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考復讀生,本科畢業於三本院校,從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博士畢業後,因入選華為“天才少年”斬獲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而紅遍全網。
讀博期間經歷了什麼,讓張霽完成如此逆襲?
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的,全球只有4人,其中3人本科或博士畢業於華科。
這不免又讓人們好奇:華科“造星”到底有什麼“秘訣”?
《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華科副校長、張霽讀博期間的導師及其實驗室的在讀博士生。
為什麼實驗室不把研究重點轉向熱門方向?
截至目前,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的,全球共有4人。從下圖可以看出,有3人和華科有淵源。
其中,博士畢業於華科的左鵬飛和張霽都在ATC、DAC、ICPP、SIGMOD等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的頂級會議/期刊上發表了很多科研成果。
那麼,他們的科研產出有多“牛”?
華科計算機專業在讀博士生彭周旋做了一個通俗的解釋,“兩位師兄中,任何一位的成果足以支撐4~5個普通博士生畢業,而且他們的成果都是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連續產出,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高水平博士畢業生”。
張霽(來源:武昌理工學院)
左鵬飛(來源:華為網站)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同樣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還有華科博士生姚婷,其年薪為156萬。
姚婷(來源: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微信公號)
在這3位博士畢業於華科的“天才少年”中,左鵬飛和姚婷的研究方向都是圍繞新型非易失存儲器(NVM),而張霽的研究方向是AI for System,即將人工智能的方法應用於系統和存儲之上。
他們同屬信息存儲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雖然在專精方向上有所區別,但立足點都是計算機存儲。
而這也是實驗室的“內核”。
彭周旋同樣是該實驗室的一員。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實驗室的學生大多是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在計算機學科大類中是屬於偏底層、較為艱深的專業,入門門檻較高,要想取得科研成果相當困難。而且,不像當前熱門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方向那樣為大家所關注。”
之前也有學生提出為什麼實驗室不把研究重點轉向熱門的方向,這樣相對而言更容易出科研成果,學生也更好畢業。
但是,實驗室的老師們堅持立足於傳統的主攻方向——“存儲”,再向外延伸,他們堅信這樣可以保持實驗室的核心競爭優勢。
華科副校長解孝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正是有這樣“前瞻性”的導師隊伍,在學術上引導研究生面向國際前沿攻堅克難,才能培養出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推動華科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成為“一個領域裏首屈一指的專家”
不少高校在招收博士生時,會比較看重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為何華科會招收三本出身的張霽,這讓很多人感到疑惑。
“學習、研究就像馬拉松。有些三本學生,由於偏科影響了高考總分。只要學生持續努力,這些偏科在本科、碩士階段是可以彌補的。”解孝林表示,華科研究生招生考試選拔一直堅持“擇優錄取,寧缺毋濫”。事實上,張霽本身就非常努力且優秀。
“我對張霽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動和創新的熱忱。他對於新的知識,有一種強烈的渴求。一旦發現問題,就要想盡辦法去解決。張霽在這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張霽讀博期間的導師、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説。
在彭周旋看來,嚴格的自律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是促使3位師兄師姐成功的關鍵。
像左鵬飛能夠做到五年如一日,每天有着嚴格的時間規劃,長期穩定地投入大量時間在科研上,他想成為“一個領域裏首屈一指的專家,所有人提到這個領域都會想到你的名字”。
解孝林認為,3位“天才少年”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抗挫折力非常強,在科研中百折不撓,也就是他們的逆商都很高。這種敢於“逆風飛翔”的魄力,是當前我國面臨科技“封鎖”困境下最需要的。
在計算機存儲這個方向上,技術、器件和市場幾乎全都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和現在被大家廣泛關注的CPU芯片壟斷一樣,而存儲器件與CPU芯片都是計算機的基本構成部分,二者聯繫非常密切,沒有高性能的存儲器件就無法發揮出CPU的強大算力。
“當前可能還是會有很多人追隨熱門研究方向,這無可置喙,但是系統結構等底層技術是國家和企業永遠的剛需,希望能有更多的導師和研究生在這些方向上投注努力,推動可持續性發展,最終突破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和封鎖。”彭周旋表示。
背景鏈接:
華為“天才少年”走紅,也讓華科火了一把。華科在培養研究生方面有哪些“秘籍”?
“要讓研究生站到創新最前沿。”解孝林強調,華科的辦學始終瞄準科技前沿和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盡一切可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最好的條件。
為拓展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他們追蹤學術前沿的能力,“學校支持博士研究生去國際一流大學聯合培養、參加國際會議、短期研修等等,開展的各類學術活動、實踐活動都為研究生們的成長營造了非常好的氛圍”。解孝林表示。
正是因為喜歡這樣的科研平台和氛圍,彭周旋在獲得保研資格後,毫不猶豫地選擇在本校繼續深造。
“當初選擇這所學校是因為其深厚的理工科背景和良好的口碑。經過四年的本科生涯,在親眼見證到學校在各方面的點滴改進和努力後,我更加堅信今後能有更好的發展。”彭周旋説。
【來源:今日科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