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王朝派出120名孩子出國留學,為何回來的只有94人?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在日益發展的我國,全民文化素質有着飛速的提高,同樣,留學這個字眼也正在走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養成,這個道理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意識到了,其實“留學”這兩個字,最早發源於日本。

在7世紀以前,日本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就開始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了,其目的就是為了學習中國文化,這也是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唐也成為了中國開始接收大批留學生的時期。


早期的日本留學生

據統計,在20世紀70年代到2015年截止,我國出國留學生累計就是400餘萬人,而選擇回國發展的佔80%。這些人才回國後,國家也會給予相應的政策和扶持,激勵他們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同樣,在經歷過鴉片戰爭後的清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外國的科學技術,火炮槍械等已經超過了自己太多太多,就在這個背景下,不斷有大臣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支持對外派遣留學生去西方學習技術。


李鴻章

終於在1872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一份由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寫的一份奏摺出現在了皇帝面前,最終朝廷同意了這份建議書,開始挑選孩子,出國留學。這批選定的孩子平均年都在15歲左右。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內的30名孩子坐上了從上海啓程到美國的輪船,在隨後的四年間裏,剩下的孩子則分批送往美國,共計120人。


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為了保證送過去的孩子不被完全西方化,清政府還派了多名漢文老師隨行,以便於陪伴和監管,留學的孩子不能夠自主退學或加入美國國籍,他們的一切都需要聽從朝廷的安排,但是好景不長,國內戰亂頻繁,清政府愈發的腐敗無能,慈禧太后下令讓所有的留學生回國,但是回來的卻只有94人,那麼其他人呢?

原來是當中有一部分孩子是抗拒召回的,他們要留下繼續完成學業,就如容揆和譚耀勳;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沒有通過當地委員會的審核就早早回國了,還有一些因為學習刻苦或者壓力太大早逝了,比如就讀紐約州瑞薩萊爾理工學院、去世時年僅16歲的潘銘鍾。

而在回國了的這些孩子當中,李恩富和陸永泉被召回後又回到美國繼續完成了學業,但是詹天佑等人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他們被召回後關押到了學堂,甚至後期清政府給他們安排的工作也不是與專業相關的。


詹天佑

但是到了20世紀初,這些留學生們大多還是走上了自己相應的崗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名鼎鼎的詹天佑就是通過他的同學進入到了天津中國鐵路公司當了工程師,開始為國家修建鐵路。京張鐵路就是他的傑作,詹天佑後來也被世人稱頌為“中國鐵路之父”。

總體而言,這批中國留學生的鼻祖們可謂是人才濟濟,他們涉足了各個領域,如學界,軍政界,商界等等,且都為自己的領域奉獻了一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他們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