種理由:她要擺脱這個男人的束縛,獨自坐擁江山,靠自己的力量在朝廷政務上大展拳腳。
早在王氏貴為皇后之時,武則天就以一條扼殺公主的苦肉計欺騙了自己的愛人,繼而成功除掉王皇后與蕭淑妃這兩塊絆腳石,順利登上了高宗的後位。這麼説來,其實很早之前,武則天對高宗的愛就伴隨着政治因素,沒那麼純粹了。
李治後期,對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天后武氏可謂又敬又怕,男人對女人的愛,本身也有一個“温柔和順,容易駕馭”的大前提,換言之,一個男人一旦對他的女人感到畏懼,就很難再談愛她。而處在帝后爭鋒大環境下的武則天,內心想必也是如此。
曾經的恩愛夫妻在人生的晚年卻同牀異夢,這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然而武則天是一個何等具有政治野心的女人,一個心懷鴻鵠之志的女強人,怎麼可能只在男女情愛這小圈子裏兜兜轉轉呢?
唐高宗李治簡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開國之後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眾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氣度的李治是不在儲君考慮範圍之內的,然而諸皇子皆對皇位虎視眈眈,等不得父親百年歸老就接連發生謀反事件,另太宗傷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劇照
痛定思痛之後,他決意傳位於雖無大才,卻有一顆仁愛之心的晉王李治,這便是後來繼承李唐江山,與武則天一同開創燦爛輝煌的後貞觀時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時期,得唐太宗親自教導,經常出入御書房,與太宗才人武氏漸生情愫。
唐太宗駕崩後,武氏與其他一眾宮人被送往感業寺削髮為尼。彼時,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諸多鉗制,尤為後宮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之事所煩惱,偶然一次入感業寺進香之際,竟意外地與曾經愛慕至深的武則天重逢,驚喜之下立刻詔她侍寢,兩人纏綿間互訴離別之情。
不久之後,一心想着扳倒蕭淑妃的王皇后主動提出將武氏納入高宗後宮,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許可,當即不顧朝臣反對從感業寺接回已然懷有身孕的武氏,封為正二品昭儀。至此之後,武氏漸漸寵冠後宮,竟以雷霆之勢迅速打敗了王皇后與蕭淑妃,一躍成為高宗的後宮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則天的輔助,高宗得以放開手腳,漸漸擺脱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外戚勢力的鉗制,在之後二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績。
李治的詩
盛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最繁榮的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幾首詩寄託情感,私以為這與當時開放的民風與清明的政治制度有關。在眾多喜愛詩詞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當屬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劇照
自幼得父親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導的李治,在詩詞和書法上都造詣頗高,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風雅天子。雖然後世普遍評價他性格懦弱,執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後貞觀時代的繁榮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則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任誰都抹殺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於王皇后與蕭淑妃為爭奪帝王的寵愛長期勾心鬥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發將感情轉向感業寺內的先帝才人武則天,常與她對詩傳情,互訴相思之苦。
武則天回宮後,很快剷除了王皇后與蕭淑妃這兩個後宮最為難纏的勁敵,風風光光成為大唐的一國之母。高宗得武后輔佐,在朝政大事上終於有了對抗長期把持朝政的權臣的勇氣,遂逐步瓦解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外戚勢力,至此,終於把先帝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期間,李治的詩詞創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從不少詩篇中都能反映出當時繁榮昌盛的歷史景象。如一首《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通過精彩的筆觸生動描述了帝女成婚的盛況,《謁大慈恩寺》則記述了高宗在位時期,大唐對東瀛的第一次戰爭白村江之戰取得大獲全勝的戰績。
高宗執政時期,是大唐疆域最遼闊,經濟最繁榮,人口增長最快速的時期,李治與武則天都為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治的生母
唐高宗李治的生母為唐太宗的正妻——文德皇后長孫氏。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德皇后,她本是將門之女,大唐宰相長孫無忌之妹,也是唐太宗一生敬愛的女子。
長孫皇后劇照
民間關於長孫皇后的傳説很多,相傳她十三歲初為人婦之時,正值隋末羣雄紛爭的年代。唐國公李淵頗有威望,因而四方豪傑紛紛前來投奔。此時年少氣盛的秦王李世民憑藉他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強大的政治手腕招攬了不少有識之士,其中就包括秦叔寶、程咬金等當世豪傑。
為了幫助丈夫贏得良好的人緣,長孫氏每逢征戰之時,便親往戰地勉勵前方諸將,鼓舞三軍士氣。私下每有地方官員敬獻金銀財帛,她也堅決不受,亦或者將財物分送貧苦百姓,賑濟災民。身為官宦小姐的長孫氏卻能如此體恤民情,這在當時飽受隋末暴政之苦的百姓看來,自然是銘感於心。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稱帝。前朝諸臣之中,有一位以直言進諫著稱宰相魏徵,常勸李世民要以江山社稷和天下萬民為重,不能玩物喪志。
一次,魏徵又在朝上進諫君王不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蓋離宮,否則與隋煬帝暴君無異。唐太宗一下朝即龍顏大怒,聲稱要“殺了那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得知內情後急忙換上朝服向唐太宗叩拜道喜,説魏徵之所以敢直言不諱,全因君王乃是明君,明君得賢臣輔助,猶如得明鏡以正衣冠,理應珍而重之,怎能妄開殺戒?太宗當即幡然醒悟,羞愧不已。至此之後,更為勵精圖治,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對魏徵越發珍愛敬重。
李治年號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為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唐高宗李治劇照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眾説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為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説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為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為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為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説法則意義更為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眾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通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為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為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為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為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