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是絕對不會被大家忘記的,他就是孫臏,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主人翁。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古代行軍打仗的經典戰術集大成者,而且就算到了現代,也是很多商人和政治人物學習和專研的典籍,用來縱橫商海政壇。
提起孫臏,自然就會想到那場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都在這場戰役中粉墨登場,比如名將田忌,名士龐涓,大軍事家孫臏等等。
很多史學家曾經研究過在這場戰役中,以孫臏的為人,是否會因為跟龐涓有同門之誼而想過放他一馬。我們先來説説這場名垂千史的戰爭。
戰役的起因是因為魏國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盟友齊國求救。齊王為救援韓國而派大將田忌為將軍,而孫臏一如既往的擔任他的軍師之職。
孫臏採用迂迴的戰略,不直接救援韓國,而是轉而進攻魏國,促使魏國放棄韓國。而魏王對此相當惱怒,因為他眼看勝利在望,馬上就要攻下韓國,沒想到齊國又從中作梗,跟自己作對。
於是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孫臏此時已經深入魏國腹地,根據當時的地利和實際情況,定下了著名的埋鍋減灶之計。就是讓齊軍的士兵們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並讓士兵們在魏軍進攻時接連向後撤退,第一天行軍營地有十萬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灶,第三天再減為三萬個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而且孫臏還將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裏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魏國龐涓一連3天緊追孫臏不放,現在又看到對方天天減灶,武斷認為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這種錯誤的判斷讓龐涓犯下一系列錯誤的決定。
他先是錯誤的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一部分輕裝精鋭追擊,然後又讓部下星夜兼程,無休無眠。最後在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結果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龐涓雖然沒有被射死,但是已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很顯然,孫臏在整場戰役中都是以大局為重,沒有想過要放過龐涓。雖然有同門之誼,但龐涓曾害他不淺,於公於私,他都不會放過龐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