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蕭何為何出賣韓信,讓他落入呂后的圈套?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經典

漢初三傑中,蕭何與張良一直沒有兵權,只有韓信一直率軍與項羽作戰,韓信在破趙後,劉邦曾在修武突然奪過他的一次兵權:擊敗項羽後,又在定陶奪過他的一次權。劉邦當皇帝后,沒有按固陵失敗後的許諾,封韓信為齊王,而改封他為楚王。韓信領兵在外,劉邦對他一直存有戒心,這點韓信不是不清楚。韓信既然無心反劉邦、那麼劉邦稱帝后,他就應當主動解除自己的兵權,以釋劉邦之疑。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在當楚王后,帶兵巡行,搞了很多儀隊,以顯示自已的威風。這樣當然會引起劉邦的警惕和不滿,因而首先收拾的功臣就是韓信。

韓信本來足智多謀,不會輕易被人欺騙,可是他在性命攸關的時候,一再受騙上當。因為劉邦和蕭何等人總是比他料的要先行一步,使韓信料所不及。這説明韓信雖有很高軍事天才,但在政治眼光上:還不及劉邦高明。
劉邦的雲夢之遊,從當時天下初定,劉邦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不可能無目的地突然想遊雲夢來看,韓信本已有所察。但他又考慮自己功勞很大,沒有做什麼對不起劉邦的如果僅僅因為藏匿鍾離昧而引起劉邦的不滿,殺了鍾離味也就可以消除劉邦的誤會。結果沒有做任何的戒備,就去接劉邦,讓劉邦沒有費力就將他抓獲,這是他第一次受騙受騙的原因就在於,他自侍功勞大。沒有想到劉邦會這麼快就收拾他。可正是因為他功勞太大,能力過強,劉邦才及早動手要將他除掉。

陳豨反叛劉邦後。韓信想在長安發動叛亂響應,從韓信的計謀看,冒險性很大,並沒有太大的把握。他應該考慮到萬一失敗的退路,也應該考慮到計謀萬一暴露,應採取什麼補教的措施。在計謀未實施前,他應具有很高的戒備,不應輕易有所行動。可他卻上了呂后的當,又過於輕信了新何的話,結果計謀未進行,就被捉拿處死。當時他與陳豨本來私下有聯繫,他對陳豨的實力和作戰的部署,也應有大體的瞭解,他應知道劉邦不可能馬上就消滅了陳豨,如果陳豨被滅,他與陳豨的密謀也會敗露,他應設法逃走,或者提前發動叛亂,而不是去宮中慶賀。可韓信輕易地就上了當,竟也跑到宮中去慶賀,結果落入了呂后的圈套。

韓信是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的人才,蕭何與韓信的私交一定很好。可是在關鍵的時刻,蕭何為什麼要欺騙和出賣韓信,讓他落入呂后的圈套呢?看來蕭何主要是為了保全自己,所以才不顧韓信的才幹和他的友誼,去當面欺騙韓信,讓他上呂后的當。蕭何聽到呂后告訴他韓信叛亂的計謀,當然會大吃一驚蕭何這時功列第一,位為宰相,他當然會保護劉邦,而不會庇護韓信。所以他給呂后出謀獻策捉拿韓信,也是意料中的事。可蕭何看在與韓信朋友的面上,完全可以不必再親身去欺騙韓信,可他怕韓信不上鈎,正是利用了韓信對自己的信任,去欺騙韓信讓他上當。從朋友的交情上來説,這雖然太不夠意思,但從政治鬥爭的角度看,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韓信如果協助陳豨取得天下,蕭何雖然不一定會被殺,但肯定會保不住他的相位。所以在這場鬥爭中,他寧願出賣朋友的交情,而堅決站在支持劉邦的一方,也就可以理解了。

韓信在政治上看來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原來對劉邦存在不少幻想,認為自己立了大功,又一直對劉邦很忠心,劉邦不會對他不講情誼。可劉邦借遊雲夢將他捕獲後,雖沒有殺他,但也應該消除了他對劉邦的幻想。劉邦將他降為淮陰侯後,他就應像蕭何吃過一次苦頭後一樣,閉門不問政事;或象張良那樣,劉邦一取得天下就急流勇退,在家養病。韓信雖然沒有蕭何、張良在政治上識趣,他還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想在政治上再與劉邦作一次較量。他就借自己與陳豨的特殊關係,想借陳豨的叛亂,再作一次垂死的掙扎,結果失敗而被殺。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來説,韓信的選擇並不一定就比蕭何和張良壞。他雖然在與劉邦的鬥爭中又是一個失敗者,但他的失敗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而蕭何和張良的保全了自己,雖然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説也是一個歸宿,卻不如韓信那樣能引發人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