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和”孩子説話,還是“對”孩子説話?
如果問及父母,會和孩子聊天嗎?
父母一定會以笑應對,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可笑,哪個父母不會跟孩子聊天呢?
會説話的人就會聊天,這不是人的本能嗎?
別太自信,很多父母知道跟孩子説話,但不知道如何説才是正確的聊天。
比如,父母是“對”孩子説話,還是“和”孩子説話,意義大不相同,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對”是在告訴他,我們要他怎樣,是在讓他順從,是我們在思考。
而“和”孩子説話,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或改善情況的方法。
我們假想一個場景,媽媽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因為玩紙牌時,其中一人作弊而發生衝突。
開始的時候,媽媽保持了中立,沒有介入。
過了一會,等兩個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她覺得還是有必要討論作弊這件事。
她跟孩子們説:“你倆都知道,作弊不對,而且作弊也讓遊戲不再好玩。那你們為什麼不好好遵守遊戲規則呢?”
雖然媽媽的口氣很和善,但這不是在和孩子討論,這是説教。
這是媽媽的邏輯,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另一種方式:一兩天後,媽媽跟孩子們説:“我有件事想不明白。”
倆孩子會很好奇,媽媽有什麼不明白的事?
這樣媽媽得到了孩子的注意,然後她説:當兩個人玩遊戲時,其中一個人作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他們會吵架!”
“那你們覺得,為什麼那個人要作弊呢?
然後傾聽孩子的回答。
這樣,媽媽就可以瞭解兩個孩子各自的想法。
通過類似這樣的提問,媽媽就會清楚倆孩子對作弊的認識。
最後,媽媽可以説:“我很高興瞭解你們的想法,這對我也很有幫助。”
媽媽在播下思考的種子。
她不需要給孩子講道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而是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在哪兒?怎麼解決?
讓孩子思考,然後靜觀其變。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指責其中一方有錯,那沒人能聽得進去。
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不喜歡在被指責時面對問題。
“對”孩子説話,是在告訴他,我們要他怎樣,是在讓他順從,是我們在思考。
而“和”孩子説話,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或改善現狀的方法。
如果我們不能平等地和孩子坐下來共同討論問題,那他才會為所欲為,我們的行為對孩子沒有任何影響。
我們只能贏得孩子的合作,不能強迫孩子合作。
贏得合作的最佳途徑,是每個人都放心地暢所欲言,共同找到解決方法。
還有一些父母,想跟孩子聊天,不知道該如何問問題,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質問。
所以,怎樣問話,是個大學問。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對話例子。
孩子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也很難回答。
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概況,要儘量避開“抽象”“大範圍”的問題。
不妨改問一些很簡單、一定有答案的問題,而且要從細節開始。
不要問:“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
這種問題,孩子很難回答,或是隻會簡單回答:“還好。”“沒做什麼!”這樣會讓聊天很難持續下去。
你可以改問:“你今天在學校上了哪些課?”
當孩子説出自然、音樂、語文的時候,你就有機會接着問:“那自然課今天教什麼?”
孩子就會接着回答你的問題:“教氣象啊!什麼氣温、風向的,無聊死了!”
“噢!那音樂課有沒有好一點兒……”
你就可以藉機瞭解他今天做了些什麼,並持續交談下去。
如果孩子不願意探討學習上的問題,則可以以一些小事作為切入點“今天的營養午餐(或點心)有哪些呀?”
你們班上誰吃得最多?
誰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學校跟誰玩?
早自習在做些什麼呢?
畫畫課畫些什麼呢?
你們班最受歡迎的男生是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