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戰國七雄征戰不休。存國,不論是強國亦或是弱國,這都是擺在他們面前滯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而在戰國七雄之中,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了存國鬧出了無數的笑話,甚至整出了好幾件烏龍事件,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時,坑慘了隊友,養肥了對手,坑死了自己。
下面就請大家猜一下這是戰國七雄之中的哪個國家吧。
好了,現在公佈答案,那就是常年在七雄之中“吊車尾”的韓國。
韓國自韓昭侯進行“申不害變法”後短暫強盛,但是此時正值秦、楚、齊與魏國爭霸之際,韓國夾在四大強國之間“輪流捱揍”。韓昭侯的後繼者們在韓昭侯君臣“術治”的影響下,為了強國,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就是三大政治烏龍——移禍大邦、肥周退秦和治水疲秦。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韓國的這三大政治烏龍是怎麼坑慘了隊友、養肥了對手以及坑死了自己的吧。
移禍大邦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連接上黨郡與本土的樞紐——野王城,韓國被一分為二,天下震驚。
韓桓惠王君臣得知消息後,為了保證韓國本土安全,決定將已成秦國囊中之物的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換取秦軍退兵。獻城的消息傳到上黨郡之後,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執行,轉而將上黨郡獻給了當時唯一一個能和秦國叫板的國家——趙國,韓桓惠王得知消息後,默許了馮亭的所作所為,並且認為韓國此後將高枕無憂。
因趙國接受了上黨郡,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悍然出兵伐趙。看起來韓國好像是安全了,但是秦軍在出兵伐趙的同時,派遣偏師攻取韓國大河沿岸的重鎮、要道,以保障秦軍後勤運輸。
這一場因韓國“移禍大邦”引發的大戰被稱之為“長平之戰”,這一戰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作為抗擊秦國中流砥柱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抗擊秦國的“統一戰線”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和秦國叫板,秦國對外作戰勢不可擋。
肥周退秦
在邯鄲之戰慘敗之後,秦國遭到了魏楚聯軍的打擊,作為秦國東出橋頭堡的河東郡大部失守。不久,魏楚聯軍退卻,秦昭襄王為了改變秦國尷尬的局面,決定轉守為攻,以攻代守,主動進攻在長平之戰前損失慘重的韓國。
韓桓惠王君臣“突發奇想”,將靠近周王畿,同時也是秦軍東出必經之路的陽城、負黍兩座大城作為“貢品”,獻給周赧王。
周赧王在韓桓惠王的教唆下,向周王畿富户借錢,衝抵軍資,並且強令西周公調集舉國之兵,號召天下各國攻打秦國,結果除了韓國派兵響應外,其餘各國皆沒有出兵,西周公無功而返,周赧王被要債的富户逼上了高台躲避,這也是“債台高築”這一成語的典故。
秦昭襄王見周赧王這個樣子貨還敢號召天下進攻秦國,勃然大怒,調兵攻打西周國(周王城屬於西周國),西周公被迫獻國,周王朝由此滅亡。隨後,秦昭襄王再度揮師報復韓國,韓國損失十餘萬大軍……
治水疲秦
在前面兩個以割讓土地為代價製造的“政治烏龍事件”失敗後,韓桓惠王君臣認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好像錯了,開始想要把秦國的經濟給徹底拖垮。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三個“政治烏龍事件”應運而生,那就是“治水疲秦”。
即韓桓惠王君臣選派了水利大家鄭國前往秦國,遊説秦國君臣,給關中大地修築一條工程量極大的水利工程。當時的秦國君臣深感作為秦國腹心之地的關中,旱澇災害頻繁,鄭國的出現剛好解決了秦國君臣的問題。
鄭國提出要集秦國舉國之力,修建水利工程,此舉得到了秦王政的支持,由此,秦國開始收縮兵力,不再威逼韓國,韓桓惠王大喜過望,認為這一計謀有了收益。
正如作為“間諜”的鄭國身份暴露後,勸諫秦王政繼續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一般,韓國不過是因此多存在了幾年,而這一水利工程對秦國那便是千秋萬世之功,從此關中大地將再無旱災威脅。秦王政答應了鄭國的請求,在完工之後,甚至以鄭國之名將這一水利工程命名為鄭國渠,以表彰鄭國的功勳。
在鄭國渠的作用下,秦國再無糧草之憂,從容地攻伐六國。秦王政為了報答韓國的“恩情”,第一個就把韓國給幹掉了。
説句題外話,也不知道其他國家的君王還有韓桓惠王的後繼者們,想不想再把韓桓惠王弄死一次……