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與遼瀋戰役齊名的淮海戰役,事實上也是一系列戰役的統稱,而不是一場單獨的決戰。這次會戰解放軍殲敵55萬人,敵人在江北再無抵抗實力。毫無疑問,淮海戰役歷時兩個多月的進程是艱苦的。整個大戰分為哪三個階段,哪一仗又打得最為慘烈呢?
第一階段從48年11月6號到11月22日,主要是整個會戰的佈局和推進階段。國軍一開始沒料到華野會迅速發動會戰,因此前期一直沿着徐蚌鐵路保持防禦狀態,部署消極而不合理,沒有決戰的自信。(遼瀋一戰的威懾很大)在這種準備狀態之下倉促應戰,等到國軍認為對方主力撲向徐州附近,才進行軍隊的收縮靠攏,而華東野戰軍按照計劃在6日的夜晚從四面八方向對方第7兵團發動進攻。黃伯韜為了等待後方的部隊而沒有及時撤退,在徐州東部的碾莊被華野追上,最後10萬人的兵團全滅,自己也陣亡。
但是這一戰恰恰是最艱難的。實際的戰況發展遠不是上面的文字就能簡單概況。碾莊之戰是淮海戰役殲敵數最少的一戰,但是卻令我軍付出了最高的傷亡代價,有超過6萬5千名華野戰士戰死或受傷,這個數字幾乎佔了整個淮海戰役的一半。主要原因第一是7兵團司令黃百韜是國軍當中最頑強的將領之一,在碾莊誓死不降,一直打到全軍覆沒。
另一個原因就是碾莊的地形不利於攻堅武器的發揮,而7兵團又修築了大量暗堡,並廣泛利用村內已有的水網進行防禦,最後敵軍死守了17天之久,這個過程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碾莊戰役後,解放軍迅速推進,並且完成了對徐州的包圍。國軍方面則在此戰期間調回大將杜聿明具體指揮戰役,並繼續投入更多的部隊。(12兵團向華東趕來,但沒到碾莊就被合圍)
第二階段持續到12月15日,是戰役的包圍階段。國軍方面黃維所率領的12兵團,在雙堆集地區被解放軍包圍,在他準備突圍時,部隊的地下黨臨陣倒戈使其計劃失敗,還被帶走了大量重武器。12兵團被完全包圍,不久也被殲滅,黃維被俘虜。雙堆集之戰的艱難程度僅次於碾莊之戰。根本原因是中野的攻堅能力限於裝備原因比較薄弱,無法直接打掉黃兵團,只能藉助華野的炮兵縱隊和援軍,一起合圍攻堅,因此耗時較長,傷亡也較大。此外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在向西突圍的時候,被華野主力合圍,其中孫元良兵團4萬人被殲滅。
第三階段到1月10日,是總攻階段。解放軍暫緩了對包圍圈內的杜聿明部的攻擊,進行勸降而誘導,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也使其彈盡糧絕、士氣全無,大量士兵連夜跑到我軍陣地投誠。期間國軍也計劃突圍,但全部以失敗告終。20天后,華野發動了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及杜聿明的剿總直屬部隊。這一戰敵人雖有近30萬兵力,看似國軍人數眾多卻是三個階段中相對較為好打的,主要原因是敵人後期補給完全斷絕,處於逃亡和被困的狀態,抵抗力下降到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