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容易假傳聖旨,只因人的這一弱點

歷史學有一個詞叫“矯詔”,通俗來講就是假傳聖旨,

歷史第一個最出名的矯詔可以算得上的趙高的賜死扶蘇那一道聖旨


讀明史的時候,矯詔堪稱家常便飯,那是太監擅權的非常時期,《明史記事本末》的“劉謹用事”,“魏忠賢亂政”那兩卷,幾乎每隔兩行,“矯詔”二字就會映入眼簾,今天劉瑾矯詔罷了哪位官員,明天矯詔把一個批評者打死。

密密麻麻的矯詔令人厭煩,煩悶中忍不住恨恨問一句:“為何矯詔如此容易?”

矯詔的“詔”是聖旨之意,它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皇家程序並加蓋皇帝的玉璽,可以説是擁有國家官方出品的正版刊物,只是許久許久以後,人們突然被有幸告知,原來詔書上説的並不是皇帝的旨意,極有事後諸葛的嫌疑。

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容易假傳聖旨,只因人的這一弱點

試問一下,在禮法的威嚴下,代表國家憲法的“詔書”是那麼容易被人渾水摸魚麼?稍有明智的人都會知道,要經過那麼多道關口實在太難太難

讀完明史,看客不僅心中還有一個疑慮,魏忠賢也好,劉瑾也好,他們權勢熏天,在鼎盛時期,舉凡內政、軍事、外交,國家每個重要部門崗位都有其私人把手,可當他們倒台的時候,又是悄無聲息,敗若枯葉。

處決劉瑾的時候,明武宗沉吟了一會,説“那就逮捕了吧。”

魏忠賢在崇禎一步步翦除其勢力的時候也是束手就擒

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容易假傳聖旨,只因人的這一弱點

讀者不僅要問,曾經把握至高權勢,動輒矯詔,禍亂朝政的人,到了生死關頭,卻是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

其實答案很簡單,看似表面不可一世的劉瑾、魏忠賢,明武宗和明熹宗雖然鬥雞走馬,好不成器,但根基未倒,依舊是掌控國家大權、最有力量的人

被劉瑾、魏忠賢排擠打倒的人,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忠直之士,不忍民生凋敝,聖上不決,他們捨生忘死,詞鋒鋭利,固然是不為劉瑾等人所不容,可昏庸之王又豈會愛聽。

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容易假傳聖旨,只因人的這一弱點

忠義之士逆了陛下龍鱗,讓他好不痛快,所以何不借劉瑾之手,給這邊嘮嘮叨叨的老頭子們一個下馬威,換個耳根清淨

直到局面危機重重,劉瑾等人觸及國家根本,不得不出手剿滅,這時,他們便説一句劉瑾等人所頒發之政旨均不是皇帝之意。

矯詔只是史學家的一個避諱語,這種避諱有很多好處,首要的一點就是可以讓人們知道皇帝總是聖明的,以此安慰那些曾被矯詔羞辱和殘害的臣子的人心,他們在撫摸心靈和肉體的創傷的時候,可以自我安慰:“ 聖上英明,罵我、打我、殺我,那都不是聖上的意思啊。”

嗯,這種心理,我們稱之為自欺欺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容易假傳聖旨,只因人的這一弱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