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數不清的改朝換代,似乎每次的改朝換代都必然伴隨着腥風血雨,無數的無辜百姓死於戰亂,大量的國家財富毀於一旦。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五代十國期間更是如此,每次的改朝換代都是用暴力手段來終結一個暴政。然而終結了五代十國亂象的趙匡胤,卻是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實現的,儘管這次政變依然是軍事政變,然而後周的百姓卻沒有因此而遭殃,甚至後周的文武百官也被趙匡胤全盤接受,這場政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根據史書的記載,周世宗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柴宋訓,當時後周的部分將領認為等柴宋訓長大後必然不會記得自己的功勞,不如幫助別人登上皇位,這樣自己也會有從龍之功。當時的民間已經有“點檢做天子”的讖言,而趙匡胤就是當時的殿前督點檢,於是這羣將領就趁着趙匡胤酒醉酣睡之際,來了個黃袍加身,整個過程中趙匡胤都顯得那麼的被動和無辜,似乎發動陳橋兵變的都是這羣貪圖榮華富貴的軍事將領,跟趙匡胤自己毫無瓜葛。
《遼史》的《穆宗紀》中記載了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這段時間內,遼國發生了王子謀反的驚天大案,這段時間整個遼國因為這個案子忙的一塌糊塗,壓根沒有精力入侵後周。因為《遼史》是契丹人編寫的,他們沒必要替趙匡胤去遮攔什麼,對於是否入侵後周這件事的記載應該是比較可靠的。那麼北漢與契丹入侵的消息來源就值得思考了,據《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這條緊急軍情是從鎮州和定州發出的,然而鎮州和定州的將領並非趙匡胤一派,鎮州的守將在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經常感念周世宗的恩遇,定州的守將甚至發生了企圖謀反的事,這兩位守將不可能配合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而去謊報軍情。根據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認定北漢與契丹在當時並沒有入侵後周,雖然邊疆的守將不可能謊報軍情,但這不意味着趙匡胤沒有通過其他途徑謊報軍情。當時趙匡胤的殿前司與侍衞司兵力相當,他沒有實力在都城內發動政變,而當時後周的調兵權在韓通手中,只有外敵入侵了,後周決定出兵了,趙匡胤才能將軍隊調出都城,而軍隊一旦調出都城就歸趙匡胤控制了,於是北漢與契丹的入侵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趙匡胤之所以強行洗白自己的“污點”,與其想終結五代十國亂象的理想分不開,在五代十國期間,政權更迭頻繁,由此帶來的不僅是普通民眾承受戰亂,也使得契丹等少數民族不斷蠶食漢文明的領土。跟隨周世宗征戰天下的趙匡胤自然也有一統江山的願望,要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願望,那就必須讓自己變得天命所歸,從而使得自己政權得以鞏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趙匡胤及其後世子孫的洗白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或許在周世宗任命自己為殿前督點檢的時候,趙匡胤已經有了不臣之心,但這個不臣之心也造就了中華文化盛世的到來。趙匡胤的洗白將自己主動發動政變,變成了自己“無奈”接受皇位,而這個“無奈”的背後或許隱藏着他些許的“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